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07篇“ 机械取栓“的相关文章
- 一种机械取栓导管及取栓装置
-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械取栓导管及取栓装置,其中机械取栓导管,包括取栓腔,以及使取栓腔与血管腔相通的取栓口,取栓腔中安装有封堵板,封堵板与取栓口之间设置有移动活塞,移动活塞包括朝近端活动翻折的内翻板,内翻板与贯穿开设在移动活塞...
- 赵洁洁赵旭升马腾飞
- 一种机械取栓器
-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械取栓器,包括:导引导管,导引导管内部设置有可伸缩的取栓管,取栓管的近端由导引导管的近端伸出,且在导引导管的近端与取栓管的近端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控制取栓管相对导引导管轴向伸缩;取栓管的远端设...
- 赵旭升张旺生
- 机械取栓治疗伴机械瓣置换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治疗伴机械瓣置换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连续18例行MT治疗伴机械瓣置换的前循环LVO-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数据、血管危险因素、手术方式、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结果18例患者中位年龄52.00(41.00,63.25)岁,11例(61.11%)为女性;18例患者的中位穿刺到首次再通时间(Procedural time,PT)为90.00(65.00,138.25)min;18例(100%)患者均达到了有效再通[改良的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为2b/3级];8例(44.44%)患者功能结局良好[随访术后第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4例(22.22%)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转化。结论在合并机械瓣置换的前循环LVO-AIS患者中行MT有助于恢复血流再灌注,能够给患者带来良好预后。
- 杨蝶刘振兴张仁伟刘煜敏
- 关键词:机械瓣置换术机械取栓
- 直接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探讨直接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实施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实施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取栓次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近期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75.00%vs.53.57%)、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与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近期疗效相当,但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可减少取栓次数,且不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杨霖陈婷童玲玲
- 取栓网和机械取栓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栓网和机械取栓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该取栓网包括至少一个取栓单元:包括远端网筒、主体网和近端网筒;主体网包括远端锥形网段、中部盘体网段和近端锥形网段;中部盘体的盘体出口直径和盘体入口直径均小于中部盘体网...
- 李会钗郑殿会刘贵立
- 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分析
- 2024年
- 探讨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2年-2023年间,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王丽娟周建
- 关键词:机械取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分析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实验中包含:66名病人,时间:2022.5-2023.6,抽签建组,对照组实行静脉溶栓,观察组实行机械取栓,将实验中的数值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干预前,患者血清细胞损伤、NIHSS、ADL分、生活质量分值,组间对比,P>0.05;经治疗干预之后,患者的血清细胞损伤情况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也逐渐下降,生活能力与质量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数值变化大,组间对比,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机械取栓治疗之后,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同时使患者血液得到疏通,降低对血清细胞与神经的损伤,令其生活功能得到提高,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 赵桂英王吉洋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神经功能损伤生活质量
- TCD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脑血流监测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脑血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85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治疗7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依据治疗前后的差值(ΔNIHSS)进行分组,将ΔNIHSS≥4分归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将ΔNIHSS<4分归为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并随访至治疗后90天,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2分归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归为预后不良组;并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开展TCD检查,明确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最大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组别间脑血流参数差异。结果:85例ACI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EDV、PSV、MV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ACI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25±1.52)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7.52±1.12)分,ΔNIHSS为(4.73±0.45)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62例,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23例;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EDV、PSV、MV均高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PI均低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ACI患者治疗90天MRS评分为(1.89±0.23)分,其中预后良好59例,预后不良26例;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EDV、PSV、MV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I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在ACI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脑血流监测中可评估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且血流参数与患者神经功能及恢复关系密切,或可作为早期评估患者术后脑血流情况的重要选择之一,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张伟娟董文韬区健刚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监测
- 性别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于机械取栓术后90 d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使用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静脉溶栓、麻醉类型、发病至急诊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闭塞部位、侧支循环状态、术后即刻再通情况。分别以性别、预后进行分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在不同预后组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性别是否对机械取栓术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结果共纳入了347例前循环AIS-LVO患者,其中女性组126例,男性组221例;预后良好组169例,预后不良组178例。(1)女性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比例、基线NIHSS评分均高于男性组[70.5(59.0,80.0)岁比64.0(56.0,71.0)岁,Z=19.720;41.3%(52/126)比21.7%(48/221),χ^(2)=14.950;16(13,19)分比14(11,18)分,Z=9.670],吸烟、饮酒比例均低于男性组[5.6%(7/126)比54.8%(121/221),χ^(2)=83.420;3.2%(4/126)比49.8%(110/221),χ^(2)=78.99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组和男性组患者脑梗死分型分布由高至低均为心源性栓塞[79.4%(100/126)、52.9%(117/221)]、大动脉粥样硬性[19.0%(24/126)、44.3%(98/221)]、其他型[1.6%(2/126)、2.7%(6/221)],
- 贾鹏曹文博杨斌谌燕飞王亚冰马青峰高鹏焦力群
- 关键词:卒中机械取栓性别差异预后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
- 2024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MC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术并实现血管完全再通的AIS患者4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MCE将患者分为MCE组(n=89)和非MCE组(n=31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00例行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AIS患者中,男277例,女123例,年龄(68.09±12.17)岁。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组的舒张压高于非M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E组的ASPECT评分低于非MCE组,更可能位于前循环位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舒张压(OR=1.022,95%CI=1.005~1.039,P=0.010)、术前ASPECT评分(OR=0.742,95%CI=0.655~0.840,P<0.001)、NIHSS评分(OR=1.043,95%CI=1.004~1.083,P=0.031)以及前循环血栓(OR=8.942,95%CI=2.595~30.816,P=0.001)是术后M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低ASPECT评分、高NIHSS评分以及前循环血栓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舒张压升高会增加术后发生MCE风险。术后血压管理尤其是降低舒张压可能减少患者术后发生MCE的风险。
- 张孝琴骆志显郭文君周晓军夏能志洪伟峰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舒张压
相关作者
- 温昌明

- 作品数:173被引量:83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机械取栓 取栓 前循环 神经功能
- 施海彬

- 作品数:427被引量:2,094H指数:20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磁共振成像 栓塞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
- 刘圣

- 作品数:196被引量:79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 朱青峰

- 作品数:162被引量:69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机械取栓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颅脑损伤
- 缪中荣

- 作品数:369被引量:3,339H指数:2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