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8篇“ 植被恢复模式“的相关文章
植被恢复模式对河岸边坡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河岸边坡土壤的性质进行研究,此次研究以辽河保护区内的流域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刺槐、小蓬草、杨树、狗牙根和草本植物五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河岸边坡进行改善,然后设置不同的实验分别对五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狗牙根种植区下的土壤容重可以达到0.162 g/cm^(3)。小蓬草种植区下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可以达到16.2%、24.7 g/kg,和0.11 g/kg。五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pH值范围在7.7~8.3之间。故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申世永朱蓉蓉张凯煜
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因素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土壤互馈关系研究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滩水库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利用环刀法和干筛法对比分析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结果]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0—2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人工恢复植被的土壤容重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低16.97%,而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含水率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分别增加35.00%,58.45%和117.63%;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5 mm机械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恢复模式与水位高程的交互作用相较于其他交互作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恢复模式是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结论]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建议在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合理开展人工植被恢复,改善土壤质量。
王艳琪白芹菲鲍玉海禹妍彤罗鹏贺秀斌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植被恢复模式
云南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优化建议被引量:1
2024年
云南省区域内石漠化面积广布,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括了云南石漠化研究现状,主要从石漠化区划,治理模式和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种类三个方面,综述了云南石漠化研究成果。云南石漠化区划分为2个大区和5个小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4类23种石漠化治理模式,435种可用作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物种,其中乔灌木376种,草本59种。结合地理位置、气候和海拔对适宜恢复植被进行了初步总结,指出了石漠化研究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石漠化植被恢复治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段华超郑鑫华李世民李燕燕叶澜井卉竹罗润文唐永董琼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特征与植被恢复模式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消落带生境破碎斑块化加剧,极端生境胁迫严重损害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厘清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提出适宜性植被恢复对策,重建河流受损廊道综合生态功能,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退化与生态功能受损的突出问题,系统解析了消落带生境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围绕水库河岸受损廊道生态修复重大需求,探讨面向消落带微生境构建与植被格局功能优化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结果]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受水库运行形成的独特水位节律、出露期植被生长季气候条件、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过程、土壤环境等多生境因子协同影响,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特征。水位变动形成的淹没时长、出露时令、淹水强度是影响植株繁衍、生长的首要因素;土壤侵蚀、泥沙掩埋、土壤水养条件等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需综合考虑水位节律、立地条件与物种形态-功能性状,选育优质抗逆物种,注重土壤基质保育,突出植被格局的分区优化配置。重建消落带综合生态功能,为水库消落带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饶洁唐强冯韫韦杰贺秀斌
关键词:植被恢复消落带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②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④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
李鹏刘晓君刘苑秋陶凌剑付小斌毛梦蕾李文琴汪晨
关键词: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碳密度土壤固碳
典型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屯垦林场为例
2024年
【目的】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在植被演替和养分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土壤养分转化的最重要的调节器之一,也是评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指标。为明确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特征,评价植被恢复成效,深入认识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p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分析中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张家口屯垦林场4种植被恢复模式(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杨树Populus tomentosa和榆树Ulmus pumila)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获得19957个细菌OTUs和5957个真菌OTUs。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40 cm土层中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细菌Shannon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P<0.05),0~20 cm土层中天然草地和榆树真菌Shannon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杨树(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发生改变,其中SOC、TN和粉粒含量与细菌密切相关,黏粒和粉粒含量与真菌密切相关。【结论】在张家口地区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樟子松和落叶松恢复模式是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2种植被恢复模式;榆树恢复模式是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黄沛石涵宇李卫纪署光侯振宏王海民姚斌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4年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裴广廷李夏贺同鑫黎俊庞榆胡宝清张伟东孙建飞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马尾松火烧迹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刘梅
高寒山区铁路高寒灌丛区弃渣场岛状植被恢复模式探讨
2024年
高寒山区铁路所经典型高寒灌丛区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一旦受到扰动或受到了破坏,就会极难恢复原状。为避免原生高寒灌丛发生不可逆的生态退化,保证生态恢复效果,根据保育植物理论,结合原生植被类型和乡土植被群落现状,提出了“岛状”植被群落恢复模式和措施,能有效解决高寒灌丛区生态恢复难度大、代价高等的问题。
刘彬黎灏李佳泳黄炬斌陈畅
关键词:生态恢复
砖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林分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陈夙怡

相关作者

张旭东
作品数:164被引量:2,352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钉螺 滩地 植被恢复 小流域 植被恢复模式
周金星
作品数:342被引量:3,636H指数:29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植被恢复 钉螺 血吸虫病 青藏铁路 滩地
曹兵
作品数:243被引量:1,282H指数:19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
研究主题:灵武长枣 宁夏枸杞 臭椿 果实品质 绿化树种
漆良华
作品数:72被引量:847H指数:18
供职机构:国际竹藤中心
研究主题:毛竹林 南方型杨树 杨树人工林 毛竹林土壤 植被恢复模式
方向京
作品数:104被引量:809H指数:16
供职机构: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金沙江流域 云南金沙江流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