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1篇“ 杉木生长“的相关文章
- 抚育措施对混交林中杉木生长的影响
- 2025年
- 研究了不同抚育措施对杉木纯林、木荷杉木混交林、枫香杉木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枫香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地径、树高、冠幅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3.39%、6.42%、6.67%,木荷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地径、树高、冠幅也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5.08%、5.66%、1.33%;除草+施肥抚育对杉木生长影响效果最佳,经除草+施肥抚育的纯林中杉木地径、树高和冠幅高于对照(不抚育)136.00%,114.92%和107.61%,施肥抚育的高于对照57.20%,24.62%和22.56%,除草抚育的增幅则相对最小;除草+施肥抚育的木荷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地径、树高和冠幅增幅最大,分别达5.00 cm、1.90 m和1.08 m。
- 李荣林
- 关键词:杉木造林模式生长性状抚育措施
-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生长特性及土壤微生物影响
- 2025年
- 为揭示杉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养分水平的响应规律,给杉木的施肥及管护提供理论依据。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L9正交试验设计,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水平梯度。通过稀释平板涂布法,探讨了不同土壤养分水平对杉木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是杉木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其中细菌占总数量的80%以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受到养分添加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受到N添加量的影响。高氮添加量降低了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综上所述,氮添加是影响杉木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杉木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适当添加氮肥,以促进杉木的生长及其可持续培育。本研究结果对指导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杉木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马洪轩范小虎
- 关键词:杉木施肥土壤微生物
- 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研究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硼介导的杉木耐铝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养分管理手段减轻杉木铝毒害提供参考,以3月龄幼苗为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缺硼(-B)、缺硼加铝(-B+Al)和加硼加铝(+B+Al),分析不同处理间杉木生长、叶片光合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胁迫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苗高生长,苗高降幅介于31.83%~55.56%之间,而且铝胁迫下,加硼(+B+Al)能显著缓解缺硼(-B+Al)引起的苗高生长、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和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与-B+Al处理相比,+B+Al处理的苗高、MDA、H_(2)O_(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48.02%、24.18%、16.39%、17.16%和17.78%。(2)与CK相比,不同胁迫处理显著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B+Al>-B+Al>-B>CK,增幅分别介于17.10%~128.87%、15.19%~152.10%、37.39%~412.11%和44.07%~271.66%之间。(3)杉木叶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荧光、可变荧光、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实际最大量子产额在不同胁迫处理下较CK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介于51.06%~59.50%、2.43%~16.71%、7.07%~20.45%、7.80%~29.93%、27.16%~54.07%、2.53%~13.53%、4.66%~12.61%和4.25%~13.77%之间,而且-B+Al处理的降幅显著大于+B+Al处理。可见在铝胁迫下,与缺硼相比,外源加硼处理通过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H_(2)O_(2)和MDA的积累,减轻H_(2)O_(2)诱导的叶片氧化损伤和光合色素的下降,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促进碳同化产物合成,从而缓解铝胁迫引起的对生长的抑制。
- 钟淑芳钟明慧刘子晗吕宁宁杨培蓉郑雪燕叶义全许珊珊
- 关键词:杉木铝胁迫硼生理光合特性
- 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分析了间伐强度对国有林场杉木的林下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木司国有林场选择某杉木林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分为4个处理,CK(无间伐)、Z1(间伐强度20%)、Z2(间伐强度30%)、Z3(间伐强度50%),对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林下植被数量和土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Z2的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新增种类高于其他处理,Z2灌木植物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8倍、2倍和1.4倍,草本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33倍、2倍和1.4倍,藤本植物新增种类较CK、Z1和Z3分别增加了2.75倍、1.83倍和1.38倍;Z2处理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平均树高增长量、平均蓄积增长量、平均材积增长量的增幅率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间伐强度下的杉木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比较为:Z2>Z1>Z3>CK,说明相比于无间伐、间伐强度20%、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30%的杉木抚育更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增加;Z2的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高于其他处理(P<0.05),4个处理的pH值无差异(P>0.05),整体比较为:Z2>Z3>Z1>CK。指出了不同间伐强度影响杉木的生长,其中间伐强度30%可维持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杉木林植被多样性,改善杉木林土壤性质,促进杉木林生长。
- 陈国强
- 关键词:间伐强度国有林场杉木林林下植被土壤特征
- 造林地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西山林场杉木种子园杉木试验林造林地为例
- 2024年
- 杉木为亚热带树种,较喜光,属阳性树种,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种植最佳。根据杉木生物学特性选择相适应造林地,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实现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培育目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西山林场的3块林龄5年的农用造林地、毛竹造林地、杉木采伐迹地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有机质总量、活性有机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成杉木试验林的胸径和树高存在极显著差异。
- 覃孟哲莫宗恒
- 关键词:杉木造林地单因素方差分析
- 乌汶伯克霍尔德菌P5和格氏假单胞菌RP22促杉木生长机制探究
- 2024年
- [目的]本文拟探究乌汶伯克霍尔德氏菌P5和格氏假单胞菌RP22对杉木幼苗生长、基因表达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初步揭示2种溶磷菌促杉木生长机制。[方法]以6个月苗龄的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将配制好的P5、RP22及P5+RP22菌剂通过根灌方式施加,每月施加一次,持续3个月。3个月后对幼苗和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和土壤指标;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幼苗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筛选杉木幼苗的促生基因。[结果]与对照组(CK)相比,3种菌剂处理均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3种菌剂对杉木幼苗的促生生理机制包括:PSB提高了杉木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及磷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养分含量。转录组结果表明,3种菌剂处理后杉木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均显著富集在代谢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和光合作用通路。对这些通路的深入分析发现,PAL、COMT、4CL、LOX1_5、AOS、AOC等基因在P5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PAL、TOGT1、CYP73A、LOX1_5、psbS、psaF等基因在RP22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LOX1_5、psbO、petH、psaF等基因在P5+RP22菌剂处理组显著上调,表明3种PSB菌剂对杉木幼苗的促生机制是多个代谢通路相互协调的结果。[结论]3种菌剂能通过调控杉木幼苗的生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上调表达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光合作用等通路中的基因,从而促进杉木幼苗生长。
- 陈详腾魏书蒙焦如珍董玉红
- 关键词:杉木幼苗溶磷菌差异表达基因
- 1-丁烯促进低磷胁迫下杉木生长的应用和方法
- 本发明涉及1‑丁烯促进低磷胁迫下杉木生长的应用和方法,属于杉木苗木高效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1‑丁烯在促进杉木生长中的应用。1‑丁烯处理对低磷胁迫下杉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还可...
- 吴鹏飞陈敏郭昊澜连晓倩马祥庆
- 滇东南7年生不同种源杉木生长与变异研究
- 2024年
- 探究不同种源杉木在滇东南地区的适应性,为荒山宜地造林或树种更新选用最优种源提供科学依据,为滇东南片区培育优良森林资源、木材、弥补用材林紧缺、造林成活率低、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及植被覆盖度等造林优良种源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源7年生杉木试验中广南县乡土种源试验因子树高、胸径和蓄积量生长变异分析比其他种源表现更优;不同种源7年生杉木生长量在树高、胸径、蓄积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因此在滇东南地区选用杉木造林时应最先选择广南县乡土种源,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更好地体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 娄义美普顺梅
- 关键词:杉木种源方差分析
- 高立地指数下杉木生长量及材种结构的立地及密度效应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及材种结构的影响,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龄28~36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上、中、下不同坡位以及不同坡向设置63块标准样地,调查林分生长量及林分基本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拟合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当林分密度相近时,立地指数越高,培育相同年限所获得的单株材积、蓄积量和大径材出材率越高;同一立地条件下,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大径材出材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蓄积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立地指数相同时,密度对胸径生长分化的影响大于树高,立地指数不同时林分密度对树高和胸径生长分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结论]在立地指数达22及以上的立地条件下培育杉木大径材,可通过3次间伐进行密度控制,林分最终保留密度宜为650~1000株·hm^(−2)。
- 陈琴谢树段爱国段爱国韦家国罗星乐莫运勇黄开勇
- 关键词:大径材培育杉木生长量出材率
- 黔西市北部地区杉木生长状况及天然更新调查
- 2024年
- 调查分析了黔西市北部地区杉木生长状况,探究了杉木的天然更新情况。设定黔西市北部地区为研究地点,所有林分均是天然更新,根据不同林龄将杉木分为0~10 a(T1)、10~20 a(T2)、20~30 a(T3)3组样地,调查样地杉木生长情况,对不同林龄下幼苗更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幼苗生长:T2林龄下,杉木平均树高最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最大,和其他样地对比差异明显(P<0.05)(P表示组间对比情况,P<0.05说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组间对比无差异),整体呈T2>T3>T1的趋势;②杉木多样化分析: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示植物多样性,T2样地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T1样地和T3样地(P<0.05);③幼林蓄积量、单株材积:同林龄的杉木幼林蓄积量差异比较大,10~20 a林龄蓄积量达到最高,和其他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T2样地的单株材积高于其他2组(P<0.05);④更新树种数量、更新新增株数:T2样地的更新树种数量、更新新增株数多于其他2块样地(P<0.05);⑤天然更新:T2样地的天然更新动态最佳,其次是T1,最后是T3。T2样地生长繁育能力好,枯枝落叶对土壤起到改良的作用,可促进林间天然更新。杉木在10~20 a林龄下,幼苗长势良好,幼林蓄积量、单株材积较高,林间天然更新动态最佳。
- 张静
- 关键词:杉木
相关作者
- 吴承祯

- 作品数:788被引量:6,982H指数:42
- 供职机构:武夷学院
- 研究主题:内生真菌 杉木 雷公藤 木麻黄 千年桐
- 洪伟

- 作品数:917被引量:9,422H指数:48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杉木 雷公藤 内生真菌 人工林 毛竹
- 马祥庆

- 作品数:408被引量:3,825H指数:34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杉木 杉木人工林 根系 植物 人工林
- 姜志林

- 作品数:93被引量:1,831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杉木 主要森林类型 栓皮栎 光皮桦 森林群落
- 吴鹏飞

- 作品数:239被引量:1,147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杉木 根系 植物 植物根系 低磷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