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3篇“ 椎管内阻滞“的相关文章
潜伏期椎管阻滞麻醉对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2024年
分析潜伏期椎管阻滞麻醉对产妇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纳入样本:在医院分娩的初产妇100例,均给予分组,分组的方法:随机法;分组的原则:1: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镇痛时机:分娩过程中的潜伏期、活跃期;镇痛方案:椎管麻醉;对比指标: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安全性。结果 剖宫产率相比,观察组为2.00 %,低于对照组的16.00%;第一产程:观察组的(512.58±85.46)min VS对照组的(582.84±96.36)min,第二产程:观察组的(68.13±6.36)min VS对照组的(76.82±8.15)min,差异明显(P<0.05)。而两组分娩结束后相关结局及分娩时的疼痛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椎管阻滞麻醉用于产妇潜伏期时,使产妇的分娩方式、时间均获得改善,且不会影响新生儿的安全,有一定应用价值。
韩冬
关键词:潜伏期活跃期椎管内阻滞麻醉妊娠
不同时期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和新生儿预后的分析
2024年
探究不同时期椎管阻滞麻醉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接诊100例产妇,随机分组,均予以椎管阻滞麻醉,对照组活跃期进行,研究组潜伏期实施,分析产程情况、疼痛评分、生命体征、Apgar评分、分娩方式。结果 研究组第一产程(8.65±1.21h)、第二产程(1.05±0.32h)短于对照组第一产程(9.87±1.65h)、第二产程(1.54±0.28h),P<0.05。研究组VAS评分5min(4.29±0.42分)、15min(3.85±0.36分)、30min(3.74±0.41分)、60min(1.15±0.25分)低于对照组5min(5.54±0.65分)、15min(4.65±0.35分)、30min(4.56±0.37分)、60min(1.98±0.35分),P<0.05。两组生命体征,P>0.05。研究组Apgar评分1min(9.42±0.38分)、5min(9.75±0.12分)高于对照组1min(8.85±0.29分)、5min(9.46±0.15分),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76.00%高,X2值=5.3187,P<0.05。结论 分娩期间在潜伏期椎管阻滞麻醉,能缩短产程,缓解疼痛,提高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陈燕玲
关键词: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新生儿预后产程时间
全麻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椎管阻滞麻醉下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全麻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椎管阻滞麻醉下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玉溪市江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与研究组(n=56)。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椎管阻滞麻醉下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实施全麻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术后切口感染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管阻滞麻醉下开腹手术相比,全麻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更好,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周雪蓉
关键词:阑尾炎椎管内阻滞麻醉开腹手术全麻
椎管阻滞分娩镇痛中第二产程初期运用支撑式前倾跪位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椎管阻滞分娩镇痛与第二产程初期运用支撑式前倾跪位相结合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在医院住院分娩且行椎管阻滞分娩镇痛的19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95例,第一产程两组初产妇均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舒适体位,直至宫口开全。第二产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膀胱截石位,干预组在第二产程初期采用支撑式前倾跪位。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及使用催产素、产后尿潴留、产后腰背痛、产时胎心音减速情况。结果:干预组产妇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中转剖宫产发生率、产时胎心减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管阻滞分娩镇痛中第二产程初期运用支撑式前倾跪位可缩短第二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母婴结局。
宋庆华韦玉娟黄玲蒋汛何彦瑾苏烨
关键词:分娩镇痛
椎管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椎管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2.94)h比(6.89±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10.13)μV比(14.73±3.25)μV、(0.28±0.06)s比(0.22±0.05)s、(30.26±5.24)μV比(16.74±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4.82)cm 2比(23.00±5.34)cm 2、(138.59±23.14)°比(148.47±20.38)°、(9.96±2.63)cm 2比(11.60±2.75)cm 2、(20.13±4.37)mm比(28.05±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张玮李丽周严娟程凤英汪珺莉
关键词:超声检查
椎管阻滞麻醉对自然分娩孕妇的镇痛效果研究
2023年
评价自然分娩孕妇采用椎管阻滞麻醉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1年8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66例,以等量随机电脑法分为传统组和评估组。传统组应用常规麻醉,评估组应用椎管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对比实验结果,评估组的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自然分娩孕妇中,椎管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黄定贵
关键词:椎管内阻滞麻醉
不同分娩镇痛时间椎管阻滞麻醉在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时间椎管阻滞麻醉在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泉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14例即将分娩的孕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各57例。对照组活跃期行椎管阻滞麻醉镇痛,试验组潜伏期行椎管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率、顺产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第一、二产程时间,注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产后盆底功能情况。结果:对照组剖宫产率为22.81%,显著高于试验组的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顺产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注药后1 min、5 min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注药后15 min、30 min、60 min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脐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p H值、碱剩余(BE)及血红蛋白(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产后1个月膀胱颈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及Max-Valsalva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潜伏期进行椎管阻滞麻醉能缩短产程时间、缓解分娩疼痛,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对盆底功能的损伤。
李金志吴丹谢惠娟李捷萌
关键词: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麻醉剖宫产率
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时机选择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时机选择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市第一医院产科2021年6月-2022年5月12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和B组均于宫口扩张≤3 cm时行椎管镇痛,A组在宫口开全后停止镇痛;B组在宫口开全后继续镇痛;C组和D组均于宫口扩张>3 cm时行椎管镇痛,C组在宫口开全后停止镇痛;D组在宫口开全后继续镇痛。记录各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结果:各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第三产程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B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用时均明显长于C组、D组;A组、C组第二产程用时均明显短于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第二产程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顺产率分别为93.33%、93.33%,均高于A组、B组的70.00%、70.00%;C组、D组催产素使用率分别为33.33%、26.67%,均低于A组、B组的56.67%、5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D组与C组顺产率、催产素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2 h出血量、出生后1、5、10 min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下肢麻木、尿潴留、痛痒、发热恶心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口扩张>3 cm时全程椎管分娩镇痛是较适宜的镇痛方法,可缩短产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较小。
熊小娟万佳张春花
关键词:椎管内分娩镇痛产程
潜伏期时实施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2023年
比较不同时机进行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92例随机分为2组,均采取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一组在产程的活跃期实施(对照组),另一组在产程的潜伏期实施(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疼痛、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剖宫产率、疼痛评分、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宫窘迫率、出生1min阿氏评分、出生5min阿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初产妇分娩时的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时机选择在产程的潜伏期效果更好,能改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提高分娩质量,产妇疼痛轻,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吴淑娟
关键词:潜伏期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产妇
潜伏期行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临床分娩孕妇潜行期采取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60例分娩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试验组(n=30)、对照组(n=30),两组孕妇均是采取椎管阻滞分娩镇痛方式,其中对照组在活跃期(宫颈口扩张到3 cm)进行镇痛,而试验组在潜伏期(宫颈口扩张到2 cm)进行镇痛,比较两组孕妇产程时间、分娩疼痛(VAS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预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结果:试验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与总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镇痛后5 min、30 min、60 min、分娩结束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临床分娩中,潜伏期应用椎管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显著提高顺产率,对新生儿预后改善满意。
孙思华
关键词:潜伏期活跃期孕妇新生儿预后

相关作者

徐铭军
作品数:262被引量:2,362H指数:2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研究主题: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剖宫产 麻醉 血流动力学
劳诚毅
作品数:75被引量:255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腰硬联合阻滞 椎管内阻滞 SPINOCATH导管
幸吉娟
作品数:20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分娩镇痛 椎管内阻滞 产妇 盆底 舒芬太尼
全伟斌
作品数:31被引量:19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腰硬联合阻滞 蛛网膜下腔 SPINOCATH导管
朱云峰
作品数:34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椎管内阻滞 罗哌卡因 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