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篇“ 根性疼痛“的相关文章
- 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借助对针灸措施在对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进行整体医治过程中的临床观察,评定针灸在缓解疼痛和调控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实际效果,通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变,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缓解。通过使用VAS和症候积分评估,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颈椎功能也有了显著的改善;针灸措施在对颈椎病进行长期治疗后的效果显著,大多数患者的疼痛程度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复发,并且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针灸治疗在本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由此可见,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改善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针灸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实践中,然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的机制和疗效。
- 张国燕
- 关键词:针灸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
- 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术后发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弓弦比值(lumbar bowstring ratio,LBR)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复位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95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持续性根性疼痛≥8周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进行分组,即疼痛组和非疼痛组。疼痛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5.47±6.42)岁(范围46~71岁);非疼痛组80例,男20例、女60例,年龄(60.98±11.50)岁(范围40~85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AS评分。腰椎LBR定义为L_(1)~L_(5)前纵韧带为弓线,L 1椎体后上缘与S_(1)椎体后缘连线距离为弦线,弓线前凸顶点至弦线的垂直距离与弦线的比值。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SS和手术前后LBR变化值(ΔLBR)。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95例患者滑脱均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切口一期愈合,无发生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7.68±2.98)个月(范围6~12)个月。术后95例患者出现15例医源性神经根性疼痛。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4例(疼痛组1例、非疼痛组3例),脑脊液漏8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6例),谵妄5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3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ODI(疼痛组Z=-3.413,P=0.001;非疼痛组Z=-7.772,P<0.001)和VAS评分(疼痛组Z=-3.426,P=0.001;非疼痛组Z=-7.838,P<0.001)�
- 曾浪杨彦姜力元吴建煌胡建中吴天定
-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复位
- 年齡對脈衝射頻治療神經根性疼痛療效的影響
- 2024年
- 目的觀察年齡對腰脊神經根射頻療效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間,採用脊神經脈衝射頻治療的68例下肢神經根性疼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介於42歲~92歲(中位數69.5歲),按年齡中位數分為年輕組與年老組,兩組各34例,分析兩組患者術前、術後1週、術後1個月、術後2個月、術後3個月的視覺模擬評分(VAS)及改良MacNab療效評定標準評價術後3個月療效優良率。結果兩組患者術後各時間點的VA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比較,術前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後1週療效相當,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後1個月、術後2個月、術後3個月年老組VAS評分低於年輕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後3個月MacNab評定療效優良率年老組為85.2%,顯著高於年輕組的50%(P<0.05)。結論腰脊神經脈衝射頻可有效治療下肢神經根性疼痛,尤其是高齡患者療效確切,持續時間較長,可顯著減輕疼痛、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手術風險,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 黃鍇亮吳朝興錢曉暉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根性疼痛1例报告
- 2024年
- 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根性疼痛,无明确的单一病因,传统切开翻修手术时间长、暴露风险大、感染概率较高,往往采用保守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经安全三角进入,目标靶点是神经根和硬膜囊的腹侧,避免对椎管和神经的干扰,可以避免过多地分离椎管后侧因前次手术带来的瘢痕组织,从而避免神经根损伤和脑脊液渗漏。本报道1例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根性疼痛,以供临床参考。
- 周鑫张晓宇崔庆同
- 高能激光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高能激光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选择高能激光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PPI评分、VAS评分以及McGill总分、NDI指数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经治疗后上述评价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激光结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性疼痛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地缓解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和应用。
- 王云王福科邢崇慧杜凯
- 关键词:高能激光神经根性疼痛颈椎病临床疗效
- 葛根素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Nav1.7上调治疗神经根性疼痛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究传统中药葛根素(puerarin,PU)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自体髓核(neucleus pulposus,NP)移植的方法复制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模型。实验一:20只大鼠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n=4)和NP组(n=16),NP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表达,ELISA法检测DRG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RG组织TNF-α的表达。实验二:40只大鼠分为五组(n=8):sham组;NP移植组;NP+PU组;NP+Veh组;NP+PU+TNF-α组,对NP移植大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葛根素(100 mg/kg,每日1次)观察镇痛效果;在术后0、3、5、7、14天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作为痛觉阈值检测指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RG组织中TNF-α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hosphorylated-nucleus factor-κB,p-NF-κB)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av1.7表达情况。结果:NP移植组大鼠手术同侧DRG中Nav1.7表达上升,同侧DRG组织和CSF中TNF-α含量显著增加;葛根素明显缓解NP移植引起的单侧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超敏;葛根素降低NP移植组大鼠同侧DRG中TNF-α、p-NF-κB(p-p65)和Nav1.7的表达;鞘内注射TNF-α(0.3 ng,每6小时1次,持续7天)阻断了葛根素的镇痛作用,并抑制了葛根素引起的Nav1.7的降低。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Nav1.7上调治疗神经根性疼痛。
- 张玮丽唐倩邓镇赵元淑钟祎
- 关键词:葛根素背根神经节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神经根性疼痛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治疗腰痛伴神经根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腰痛伴神经根性疼痛又称为腰腿疼痛、下背痛、下腰痛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也是成年人致残的常见原因,其终生患病率为40%~60%[1]。腰痛伴神经根性疼痛按病程持续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患者通常采用按摩、针灸等非药物治疗,目的是快速缓解症状[2]。对于非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疼痛的患者,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临床上慢性、顽固性腰痛伴神经根性疼痛并不少见,常见于采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理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失败的患者。北美脊柱学会发表的新版腰痛循证医学指南认为,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性疼痛的腰痛患者,若无严重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建议手术治疗[3]。
- 王茂莹桑灵刘茂桐左云霞宋莉
- 关键词:镇痛微创治疗
- 根性疼痛持续时间对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文中探讨术前根性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对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采用PELD治疗,且符合研究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0例。根据术前下肢根性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分为<3个月组(A组)、3~6个月组(B组)、>6个月组(C组)。比较各组术前及术后下肢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对比分析术前病程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获得完整随访患者共272例,其中A组116例、B组76例、C组80例。A、B 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1.14)vs(6.03±1.14),P=0.65];但均与C组(4.85±1.03)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患者术后MacNab评估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38%vs 92.11%,P=0.978);但均显著高于C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术前根性疼痛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对更佳。
- 常志泳张迎春李东蔡平周陈西李开华
- 关键词: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后对侧早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确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后患者常伴有健侧神经根性疼痛术后早期对侧神经根性疼痛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城中院区脊柱外科行TLIF手术的170名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早期对侧神经根性疼痛,将其分为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其中66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33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健侧神经根性疼痛。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d伤口引流液中炎症因子的浓度,进行组间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26.6±1.1)d。男36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者引流液中的PGE2浓度降低(P<0.01);引流液中HIS、BK浓度均高于无症状组(P<0.01),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流液中HIS(OR=4.384)和BK(OR=10.921)是TLIF术后对侧早期神经根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论TLIF术后患者引流液中HIS、BK水平是发生对侧早期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管理发生术后早期对侧神经根性疼痛患者的参考依据,为临床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新思路。
- 李子彤李林斌马涛高共鸣农鲁明
-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的近期疗效观察
- 2023年
- 目的研究经皮颈后路应用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近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临汾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均行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松解术,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评价表(JOA)、颈椎残障指数(NDI)等。结果随访时间(10.3±2.7)个月,所有病例均不伴有脊髓、神经根、血管的损伤,术后根性疼痛均较术前缓解,神经功能均较前改善。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16.4±0.6、9.5±3.6),较同组术前的(6.5±2.0、12.5±1.2、40.8±5.0)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颈后路椎间孔镜下突出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疼痛近期效果满意,且安全。
- 张亚宁孙光伟
- 关键词:颈椎骨神经根病疼痛
相关作者
- 唐家广

- 作品数:76被引量:54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痛觉过敏 颈椎病 神经根性疼痛 切迹
- 陈康

- 作品数:75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大鼠骨量 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 雌激素水平 骨转换指标
- 侯树勋

- 作品数:757被引量:5,833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腰痛 外固定器 腰椎 骨折 脊柱融合术
- 梁德

- 作品数:500被引量:1,879H指数:23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强化 骨质疏松症 骨水泥
- 江晓兵

- 作品数:401被引量:1,51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强化 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