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5篇“ 极端低温事件“的相关文章
- 华南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统计建模及未来预估
- 2024年
- 基于1961—2005年华南冬季逐日最低温度观测资料,以及参与CMIP5的IPSL-CM5A-MR、MPI-ESM-MR、CMCC-CMS 3个模式的历史模拟和未来排放情景预估数据,从过程角度定义和提取华南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及其特征指标,并通过引入极值理论构建极端低温事件的概率分布模型(Cold Spell Model,CSM),刻画其强度、频数和持续时间特征分布;进一步结合基于累计概率分布变换的偏差订正方法降低模式模拟的偏差,探讨了RCP4.5情景下全球升温1.5℃和2℃时极端低温事件的风险变化。研究表明:(1)CSM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极端低温特征概率分布,大部分台站通过了K-S或卡方检验;(2)相对于观测,模式模拟极端低温存在一定偏差,经偏差订正后,各站点BS评分接近于0,SS评分普遍提高到0.88左右;(3)全球增暖背景下,华南地区极端低温呈现强度减弱、频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全球增暖1.5、2.0℃背景下,华南大多数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平均强度减弱,频次降低,持续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每年发生1次极端低温事件的概率增加,但每年发生3、5次的概率减少;增暖1.5℃下极端低温事件持续性特征变化不明显。但增暖2℃下,华南大部分地区持续1 d的极端低温事件更易发生,但更长持续时间(3、5 d)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显著减少。
- 姜胜李伟朱连华朱连华江志红
-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偏差订正
- 北疆冬季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延伸期的环流异常特征
- 2024年
- 本文利用1951~201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日站点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疆(新疆北部)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平流层与对流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北疆PECE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频次最多,此后逐渐减少,表明北疆区域发生该事件的概率在降低。空间分布上,无论是极端低温频次还是冷空气强度,极值中心皆在额尔齐斯河流域一线。北疆PECE发展过程中,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皆发生了阶段性的调整。延伸期阶段,距事件爆发前25日时,平流层I区(30°E~120°E)极涡首先开始了由强到弱的转变(欧亚弱极涡型)。行星波向下游频散,东南支波列携带能量影响北疆。至事件爆发前20日,对流层极涡也表现出强度减弱,冷空气分裂南下。此后进入短期阶段,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高压脊前堆积,使得高压脊加强维持至事件爆发前3日,西伯利亚高压携带冷空气向东南方向扩展,随后对流层大型横槽斜脊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发展强盛向南爆发,3日后冷空气影响北疆地区。
- 马丽云陈平胡景高姚俊强毛炜峄
- 关键词:新疆北部
- 气候变暖前后我国西北区域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关键影响因子
- 2024年
- 利用中国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美国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环流指数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西北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北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发生突变;1961—1985年,极端低温事件日数与500 hPa位势高度场显著相关区位于泰米尔半岛以南、黑海上空和中国上空,极端低温事件日数与海平面气压显著相关区位于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1986—2016年,极端低温事件日数与500 hPa位势高度场显著相关区位于黑海至中国上空和大西洋上,极端低温事件日数与海平面气压显著相关区位于中亚至西伯利亚和大西洋上;北极涛动负位相时,极涡偏强,乌拉尔山易建立长波脊,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导致西北区域冬季极端低温日数异常偏多。45°N以北的纬向风风速也是影响极端低温日数的关键因子之一,风速强时,高纬度的冷空气不易南下影响西北区域,冬季极端低温事件日数偏少;反之偏多。
- 邵伟玲陈颖田书婷刘精刘艳林文实
-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
- 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对东亚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及机理
- 极端低温事件(extreme cold event;ECE)是东亚地区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深入研究ECE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了解相关的动力过程,对提高ECE的认知和预报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 刘美辰
-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极端低温事件
- 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模态与中国东部极端低温事件频次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增强被引量:2
- 2023年
- 本文研究了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中国东部极端低温事件频次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模态(NATSST)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可以显著影响中国东部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第一主导模态的变化,但在80年代末之前却不能。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这两者关系之所以发生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ATSST激发的遥相关波列在20世纪80年代末前后期不同有关。在1960~1987年,NATSST激发的遥相关波列从北大西洋向中亚南部地区传播,路径偏南,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较弱,从而不能显著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但在1992~2019年,NATSST能够激发南、北两支遥相关波列到达东亚。其中,北支波列与北大西洋涛动(NAO)有关,该波列从北大西洋出发沿欧亚中高纬向东传播,可以在蒙古地区造成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南支波列从北大西洋出发沿欧亚中低纬向东传播,可以在中国中南部造成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上述气旋/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不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同时改变中国东部地区地表热通量,从而造成有利/不利于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条件,使得中国东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频次增加/减少。通过上述物理过程,NATSST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可以显著影响中国东部春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次的年际变化,而在80年代末之前则不能。
- 梁静孙建奇洪海旭艾雅雯华维
-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波列
- 江西地区冬半年极端低温事件主模态及环流特征
- 2023年
- 基于1961—2022年江西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极端低温阈值,分析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分布特征;再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获得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主模态,分析相应的关键环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冬半年极端低温阈值在0℃以下,南北分布差异较明显。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985年前后由偏多转为偏少的年代际振荡。极端低温发生频次主模态的变化受冬季风系统关键成员的影响显著,东亚冬季风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加深、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都利于江西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事件。
- 马锋敏刘冬梅
- 关键词:频次主模态东亚冬季风
- 中巴经济走廊极端低温事件风险评估被引量:5
- 2022年
- 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是极端低温事件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基于1961—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地区逐日最低气温、人口和耕地等数据,选取极端低温事件强度、频次、持续时间,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植被覆盖度,数字高程模型(DEM),脆弱人口比重和性别比重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组合权重,对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极端低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了中巴经济走廊极端低温事件不同风险等级(低、较低、中、较高、高风险)的区划。研究表明,中巴经济走廊内极端低温事件风险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极端低温事件风险受极端低温事件强度、人口密度和地形影响较大。区域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低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有巴基斯坦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地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开普省地区、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中国的喀什地区。其中,阿扎德克什米尔高风险面积占比最高(约35%),联邦直辖部落地区较高风险面积占比最高(约7.7%),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中风险地区面积占比最高(约24.6%);中风险地区占比超过10%的还有开普省(12.5%)、阿扎德克什米尔(20%)、联邦直辖部落地区(10.2%)、中国喀什地区(14.3%)。评估结果与历史灾情吻合,可为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李涛陶辉陈金雨
-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风险评估
- 云南冬半年极端低温事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6
- 2022年
- 利用一种简化的识别方法,对1961-2019年云南冬半年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判别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来,云南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累积强度和累积影响站次均呈现下降趋势,但近10年中,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累积影响的站点数有所增长.云南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持续天数集中在1~4 d之间,冬半年的11月和3月发生概率较高;云南东部地区发生频率高,怒江以西的狭窄区域发生频率较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以后,云南无三个季节均发生极端低温事件的年份;深秋时段极端低温事件出现的频率减少较快,近10年中没有发生.从环流特征分析来看,不同季节影响云南极端低温事件的大气环流有所不同:深秋高层300 hPa在北美大陆有Rossby波东传,500 hPa东亚地区气压场"西高东低",850 hPa东北风引导冷平流南下引起云南深秋极端低温事件活跃;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是由300 hPa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上空Rossby波东传,500 hPa东亚地区气压场"北高南低",850 hPa中纬度东风引导冷平流东进影响;初春,300 hPa东北太平洋Rossby波东传经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至东亚,500 hPa东亚地区气压场"北高南低",850 hPa东风与北风共同引导冷平流南下与南支槽在云南相遇,造成春季极寒天气.
- 金燕晏红明张茂松马思源况雪源
- 关键词:冬半年极端低温事件冷平流ROSSBY波
- 增暖背景下新疆冷冬与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被引量:5
- 2022年
- 为了客观准确地描述新疆冬季偏冷的特征,基于新疆9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逐日最低气温再分析资料,对于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年、冷冬年、强冷冬年以及单站极端低温事件、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981—2020年,新疆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低年与冷冬年有差异。新疆冬季单站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呈减少趋势;12月和2月的出现频次高于1月,但12月减少速率大于2月,1月总体呈增加趋势。新疆共出现53次冬季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其中,全疆型出现频次最高,北疆型次之,南疆型第三,山区型最少;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持续10~15 d的事件;新疆冬季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减少,但单站事件持续时间并没有明显减少,而且影响范围在扩大。当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时,50%以上的测站出现冷冬(强冷冬)时,区域内冬季平均气温一致偏低的概率较大;当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出现频次低、持续时间在10 d以内时,出现冷冬的测站很少或没有,冬季平均气温一致偏低的概率较小。
- 陈颖杨智敏张旭
- 关键词:冬季气温极端低温事件冷冬
- 我国大范围极端低温事件年代际变化及其天气成因
-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发生的极端低温事件在近些年出现了增多趋势,表现出了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成因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本文利用1961—2018年中国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对...
- 刘子奇
-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相关作者
- 李艳

- 作品数:133被引量:54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低温雨雪冰冻 寒潮 呼吸系统疾病 降水 大气环流
- 范广洲

- 作品数:245被引量:2,503H指数:29
-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降水 数值模拟 夏季
- 刘雅星

- 作品数:26被引量:2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省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全球变暖 物候 极端低温事件 日平均温度 烤烟
- 李尚锋

- 作品数:42被引量:250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东北冷涡 初夏 北半球 ROSSBY波 极端低温事件
- 陈少勇

- 作品数:107被引量:1,174H指数:24
- 供职机构:白银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降水 气候变化特征 O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