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6篇“ 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相关文章
- 颈后路单侧显露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运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侧显露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35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8.22±6.91)岁,均采用颈后路单侧显露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记录手术完成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随访期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用时(73.90±8.82)min、出血量(110.64±24.02)mL、住院天数(7.03±1.72)d;术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术后4例出现轴性疼痛;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评价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1.43%。结论颈后路单侧显露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疗效确切,切实可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魏传禄聂翔宇吴志远
- 关键词:椎管扩大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隐性失血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术后的隐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HBL)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行EOLP手术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统计其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变化,从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中去除围手术期可见的失血量,计算其HBL值。通过对51例患者的人口学与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与EOLP术后HBL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51例患者的TBL为(704.3±251.8)mL,HBL为(329.4±173.6)mL,占比(45.9±14.6)%;术后1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是影响TBL的风险因素,与之呈负相关性;颈椎后方软组织厚度(thickness of the posterior cervical soft tissue,TPCST)是影响TBL和HBL的共同风险因素,且与之呈正相关性。结论HBL在EOLP手术总出血量中有较大占比,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继发性贫血;TPCST是引起HBL和TBL升高的共同风险因素,对于颈后软组织较厚的人群,应注意观察其出血量和隐性失血问题,及时纠正贫血,以免影响术后康复进程。
- 周瑞华尹清力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隐性失血
- 超声骨刀辅助对称减压改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超声骨刀辅助内聚式对称减压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依据超声骨刀应用与否分为超声骨刀组(35例)与常规对照组(35例)。超声骨刀组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行椎板切除减压操作,常规对照组应用椎板咬骨钳等传统工具行手动椎板减压操作。比较两组围手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93.66±18.76)min、(78.71±44.03)mL、(54.57±21.84)mL]均少于常规组[(166.23±44.24)min、(257.71±105.47)mL、(159.43±50.17)mL],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ODI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超声骨刀辅助内聚式对称减压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其应用符合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共识所提出的原则,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对比传统方法具有其独特优势。
- 刘松姜岩戴磊李鹏飞滕元平孙东方
- 关键词:椎管狭窄超声骨刀
-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10年随访结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mLP)即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10年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mLP且完成10年以上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33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患者行mLP,13例患者行mLP联合颈前路固定融合术(11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2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术),3例患者行mLP联合后方侧块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颈痛程度及颈痛对颈椎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及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20~16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4.6±11.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m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而NDI及疼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42.4%)仍存在轴性症状,但程度较轻,且无需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且均未进行二次手术。接受mLP治疗的患者无论是否联合固定术式,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及颈椎过伸位、过屈位曲度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而S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治疗颈椎OPLL术后10年在临床功能改善、颈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仍较高。
- 吴昊森周非非陈欣陈欣陈欣王少波张凤山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扩大成形术长期随访
- OPLL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风险
- 2024年
-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管占位严重程度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OPLL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组,比较两组术前椎管占位率以及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等与C_(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结果 88例OPLL患者术后19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术后脊髓漂移距离、手术节段数、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性别、OPLL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脊髓漂移距离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OPLL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脊髓漂移距离是危险因素之一。
- 商玉臣杨敬苏宝金朱伟何保华王强赵鹏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占位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CS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行EODL 31例)和对照组(行ACDF 3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不同时间点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指数较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在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_(2-7)Cobb角较术前显著升高,而C_(2-7)SVA和T_(1)倾斜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与观察组的9.675%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与ACDF比较,EODL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后短期内改善功能的效果更佳。
- 缪必成潘达静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托外固定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外固定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脊柱外科加速康复管理提供循证和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佩戴颈托组(50例)和佩戴颈托组(50例)。不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全程不佩戴颈托进行日常生活,佩戴颈托组患者术后佩戴颈托2周进行日常生活。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不佩戴颈托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与佩戴颈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时间因素对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NDI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颈椎ROM、颈椎曲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08,P=0.271;F=4.091,P=0.484)。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佩戴颈托与不佩戴颈托的临床结果相似。术后使用颈托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对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NDI、颈椎ROM、颈椎曲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影响。
- 刘名名韩晓光张琦王超张金庆康晓霞王晶
- 关键词:颈托加速康复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与负压引流效果的比较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术后即刻保持常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我院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EOL,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压引流组(n=43)和负压引流组(n=51),常压组病例时间为2023年1~3月,负压组为2023年4~6月。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切口感染、颈部切口血肿、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等。结果常压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中位数45(15~150)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170(70~400)ml(Z=-7.93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45(15~285)ml,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中位数315(165~730)ml(Z=-7.924,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7.1±13.9)h,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82.2±20.6)h(t=-14.933,P=0.000);常压引流组住院时间(3.5±1.1)d,明显短于负压引流组(5.6±0.8)d(t=-10.322,P=0.000);常压引流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3.9±3.1)g/L,显著低于负压引流组(16.5±7.2)g/L(t=-2.165,P=0.033);常压引流组住院费用(3.00±0.30)万元,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3.48±0.29)万元(t=-7.924,P=0.000)。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无深部切口感染或血肿发生。2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t=0.861,P=0.391)。结论颈后路EOL术后常压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术后血肿、发热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 高阳王勇刘阳杨枭雄吴坤
- 关键词:颈后路手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负压引流血肿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米骨板固定的疗效和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术中应用纳米骨板固定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诊治的84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予以EOLP纳米骨板固定,依照末次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根据JOA改善率分为A组(JOA改善率≥50%,n=59)与B组(JOA改善率<50%,n=25),分析影响JOA改善率的相关因素。结果84例随访优良率为70.24%,术后7 d的C5节段椎管矢状径大于术前(P<0.05),术后7 d、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压迫节段、术前JOA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程、术前Yukawa信号等级分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最大脊髓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术前最大椎管容积(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比较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6个月、术前Yukawa信号等级分级为2级/1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MSCC、术前MCC是影响MCSM患者JOA改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Yukawa信号分级与术前MSCC、术前MCC呈正相关(r=0.289/0.234,P<0.05)。结论EOLP纳米骨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改善颈椎功能,病程≥6个月、术前Yukawa信号分级为2级/1级、术前脊髓受压段横断面积、术前脊髓受压比、术前MSCC、术前MCC是影响MCSM患者JOA改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董征未东兴段大波
-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 关于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以降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出血量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对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8月~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定位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未使用机器人辅助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例为对照组。计算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出血量及颈椎JOA评分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出血量分别为(206.89±39.19)mL、(83.11±24.37)mL、(641.78±63.67)mL,均小于对照组的(245.73±40.55)mL、(134.60±30.54)mL、(726.07±80.69)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及术后总引流量对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5.33±2.0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20±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定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利于精准定位椎管边界,快速、准确定位开门位置,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出血量,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朱文潇崔宏勋孔亮刘永辉程卫东郑振雨曹向阳
- 关键词:失血量脊髓型颈椎病
相关作者
- 孔清泉

- 作品数:443被引量:1,088H指数:1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经皮内镜 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孔入路
- 宋跃明

- 作品数:969被引量:2,954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 手术治疗 经皮内镜 前路 汶川地震
- 刘浩

- 作品数:788被引量:1,844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前路 颈椎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单节段 手术治疗
- 孙宇

- 作品数:286被引量:2,075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BRYAN 异位骨化
- 龚全

- 作品数:462被引量:1,05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前路 手术治疗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单节段 胸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