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95篇“ 根形态“的相关文章
- 不同生境下朱砂根形态、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 2025年
- 朱砂根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市场应用前景广阔。以林下、温室、露天三种不同生境下朱砂根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形态结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其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林下生境中朱砂根的株高、第一分枝高度、最长枝长度、冠幅、单枝径、叶宽、地径、最长枝叶片数、分枝数显著高于温室及露天生境,叶长显著高于露天且略高于温室生境,而叶片厚度则显著低于露天且略低于温室生境;(2)林下生境中朱砂根的胞间CO_(2)浓度(Ci)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生境,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则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生境,气孔导度(Gs)略低于温室生境而显著低于露天生境;(3)林下生境中朱砂根的最小荧光(Fo)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生境,最大荧光(Fm)则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生境,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与其他两种生境无显著差异,光化学淬灭系数(qP)略低于温室生境且显著低于露天生境,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略高于温室生境且显著高于露天生境。林下生境中朱砂根的形态结构发育最优、光合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林下生境是朱砂根生长的最佳生境。
- 胡菊莫金凤荣志能梁振生邓宏杰莫云梁芳
- 关键词:朱砂根不同生境叶绿素荧光特性
- 长梗绞股蓝叶片和根系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及细根形态的响应
- 2025年
- 【目的】明确长梗绞股蓝叶片、根系养分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土壤养分、细根形态的响应规律,为长梗绞股蓝在不同生境(土壤、海拔)下的养分利用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助力长梗绞股蓝田间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提升。【方法】采用3个种源的长梗绞股蓝(陕西八道、四川平武、甘肃康县)作为试验材料,于海拔510 m和1150 m分别种植。在生长季末,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长梗绞股蓝叶片、细根养分含量及细根形态特性(根长度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直径)。【结果】随海拔升高,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土壤有效钾含量降低。在高海拔下,长梗绞股蓝叶片N、P含量较高,而叶片K含量较低;叶片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同元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效磷对叶片多种养分影响显著。长梗绞股蓝细根C、P含量在不同海拔间无明显差异,在低海拔下不同种源细根K含量显著高于高海拔;土壤养分对细根K含量影响极显著。长梗绞股蓝的细根主要分布在10 cm土层,在0~10 cm土层长梗绞股蓝根长度密度占整个土层的82%,根表面积密度占整个土层的80%;叶片C含量、细根K含量与根长度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叶片P含量与根长度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长梗绞股蓝田间管理中可重点关注栽培地土壤P、K元素的利用情况,同时保证长梗绞股蓝生长环境资源分配的最优化。
- 秦凤园李豆豆文定梅甘家霞郭宝林孙超
- 关键词:叶片养分土壤养分细根形态
-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根形态性状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外生菌根真菌(ECMF)侵染对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根形态性状的影响,用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2,Ld2)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Pt 715)分别接种马尾松幼苗,并用含1.0 mmol·L^(-1) Al^(3+)的Al_(2)(SO_(4))_(3)溶液进行处理,测量根直径、长度、面积、体积、根尖数,计算比根长、比根面积、根组织密度和根分支强度,并将根系划分为直径≤0.5 mm、0.5~1.0 mm和>1.0 mm 3个径级,分析接种ECMF对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根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ECMF均显著增加铝处理下马尾松根分支强度和≤0.5 mm根长,显著减少0.5~1.0 mm根长、根面积和根体积(P<0.05)。Ld2还显著增加根生物量、总根长、总根尖数、根组织密度和≤0.5 mm根尖数及>1.0 mm的根长、根面积、根体积(P<0.05),这一趋势在Pt 715菌根苗中也可见,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接种ECMF通过改变马尾松根系形态来转变营养吸收策略,表现为促进≤0.5 mm根生长和分支与依赖0.5~1.0 mm根中侵染的菌丝来进行营养吸收,促进>1.0 mm根生长进行营养运输。Ld2对马尾松幼苗根的生长促进作用更显著,更适合推荐为缓解马尾松铝胁迫的优良ECMF。
- 胡佳吕亚茹辜夕容周倩邓杨宵陈东梅
-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铝毒马尾松
- 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L3椎弓根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 2025年
- 目的比较退行性腰椎侧弯(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和无退行性腰椎侧弯(No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NS)患者的L3椎弓根形态学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州人民医院2018~2023年度住院治疗的DLS影像学资料,同时按照1:1匹配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相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收集L3椎体的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外倾角(PCA)和椎弓根高度(PH)、Cobb角。比较两组L3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差异,分析腰椎Cobb角与椎弓根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56位DLS患者作为DLS组,并匹配56位NS患者作为对照组(NS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DLS组L3凸侧椎弓根PL、PW、PCA、PSTL显著变小(P<0.05),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椎弓根PL、PW显著变小(P<0.05),而PCA、PSTL显著变大(P<0.05),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凸侧椎弓根相较于凹侧PL更长、PW更宽、PCA更小和PSTL更短(P<0.05),PH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患者的Cobb角与凸侧椎弓根PL、PW、PCA和PSTL均呈负相关。与凹侧椎弓根PL、PW呈负相关,但与PCA和PSTL呈正相关。DLS组患者的Cobb角度也与凹侧凸侧PL差值、PW差值、和PSTL差值相关。结论DLS组L3凸侧椎弓根相对于NS组表现为“短”、“细”、“收”的变化,凹侧椎弓根表现为“短”、“细”、“展”的形态学改变。凹、凸侧不对称,其中凹侧椎弓根最为纤细,且外倾角较大,使DLS患者在凹侧椎弓根螺钉置入时更易发生意外。
- 陈永龙王伟陈炯灰张镇武李俊杨志超黄春明李小川
- 关键词:COBB角
-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切牙冠根形态及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
- 2025年
- 目的:测量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切牙冠根形态及位置的相关指标并比较其差异,以期为临床矫治此类错牙合畸形时更好地控制上切牙移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矫治前的CBCT影像,分为青少年组及成人组,每组33例,共264颗上颌切牙。利用DCT Viewer影像分析软件,测量CBCT影像上的264颗上切牙解剖及临床冠、根长度并计算冠根比,同时测量冠根角、牙根的唇舌向位置等并对两组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组上中切牙解剖牙冠长度、临床牙冠长度、牙长轴-腭平面交角、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侧切牙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大于成人组(P<0.05)。两组上切牙临床冠根比均大于解剖冠根比(P<0.05),两组临床冠根比均值均≥1。两组上中切牙解剖和临床冠根比、冠根角均大于上侧切牙(P<0.05)。两组上中切牙根尖腭侧牙槽骨厚度均大于上侧切牙,上中切牙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小于上侧切牙(均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及成人患者上切牙冠根比在正畸矫治前普遍存在失调,上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容易发生冠根比异常。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切牙牙根较青少年患者更偏向牙槽骨唇侧且更为直立。侧切牙根尖腭侧牙槽骨较薄,冠根成角更为明显。临床矫治此类患者时应根据上颌切牙的具体情况设计矫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 罗佳芹黄露瑶方志欣
- 关键词:青少年成人
- 木麻黄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塑性响应被引量:1
- 2024年
- 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木麻黄防护林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对磷(P)添加的塑性响应规律,为滨海沙地土壤低磷限制下进行木麻黄不同发育阶段有针对性的施肥抚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建省平潭岛木麻黄幼龄林(5 a)、中龄林(12 a)和成熟林(25 a)为研究对象,以内生长土芯法开展P添加试验,细根在内生长芯生长一年后,采用功能划分法对细根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P添加显著提高木麻黄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其中,总根长和总表面积总体提高7.79倍、8.69倍,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总体提升15.1%、19.5%;(2)不同根系功能类群间,细根形态对P添加的塑性响应具有较显著差异,形态塑性以吸收根为主,且吸收根对P养分资源的响应更为敏感,P添加使吸收根P含量总体提高56.0%,C/P和N/P总体降低18.7%和38.7%,组织密度总体降低31.4%;(3)对于土壤P养分资源的变化,不同林龄木麻黄采取不同的塑性响应策略,P添加后,幼龄林主要通过吸收根化学计量特征变异,改变自身生理性状获取P元素,中龄林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变异,成熟林主要通过改变吸收根形态,扩大根系吸收面积获取P元素。外源P添加可以协调木麻黄细根形态与化学计量特征的内部关系,而不同林龄木麻黄细根在获取P资源时会选择性投资。故在木麻黄施肥抚育时,应根据不同林龄采取针对性的抚育方案。
- 聂森
- 关键词:吸收根细根形态木麻黄
- 水稻根形态建成调控基因CLRD1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根形态建成调控基因CLRD1,其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1所示;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水稻根形态建成调控基因CLRD1在调控水稻根系建成中的应用,所述的...
- 毛传澡朱建树李梦真徐纪明吴运荣莫肖蓉
- 不同针叶树混交对水曲柳吸收根和运输根形态与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树种之间根系的相互作用,以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地区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纯林和水曲柳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研究了不同针叶树混交对水曲柳吸收根和运输根形态与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表层(0<土壤深度(d)≤10 cm)和亚表层(10 cm根生物量显著高于水曲柳纯林。4种林型内,水曲柳吸收根和运输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加深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45.79%~53.76%的吸收根和39.63%~49.39%的运输根位于土壤表层。在土壤表层,水曲柳云杉混交的运输根比根长显著降低,根平均直径显著增加。在土壤亚表层,水曲柳云杉混交的吸收根和运输根组织密度及吸收根平均直径显著低于纯林,而吸收根比根长显著高于纯林。水曲柳吸收根和运输根平均直径随土壤深度增加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在运输根表现更加明显。吸收根生物量和比根长均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水曲柳与红松、落叶松混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目的树种水曲柳的吸收根生物量,增强了水曲柳对土壤资源的获取能力。
- 汲昌昊杨妮郭超管俊泽谷加存
- 关键词:水曲柳根生物量根形态吸收根
- 不同种源和家系红皮云杉细根形态与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
- 2024年
- 为揭示不同种源和家系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细根(直径≤2 mm)形态和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4个种源(纬度从低到高分别为穆棱、林口、金山屯、乌伊岭)30个家系的24年生红皮云杉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深度(h)(表层:0根形态和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红皮云杉细根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种源不同家系间比根长和根组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种源水平,所有土层根平均直径均以穆棱种源最粗,比根长和根组织密度则均是林口种源最大。在家系水平,0根直径W035最粗、CK-2最细,比根长CK-2最大、W043最小,根组织密度J082最高、M515最低。不同种源和家系红皮云杉根组织密度和比根长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而根直径随土层的加深有增大的趋势。4个种源的细根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3.56 g·m^(-2),其中林口种源细根生物量最大(39.04 g·m^(-2)),金山屯种源细根生物量最小(32.52 g·m^(-2)),呈现出非连续的地理变异。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表层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平均为77%。相比较,低纬度的穆棱种源各家系细根生物量在土壤亚表层和底层分布比例较高,高纬度的乌伊岭和金山屯种源各家系细根生物量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较高,表明温度较低地区的红皮云杉倾向于将细根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土壤表层。
- 高艳如王军辉麻文俊王福德安三平谷加存
- 关键词:红皮云杉种源家系细根形态细根生物量
- 氮添加对红锥不同序级细根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细根作为植物养分获取和能量运输的重要器官,是根系中最活跃和最敏感的部分,其功能属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旨在解析不同氮(N)添加水平对红锥(Castanopsishystrix)细根形态、化学性状的影响,探究红锥细根对短期N添加的可塑性,为阐明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根系生理功能变化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1月,在红锥林内设置4个N添加水平样地: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50 kg·hm^(-2)·a^(-1))、中氮(MN,100 kg·hm^(-2)·a^(-1))、高氮(HN,150 kg·hm^(-2)·a^(-1)),每个处理3个重复。利用挖掘法挖取红锥根系,测定其1-5级根在不同N添加水平处理下细根比根长(SRL)、比表面积(SRA)、组织密度(RTD)、平均直径(RD)和化学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MN、HN显著降低了土壤pH,HN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NO_(3)^(-)-N)和全磷(P)含量;N添加显著增加了1级细根的碳(C)含量;HN显著增加了2级细根C含量;MN和HN显著增加了1、2级细根的N含量,但显著降低了2级细根的C:N;不同N添加水平下细根的SRL、SRA、RTD和RD均无显著差异。因此短期N添加主要影响细根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而未显著影响细根的形态性状,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地下养分循环以及碳固存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 舒韦维杨坤马俊旭闵惠琳陈琳刘士玲刘士玲明安刚明财道明安刚
- 关键词:细根形态性状
相关作者
- 于海秋

- 作品数:156被引量:1,015H指数:19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花生 玉米 低钾胁迫 花生品种 光合特性
- 曹敏建

- 作品数:227被引量:2,162H指数:26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低钾胁迫 大豆 耐低钾 玉米自交系
- 严小龙

- 作品数:166被引量:2,156H指数:31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 磷效率 根构型 菜豆 植物根系
- 唐宏亮

- 作品数:33被引量:190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根形态 岩黄耆属 根系形态 磷
- 郭焕茹

- 作品数:7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根形态 玉米 低钾胁迫 钾效率 低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