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椎动脉沟“的相关文章
椎动脉后环变异的解剖学研究
研究背景:寰椎动脉后环变异是一种解剖变异,它被定义为形成于上关节突后部和寰后弓上缘外侧部之间的骨桥。当后环存在时,在该水平处通过的椎动脉第3段容易受到压迫或激惹,导致动脉痉挛引起血流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郭金牛
关键词:CT椎弓根髓腔椎间孔
椎动脉后环变异影像学分析及对寰椎动脉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2024年
(C1)为人体第一颈,是位于颅骨与颈交界处的复杂深在结构,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解剖学形态[1]。椎动脉后环骨化起自寰上关节突和后弓上缘,二者可单独或同时存在于体结构上,相向延伸形成部分或完全包绕椎动脉的骨性结构[2]。寰与上下连续组织构成的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在颈旋转屈伸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
牛仁锐张明义郭丰硕蔡雨浓刘宇龙柳万国邹云龙顾锐
关键词:第一颈椎寰椎屈伸活动椎动脉沟上关节突寰枕关节
椎动脉环畸形及其X线分型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寰椎动脉环的X线分型,探讨寰椎动脉环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有颈性眩晕症状,并同时做经颅多普勒和颈X线正侧位检查的患者,纳入64例有椎动脉环者作为实验组,42例没有椎动脉环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者的基底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将椎动脉环分为半环组及全环组,对比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实验组37例(57.8%)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异常;对照组9例(21.4%)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减慢。在平卧中立位,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右椎动脉Vs、Vm,左椎动脉Vs、Vm,基底动脉Vs、V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椎动脉Vd、PI,左椎动脉Vd、PI,基底动脉Vd、PI的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环组与半环组的右椎动脉Vs、Vd、Vm、PI,左椎动脉Vs、Vd、Vm、PI,基底动脉Vs、Vd、Vm、P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环会使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为临床诊断颈性眩晕提供较为客观的资料。
但倩陈君蓉刘英
关键词:寰椎X线
椎动脉后环变异的影像学分析及弓根螺钉进钉通道的选择
背景:寰椎动脉后环变异为一种寰常见变异,其导致的寰解剖结构改变可对寰弓根螺钉的置入产生一定影响,干扰置钉稳定性以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目的:根据三维CT影像学资料对寰进行三维重建,对其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析...
牛仁锐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置钉
椎动脉环的颈动脉CTA表现
2022年
目的观察颈动脉CT血管造影下寰椎动脉环(PP)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7月-2021年6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行颈动脉CTA检查的123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其中出现的PP变异的影像学特征。总结PP的在CTA矢状位重建图像上的椎动脉高度(VAGH)、寰后弓高度(PAH)、椎动脉环长短径和V_(3)段椎动脉直径(VAD),并计算椎动脉环面积(PPA)。结果1239例中出现94例(7.6%)PP,双侧PP 28例(2.3%),单侧66例(5.3%),总计PP数122侧。122侧PP的VAGH值2.4~7.8mm,平均(4.86±1.04)mm;PAH值4.2~11.6mm,平均(7.95±1.54)mm;PPA值15.30~48.58mm^(2),平均(29.83±7.27)mm^(2);VAD值1.6~5.4mm,平均(3.57±0.84)mm。结论寰椎动脉环作为一种解剖变异,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建议行该区域手术者术前行CTA检查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
张雨李旭赵宏伟
关键词:椎动脉CT血管造影
椎动脉后环变异的影像学分析及对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背景:寰椎动脉后环变异是寰常见的一种解剖变异,可能影响经后弓进行的寰弓根螺钉置入,导致椎动脉损伤。目的:根据三维CT影像学资料计算椎动脉后环变异发生率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测量椎动脉底部后弓高度和宽度,分析...
李辉
关键词:寰椎CT椎动脉沟椎弓根
文献传递
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寰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为寰相关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年干燥寰标本上,对椎动脉椎动脉后结节进行分类,并对椎动脉弓根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椎动脉分型,浅型占70%,深型占12.92%,半环型占13.75%和全环型占3.33%。椎动脉后结节分型,突起型占27.59%、平坦型占16.81%和隆起型占55.60%。椎动脉宽度和高度分别为(8.50±1.39)mm、(7.44±1.18)mm。寰弓根厚度(4.14±0.96)mm;弓根最小宽度3.33mm。在所有标本中,仅有6侧骨桥尖锐利。结论:椎动脉均能容纳大于4mm的椎动脉,骨桥尖并不都锐利。因此,诊断环症不能仅凭环的存在与否。
廖立青李义凯赵德强谭汉旭
关键词: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学
椎动脉环三维CT相关影像解剖与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利用三维CT显示寰椎动脉环(PP),进行PP分类与解剖测量,为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PACS系统中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三维重建数据的63例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三维影像解剖显示与测量,测量参数包括PP前后径(AD)、上下径(VD)、椎动脉V3段直径(D-VA)、PP最高点到相应侧枕骨的距离(D-RO)、PP到正中线的距离(D-RL)、寰后弓结节到枕骨的距离(D-NO).结果 三维CT显示PP变异共63例,男53例,女10例.左侧PP 49例,完整型23例、不完整型26例;右侧PP 55例,完整型22例,不完整型33例.左侧PP测量值AD、VD、BD、D-VA、D-RO、D-NO、D-RL分别为(5.02±1.17)、(3.59±1.26)、(3.91±2.51)、(3.88±0.78)、(2.15±2.58)、(18.62±3.01)mm;右侧PP分别为(5.13±1.29)、(3.87±0.88)、(4.02±2.77)、(3.59±0.89)、(2.14±2.63)、(4.89±3.36)、(18.89±3.74)mm.统计学比较显示,PP的AD均值〉VD、D-VA值,双侧PP的BD均值〉单侧,且〉D-VA值,单侧PP的BD值〈D-VA值;完整型PP的VD、D-RL值〈不完整型,完整型PP的D-RO、D-NO值〉不完整型.结论 CT三维成像显示PP形态与椎动脉等结构清楚、直观,PP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左右侧PP的分型、发生率、大小形态相仿.PP的AD值〉VD值,其影响VA值上下活动,完整型PP更明显.双侧PP的不完整型开口较单侧大,可能与退化演变有关.
赵文俊邓丽珠段少银钟华陈雍君
关键词:椎动脉三维CT
椎动脉环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寰椎动脉环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寰椎动脉环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寰椎动脉环综合征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50岁。各种眩晕15例,头疼3例,臂丛神经压迫症状2例。DR摄片,多层CT扫描后重建,Ⅰ型1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Ⅲ型4例,寰枢关节不稳10例,CTA显示椎动脉受压2例。结论:寰椎动脉环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明显。影像学表现有明确的临床诊断价值。
王建林李晓芬冯朝阳
关键词: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CTA
伴寰椎动脉环的颈性眩晕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伴寰椎动脉环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伴寰椎动脉环的颈性眩晕患者6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活血化淤、改善脑供血药物治疗。两组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TCD)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71.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和45.71%。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血液流速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治疗组增幅高于对照组。结论:伴寰椎动脉环的颈性眩晕采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脑供血。
徐洪法钱晓泽杨芳周黎明胡海珍
关键词:颈性眩晕寰椎椎动脉沟环针刀

相关作者

蔡小军
作品数:86被引量:232H指数:7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胸腰椎 脊柱结核 并发症
董革辉
作品数:45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 后路 胸腰椎 手术治疗 寰椎
李代君
作品数:29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 脊柱结核 内固定 后路 胸腰椎
何斌
作品数:19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 胸腰椎 解剖学测量 后路 结节
贾连顺
作品数:1,684被引量:11,087H指数:45
供职机构:上海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颈椎病 外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