搜索到1462篇“ 本质主义“的相关文章
- 论马克思道德观中的本质主义问题
- 2024年
-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 李家祥
- 关键词:本质主义规范性
-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模态本质主义
- 2024年
-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模态思想极其深刻,但仍有待被揭示。可能性被视为某种“有界而无限”的可设想性,必然性则被视为语法上的某种规定性,语言只能借助例示的方式说出可以被做不同设想的东西,因而不能表达世界的本质。《哲学》《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的现实主义不同于前期《逻辑哲学论》中的组合主义,也不同于大卫·刘易斯所批评的各种替代主义(亦称“旧现实主义”)。模态本质主义不同于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和法因的个体主义,也不同于朱比恩和艾利斯的属性本质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寂静主义在自然主义层面是反本质主义的,运用了某种整体论的、“语法本质”的方法论,这些思想品格与他的整个后期哲学旨趣一脉相承。
- 陈常燊
- 关键词:模态整体论本质主义
- 本质主义还是存在主义?——重思异化理论的方法论潜能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拉埃尔·耶吉《异化》一书的问世,以及关于互联网社会中“人机关系”“数字鸿沟”“数字劳动”等新问题的广泛讨论,异化理论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潜能又得以被重新发现。大批国内外学者开始重拾“异化”这一理论武器,对当下的数字社会现实展开批判性思考。然而,伴随异化理论复兴而来的是一场关于“如何判定异化”的路径之争。尽管异化理论在阐释和批判当下的新社会语境时依旧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潜力,但要想激发这一潜力,就需要对两条路径重新整合,探寻异化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方法论潜能,明晰两条路径分别适用的问题域。异化理论的两条路径在问题意识的起点和方法论支点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前者诉诸伦理,后者落脚于关系,由此,一套“围绕现存社会关系展开伦理批判”的方法论内核便得以成形。
- 罗譞
- 关键词:异化本质主义存在主义伦理学
- 体育的本体论困境与非理性动因——一种本质主义的反思与探究
- 2024年
- 体育本质论领域内的本质主义派别在遭遇体育至上性消解的资本时代困境时,在体育现象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中,历史唯物论的体育本质观幽而不显。据此,研究对本质主义及其哲学思想前提展开剖析与批判,认为规定性思维无论怎样精致,体育作为一个“属人”的概念,其外延不断延展、内涵先后遗忘与层累是体育从人类社会演进处遗留下来的独特特质,这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本质论难以揭示体育的真正出身。在资本社会的边缘处,人对资本社会权力的追求与反抗总会转捩为对感性动力正反两方面的追求,超越性地统一了资产者与无产者对至上性追求的天壤之别。受此启示,在资本的物化意识中,体育的感性动力含义便是在资本社会被忽视的、十分鲜明的、极具活力的潜在的体育本质。“意识”只有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作为存在的内在部分去领会“纯粹意识”,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才得以重塑。因此,体育潜在的、独特的感性动力含义转捩为感性意识,属于资本时代体育表征人类至上性要去积极探索的哲学路径。马克思、尼采和福柯的非理性思想进一步确立起感性动力的本体论维度,由此“非理性—感性动力—感性意识”的诠释学关系成为人类应对资本时代体育至上性消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前提。
- 王涛
- 关键词:体育本质体育哲学本质主义非理性
- 本质主义普遍性的拒斥----《庄子·齐物论》第12节解读
- 2024年
- 庄子对“物之所同是”的拒斥和否定,显示了与孟子肯定“心之所同然”的不同意蕴。庄子否定认知主义的普遍性,其实质是否定了本质主义的普遍性。但庄子并没有否定普遍性本身,而是捍卫了个体主义普遍性,即个体自由生存的普遍可能性。与孟子的本质主义普遍性相比,庄子的个体主义普遍性更为契合当代政治哲学的自由向度。
- 郭美华
- 关键词:本质主义个体主义
- 建构主义VS本质主义:与童庆炳老师分歧的关键所在——陶东风、赵勇对谈录
- 2024年
- 一“审美意识形态”是某种妥协的产物赵勇:陶老师好!您与童庆炳老师之间可以谈论的话题很多,但为了让这个对谈相对集中,我想聚焦在您和童老师的争论这里,因为我觉得这场争论非常有学术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童老师与您是师生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好;另一方面,从2004年起,你们又围绕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的边界”“文化研究”“文学终结论”等问题展开了持续几年的学术争论,在整个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陶东风赵勇
- 关键词:学术争论建构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意识形态
- 超越中心:国际传播的本质主义迷思与“一带一路”建设新探被引量:1
- 2024年
- 在国际舆论场中,“一带一路”倡议经常遭到西方媒体“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话语的攻击。诚然,这种攻击根本上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与现行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心—边缘”体系有所冲突,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同样采取类似报道框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的掠夺式援助并无不同。通过对历史脉络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展开,可看出这一认知其实与本质主义的迷思关联甚大。进而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交错历史进行国际传播与本质主义的阐释分析,可考虑从理念创新、话语阐释、叙事策略等三方面切入,完成国际传播中超越本质主义迷思的可能性。
- 虞鑫苗培壮
- 关键词:本质主义
- 本质主义、伦理化和内在化——重思胡塞尔的现象学神学
- 2024年
- 不同于某些误解,胡塞尔事实上很重视对宗教和神学的思考,意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某种理性的“逻各斯神学”,以及相应的上帝形象。胡塞尔主要通过目的论的思路通达上帝,其神学旨在把握具体宗教背后的本质结构,建立“唯一的普遍宗教”,同时又不否认这样的宗教和上帝具有历史性。上帝形象在他的文本中有数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与伦理考虑密切相关,彼此之间能够融合而非互斥。以此,本文反驳了黑尔德、毛尔等人对胡塞尔的批评,证明了胡塞尔的神学和上帝是可以现象学地得到辩护的。
- 周建昊
- 关键词:本质主义伦理化现实性内在化
- 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转向:从本质主义到经验研究——基于MEGA^(2)/工艺学笔记文献分析
- 2024年
- 传统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技术思想凝结为“决定论”“异化”等命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MEGA^(2))等文献分析,发现其技术思想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阶段(1845年之前)以“巴黎手稿”为标志,表现出技术本质主义的特征;第二阶段(1845-1850年)以“布鲁塞尔笔记”为标志,转向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1850年之后)以“伦敦笔记”等为代表,转向对工艺本身的经验性研究。其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技术的经验性考察为基础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技术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经验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的贯通与融合。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当代的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借鉴价值。
- 陈敏
- 关键词:技术哲学
- 新本质主义研究
- 张建琴
相关作者
- 李自雄

- 作品数:32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反本质主义 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 文学本质 本质主义
- 王伟

- 作品数:121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罗蒂 伊格尔顿 文学 反本质主义 舒斯特曼
- 卢衍鹏

- 作品数:91被引量:20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文化研究 文艺学 叙事策略 文化身份 电视剧
- 孙秀昌

- 作品数:69被引量:6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雅斯贝斯 文艺学 知识生产 艺术 密码
- 姜延军

- 作品数:27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政治学院
- 研究主题:波普 反本质主义 现代政治 哲学理念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