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28篇“ 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章
核磁共振成像被引量:11
1997年
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及临床应用.
刘东华李显耀孙朝晖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一种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本申请涉及一种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成像装置和调节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可变电容;所述壳体在端面旋转安装有与可变电容一一对应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具有伸入至壳体内且插入至所述调节插槽内的第一调节头;所述...
张孝通陈俐利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成像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患者诊断中的成像特征。方法 择取本院75例疑似子宫肌瘤疾病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子宫肌瘤疾病成像特征。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例数、诊断效能与金标准比较无差异(P>0.05);诊断显示,75例疑似患者中,5例患者子宫形状正常,70例宫颈形状异常;在检出的65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形态变形患者61例,未变形者4例;病灶形状以圆形、类圆形、椭圆形为主,少数为不规则分叶形;子宫体部病灶最多,其次为子宫颈部、子宫轮廓;在65例子宫肌瘤患者中,病灶中出现T1WI低信号、稍高信号、混杂信号(41个、14个、10个);出现T2WI低信号、稍高信号、混杂信号(33个、11个、21个);T1WI与肌层信号相似且无法清晰显示边界、T1WI与边界清晰(52个、13个)。T2WI中,清晰显示边界、无清晰边界(58个、7个);T2WI中,49个病灶周围出现环状高信号带或等信号带、无异常信号带(49个、16个)。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了解子宫肌瘤患者病灶部位及形态,同时对病灶准确定性,清晰显示病灶部位,能够据此对该疾病准确诊断。
谢荣烨
关键词:子宫肌瘤核磁共振成像病灶形态成像特征
基于临床数据和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的泌尿外科问答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临床数据和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的泌尿外科问答方法;涉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本申请将泌尿外科相关的临床分析数据向量化构建泌尿外科临床分析数据向量库;对泌尿外科临床分析数据的摘要向量化得到摘要向量;通过对比学习为...
程文昌徐小莲孟晓敏
一种基于叶酸的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叶酸的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叶酸的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制备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步骤I:在水中,在碱的作用下,将叶酸与氨基葡萄糖进行反应,得到反应液1;步骤II...
沙建军吴广宇王洪潘家骅
研究CT、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效果
2025年
分析CT、MRI在LD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本院70例LDH患者开展研究,均行CT检查,纳入对照组,MRI检查,纳入观察组,比较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的诊断效果、影像学特征和疾病程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检查LDH时,对比CT技术,MRI的诊断效能更突出,更具推广价值。
谢瑞欣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成像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诊断的效果及准确率观察
2025年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4年9月期间收治的78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特异度(90.48%)、灵敏度(98.25%)、准确率(96.15%)比多层螺旋CT(61.90%,84.21%,78.21%)更高,P<0.05。 在57例确诊脑梗死的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32个,核磁共振成像对基底节部位病灶的检出率(95.35%)、额叶部位病灶的检出率(97.96%)以及病灶总检出率(97.73%)比多层螺旋CT(81.40%,81.63%,82.58%)更高,P<0.05。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尽早发现疾病,准确判断病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而指导临床急救工作的高效、有序的开展。
吴海瑛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
核磁共振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表现。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8例同期在医院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轻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的脑血流参数,并对不同疾病分度患儿间的脑损伤参数与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脑血流参数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阻力系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04、16.836、23.255,P<0.05);出生后24 h内及出生后24~48 h,轻中度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损伤参数脑叶损伤个数(INi)、脑梗塞面积(Ia)和颅内出血量(Bv)均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77、19.497、40.172、17.567、17.498、49.031,P<0.05);轻中度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效果表现明显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9,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检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有利于明确患儿的疾病分度,并在患儿的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陈园园赵南南江蒙杰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0T核磁共振成像及血清黏蛋白5AC、异常糖链糖蛋白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3.0T核磁共振成像(NMRI)及血清黏蛋白5AC(MUC5AC)、异常糖链糖蛋白(TA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7例疑似胰腺癌患者,接受NMRI检查及血清MUC5AC、TAP水平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0T NMRI及血清MUC5AC、TA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7例疑似胰腺癌患者中,胰腺癌37例,胰腺炎50例。NMRI及血清MUC5AC、TAP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94.59%,特异度为90.00%,准确度为91.95%,阳性预测值为87.50%,阴性预测值为95.74%,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3.0T NMRI及血清MUC5AC、TAP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价值较高,或可提高临床胰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杨惠娅沈丽萍陈建新
关键词:胰腺癌核磁共振成像黏蛋白5AC
一种低成本移动式超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成本移动式超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属于医学电检测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轮辐形体、梯度线圈、匀场线圈和射频线圈。其中轮辐形体包括上、下环,也可以是上、下环组的形式;梯度线圈为三组双平面线圈,梯度场...
贺中华陈韦旭陈煦苏誉壹

相关作者

宋永臣
作品数:726被引量:671H指数:13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生成 SUB 多孔介质
刘瑜
作品数:383被引量:225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水合物 SUB 天然气水合物 多孔介质 水合物生成
包尚联
作品数:251被引量:815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医学影像 核磁共振成像 CT
蒋兰兰
作品数:226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水合物 SUB 水合物生成 多孔介质 气体水合物
赵越超
作品数:146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水合物 多孔介质 SUB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 水合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