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8篇“ 株行距配置“的相关文章
不同行距配置对南疆棉花生长效应研究
2024年
以新陆中82号和塔河2号为材料,设置一膜3行(76 cm+86 cm+66 cm,平均行距76 cm,距9.1 cm),一膜4行(76 cm+10 cm+76 cm+66 cm,平均行距57 cm,距12.2 cm),一膜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平均行距38 cm,距12.5 cm)3种模式,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优化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个品种均在一膜3行配置下的棉花蕾铃数最多;干物质积累增长速度最大;籽棉单产最高,且与其他配置差异显著,其中新陆中82号为6355.75 kg·hm^(-2),塔河2号为6585.07 kg·hm^(-2);衣分在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一膜3行的种植模式更适合南疆的棉花主栽品种。
张玉博彭浩源周苗苗罗新宁
关键词:陆地棉株行距配置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
中棉113适宜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研究
‘中棉113’通过甘肃省审定后引入新疆大规模种植,型紧凑适宜机采。在新疆全面推行机采棉模式下,对机采棉适宜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还尚未明确。本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的‘中棉113’为供试品种,设置双因素裂区...
杨泽
关键词:种植密度行距
行距配置对玉米密植群体根系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024年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玉米行距配置为重点,设置高(100050/hm^(2))和中(67500/hm^(2))两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40cm、60cm两种行距处理,探究不同密度下行距配置对产量、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中密度种植相比,高密度下玉米产量增加13.9%。在中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提高1.0%,高密度下减小行距玉米产量显著提高26.1%。在高密度条件下,减小行距在水平、垂直方向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并使植地上部氮、磷、钾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提高4.9%、8.1%、25.8%和4.5%。根系性状、植养分含量、植干重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密度下通过适当减小行距、增大距,减小间根系竞争,提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对玉米密植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王鸿宇张英俊姜兴芳雷鸣黄收兵陶洪斌王璞廖树华
关键词:玉米株行距配置根系养分吸收
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6 m行距配置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单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6 m×6 m行距配置模式的NL-895单生物量最高(400.96 kg·^(-1));4种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6 m×6 m行距配置林分中,NL-895和NL-95的生物量显著高于NL-797(P<0.05)。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在39.79%~47.76%之间,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不同行距配置林分的林木碳储量变异趋势与林分生物量相似,6 m×6 m行距配置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高,3 m×8 m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低。不同无性系和行距配置对杨树人工林土壤(0~100 cm)碳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碳储量约占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71.7%。同一无性系不同行距配置林分的总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行距配置不同无性系林分总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6 m×6 m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总碳储量最大(192.46 t·hm^(-2)),分别是4.5 m×8.0 m、5 m×5 m、3 m×8 m行距配置林分的1.17、1.31、1.38倍。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类似的立地条件下,建议选择NL-895、行距6 m×6 m的均匀配置作为碳汇林营造的经营模式。
刘钰张艳华方升佐
关键词:杨树株行距无性系土壤碳碳储量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行距配置方式。
张颖王超骆永丽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行距
不同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提高黑大豆单产与品质,助力高邮市黑大豆产业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黑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不同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行距配置。结果表明,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处理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优于其他处理,为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行距配置,即种植密度49380/hm^(2)条件下,黑大豆3行,行距45 cm、距22.5 cm,每穴1。此群体结构和行距配置有利于形成合理产量结构,提升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黑大豆产量。
张鑫鑫张春华倪玉清马长青钟越
关键词:黑大豆株行距高产高效
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超
一种高产棉花行距配置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产棉花行距配置优化方法,涉及农业信息化技术领域,以棉花群体籽棉产量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距和行距作为优化目标参数,基于目标地点往期的棉花植三维形态数据,构建棉花主栽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行距配置下的棉...
张立祯高新程王雪姣张长波陈泳帆张泽山
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3年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棚黄瓜栽培模式,以黄瓜品种‘硕丰218'为试材,在3500/667m^(2)左右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0.80m,小行距0.40m,距0.315m)为对照,研究了T1(大行距1.0m,小行距0.40m,距0.27m)、T2(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距0.235m)、T3(大行距1.40m,小行距0.40m,距0.21m)T4(大行距1.60m,小行距0.40m,距0.19m)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黄瓜植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距减小,黄瓜高和叶面积呈升高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叶片色素含量、果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T2处理最高,产量方面以T2处理折合667m^(2)产量最高,且与CK相比增产4.26%。综合本试验结果,大棚黄瓜可采用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距0.235m的栽植模式。
程小芸何明霞李仪曼杨甜张大龙魏珉曹欣
关键词:株行距配置黄瓜
不同行距配置对郑单136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距为30 cm、双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距为30 cm、双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孙永霞
关键词:株行距农艺性状玉米产量

相关作者

张巨松
作品数:334被引量:2,349H指数:25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棉花 机采棉 海岛棉 生长发育 氮肥
李建峰
作品数:3被引量:97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
研究主题:机采 株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机采棉 株行距
张娜
作品数:58被引量:370H指数:13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滴灌 复播大豆 冬小麦 光合特性 夏大豆
侯立刚
作品数:154被引量:424H指数:12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苏打盐碱地 盐碱地 水稻生长发育 超级稻
康鹏
作品数:8被引量:89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研究主题:机采棉 机采 株行距配置 株行距 杂交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