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6篇“ 术后再发“的相关文章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行PVP治疗的96例OVCF患者作为OVCF组,根据术后随访2年期间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将OVCF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无再发骨折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2例为对照组。检测OVCF患者术前、健康志愿者体检当日血清IGF-1、IGFBP-3水平以及腰椎(L_(2~4))骨密度(BMD);分析OVCF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F-1、IGFBP-3、BMD对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OVCF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发骨折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高于再发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VCF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BMD呈正相关(r=0.424、0.3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BMD均是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GF-1、IGFBP-3、BMD单项及3项联合预测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AUC分别为0.837(95%CI:0.748~0.905)、0.713(95%CI:0.612~0.801)、0.711(95%CI:0.610~0.799)和0.921(95%CI:0.848~0.966),3项联合预测的AUC大于IGF-1、IGFBP-3、BMD单独预测(Z=2.603、4.097、4.078,P<0.05)。结论血清IGF-1、IGFBP-3和BMD联合对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对改善OVCF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桂凯红程中华黄林阮远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发风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性护理对策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98例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分为再发组12例、无再发组8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出AMI患者PCI术后再发的各类风险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的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比例均高于无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均是PCI术后AMI患者再发的风险因素,OR值均>1。结论:AMI患者PCI术后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包含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等,需要临床强化有关预防性护理,通过健康指导和药物干预等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再发率。
张花王佩佩周爱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发预防性护理
基于BMP-2/BMP-7机制探讨生龙接骨胶囊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再发性骨折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生龙接骨胶囊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F)术后再发性骨折的作用,并基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2/BMP-7)机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老年OT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和胶囊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PVP治疗,胶囊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服用生龙接骨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体结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治疗前后血清BMP-2、BMP-7水平、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NP)、骨钙素(OST)]、骨密度(BMD)、康复情况[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等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有效率、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优于治疗前,胶囊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组的BMP-2、BMP-7表达量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再发性骨折情况均良好,胶囊组愈合速度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胶囊组的BALP、PⅠNP、OST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D高于治疗前,且胶囊组高于常规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胶囊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0%)高于常规组(80.0%),胶囊组的再骨折发生率(4%)低于常规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龙接骨胶囊能通过上调患者血清BMP-2、BMP-7水平,改善BMD从而预防老年OTF的术后再发性骨折,其机制可能与生龙接骨胶囊能刺激BMP信号通路,加速成骨细胞分化有关。
邓平征周龙殿张斌胡和军邓雄伟徐南云江共涛
关键词:骨折骨形态发生蛋白-7
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2024年
探究椎体强化术后再发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建议。方法 选取本院(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4-2022期间收治的椎体强化术治疗患者共计114例。在患者术后一年进行随访,了解椎体骨折再发状况,并分为再发组(32例)与未再发组114(82例),分析患者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来看,再发组的平均年龄为68.45±1.8岁,高于未再发组的60.54±1.1岁,且再发组的体质指数高于未复发组的19.9±0.3,在有无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方面,再发组有78(95.1)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而再发组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0(0.0);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术式、骨水泥穿刺方式、骨水泥用量(ml)以及骨水泥弥散渗透率(%)等比较。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在治疗方面一般会采用椎体强化术,但术后由于一些因素,患者还会出现再发的可能。从本次探究的结果来看,导致术后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因素、骨密度因素、肥胖因素、骨水泥体积因素、骨水泥渗漏因素等。为了避免术后椎体骨折发生,就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因素控制。比如对于骨密度较低的群体,要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来解决骨密度较低的问题,避免发生骨质疏松的病症;制订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不能盲目追求加大骨水泥的填充量等。这样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椎体骨折风险。
陈亮清
观察中医干预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年
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中,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共计82例,采取随机抽签决定分组,根据长短签入组,即分别设置为观察组与参照组,组内各41例,在针对病情治疗的基础上,参照组行西医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再加入中医干预护理,就不同护理方法在临床效果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结果 2组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符合预期,有效率为95.51%,参照组仅为73.17%,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更为认可,满意度为97.56%,参照组仅为75.61%,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更符合预期,就各维度评分而言,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西医护理,中医干预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再发甲状腺癌患者中的针对性更强,其对于治疗效果的改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均由助益,更能获得临床认可与接受,建议推广应用。
黄灿颜颖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甲状腺癌生活质量
子宫肌瘤患者剔除术后再发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子宫肌瘤患者剔除术后再发情况,并分析影响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再发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无锡地区3家医院妇科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史以及治疗情况,并随访2年跟踪子宫肌瘤再发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子宫肌瘤患者剔除术后再发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再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75例随访成功的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2年的子宫肌瘤再发328例,再发率为3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OR=1.809)、初潮年龄<13岁(OR=2.079)、绝经(OR=0.357)、术后无药物治疗(OR=3.873)、肌瘤数目为多发(OR=3.022)、肌瘤类型为肌壁间肌瘤(OR=2.472)以及血清雌二醇(OR=1.311)、孕酮(OR=1.219)、黄体生成素水平(OR=1.314)是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剔除术后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剔除手术后再发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注重对高危患者的识别,调整治疗策略,做好术后随访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再发率。
盖纳朱丽艳周琼毛晓燕易毅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影响因素
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椎体强化术,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病死率。但仍有患者术后再次发生OVCF,为了分析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对应防治策略,该文对椎体强化术后再发OVCF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OVCF提供参考。
王振宇(综述)王子丰高爱国(审校)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人工智能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VP术后再发新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已广泛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的治疗。PVP术后再发新骨折的病因、机制存在争议。本研究拟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PVP术后再发新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住院行PVP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新的椎体骨折分为再发新骨折组和无新发骨折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VP术后再发新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288例,最短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有51例在PVP术后再发新的椎体骨折,邻椎骨折13例主要发生在术后半年内,远处骨折38例主要发生在术后远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轻微外伤、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慢性肺病、术前椎体前后高度比与PVP术后再发新骨折有一定相关性(P<0.05)。对两组骨密度T值进行方差分析检验(F=4.839,P=0.033)表明骨密度T值和再发新骨折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轻微外伤(OR 0.512,95%CI 0.267-0.983,P=0.044)、慢性肺病(OR 16.387,95%CI 1.563-171.763,P=0.020)以及术前椎体前后高度比(OR 0.446,95%CI 0.232-0.856,P=0.015)与PVP术后新椎体骨折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低骨密度、无轻微外伤、伴有慢性肺病、术前椎体压缩轻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VP术后再发新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施银辉赵翔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治疗
后凸Cobb's角、BMD、P1N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后凸Cobb's角、骨密度(BM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KP术的OVCF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年随访,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新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8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指标,Cox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后凸Cobb's角、BMD、P1NP对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骨折再发生率为25.45%(28/110)。再发骨折组后凸Cobb's角、P1NP高于未再发骨折组,BMD低于未再发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4.678/<0.001,4.591/<0.001,4.784/<0.001);Cox分析结果显示,后凸Cobb's角增大、BMD降低、P1NP升高均是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OR(95%CI)=1.394(1.135~1.712)、1.910(1.127~3.236)、2.140(1.084~4.22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后凸Cobb's角≥5.87°、BMD≤-3.38 SD、P1NP≤50.67μg/L为截断值,后凸Cobb's角、BMD、P1NP预测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AUC分别为0.725、0.846、0.836,3项联合AUC为0.899,高于单项检测(Z/P=8.129/<0.001,7.195/<0.001,7.695/<0.001)。结论定期监测后凸Cobb's角、BMD、P1NP水平可在早期预测OVCF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以便及时给予干预措施。
张弛吴海龙张帅田振峰张斌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5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行PKP治疗的1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年持续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n=36)与无再发骨折组(n=14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计量指标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语言软件4.0“rms”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0.732、0.722、0.801、0.81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2个、3.9 ml、0.4 mm、8.7°。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为0.818(95%CI:0.762~0.883),模型拟合度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22,可提供临床净收益,且临床净收益均高于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列线图模型。
孙雷王星宇谢水华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相关作者

孔垂泽
作品数:627被引量:2,40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膀胱癌 膀胱肿瘤 肾肿瘤 前列腺癌 肾癌
孙志熙
作品数:181被引量:1,14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膀胱癌 肾肿瘤 病例报告 肾盂输尿管癌
张铭铮
作品数:75被引量:57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肾肿瘤 病例报告 膀胱癌 输尿管肿瘤
李泽良
作品数:122被引量:40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膀胱癌 肾癌 前列腺癌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葛云林
作品数:27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
研究主题:单侧 椎体骨折 术后再发 近期临床观察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