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6 篇“ 正手击球 “的相关文章
不同技能水平网球选手正手 击球 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2025年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网球选手正手 击球 动作各环节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法:招募8名网球二级运动员(高水平组)和10名普通网球专项学生(普通组),通过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正手 击球 动作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果:(1)高水平组和普通组由近端到远端关节峰值速度依次到达峰值,符合速度总和原理。(2)高水平组和普通组重心前移具有显著性差异。(3)高水平组在髋关节、踝关节做功贡献上显著大于普通组。结论:高水平组选手加速挥拍阶段身体重心显著前移,向击球 方向的推动作用更明显,有利于动量向球拍的传递;在加速挥拍过程中高水平组选手右腿髋膝踝三关节做功要显著高于普通组,下肢蹬伸作用更明显。建议:在加速挥拍击球 时,普通组选手右腿应蹬离地面,同时身体向击球 方向随动,以增加躯干的转动,提高正手 挥拍速度;普通组选手应针对蹬地转体的爆发力进行专项练习;在进行正手 击球 时,普通组选手应更注重下肢的力量参与。 谢克旺 陈岩关键词:网球 正手击球 生物力学 非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羽毛球步法移动能力及正手 击球 效果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非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羽毛球步法移动能力及正手 击球 效果的影响,该文选取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下评价指标:5次前后移动跑、5次左右移动跑、5次两侧并步移动跑、3组“米”字移动跑以及正手 击球 得分测试。该文采用实验研究法,对比分析非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干预效果。研究目的旨在丰富和创新学校羽毛球训练方法及内容,促进学生羽毛球专项能力的综合发展。研究结果显示,非稳定条件下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羽毛球步法移动能力及正手 击球 效果,并且其提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方法。 唐应洪 叶廷龙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 羽毛球 核心力量训练对高校网球运动员正手 击球 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对高校网球运动员正手 击球 的影响,分析网球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中面临的问题,强调核心力量在网球正手 击球 中的关键作用,详细阐述网球正手 击球 核心力量训练的要点与注意事项,旨在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并提出优化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策略,为高校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浩 贾颖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 正手击球 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与足底压力特征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网球拍传感器测试受试者底线正手 击球 的挥拍速度与挥拍力量并记录击球 准确率,利用Pedar-x足底压力鞋垫采集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的足底压力,分析运动水平对击球 效果及足底压力特征的影响,探讨击球 效果与... 谭志华关键词:网球运动员 正手击球 足底压力 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质量的影响,为青少年网球运动正手 击球 质量的提高及其科学训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最终筛选34篇文献。运用ReviewManager5.4、Stata15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性分析。结果:Meta分析显示,不同干预方式对网球正手 稳定性、正手 击球 深度及正手 击球 精准度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79,95%CI=(0.46,1.11),Z=4.76,P<0.01]、[SMD=1.10,95%CI=(0.82,1.37),Z=7.71,P<0.01]、[SMD=1.15,95%CI=(0.84,1.46),Z=7.23,P<0.01]。亚组分析显示,(1)正手 击球 稳定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1干预周期均能改善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稳定性(P值均<0.01),不同功能训练及辅助器械,>12干预周期均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P值均>0.05);(2)正手 击球 深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功能训练及辅助器械,<12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均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深度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12干预周期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深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3)正手 击球 精准度:不同教学方法、辅助器械,在12干预周期、>12干预周期均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精准度(P值均<0.05),不同功能训练、干预周期<12周期、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精准度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结合功能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适当使用辅助器械的复合训练模式对青少年网球正手 击球 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邓方权 纪音 张翰侨 付叶彪 张天玉关键词:干预方式 青少年 META分析 核心力量训练对高校网球运动员正手 击球 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3 2024年 正手 击球 技术是网球击球 技术的基本击球 方法之一,据统计运动员正手 击球 技术在比赛中所占比重超过70%,因其具有速度快、控制力强、力量大等特点,成为多数运动员用以得分取胜的主要手段,而力量和身体平衡性是正手 击球 技术当中两大基础素质。本次研究共选取某高校体育学院网球专项班20名男子,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网球正手 击球 深度、力度及精准度经过核心力量训练6周后与训练前相比有较为显着的提高,对照组接受传统力量训练6周后网球正手 击球 深度、力度及精准度改善情况低于实验组,表明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能促进网球正手 击球 技术发展。 王英关键词:网球 正手击球 击球 方式对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击球 方式对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网球作为一项高度技术化和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其底线正手 击球 技术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击球 方式(正手 上旋球和平击球 )不仅影响击... 林飞燕关键词:网球运动员 拍面大小对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 研究目的:利用网球拍智能传感器采集被试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数据,通过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被试底线正手 击球 的表面肌电特征数据,分析拍面大小对网球运动员底线正手 击球 效果与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探讨表面肌电特征与击球 效果的相关关系。... 吕豪强关键词:网球运动员 底线正手 表象训练对高校网球公共选项课学生正手 击球 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4年 该文旨在研究表象训练对高校网球公共选项课学生正手 击球 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广东白云学院网球公共选项课中两个班的36名学生进行教学训练研究,一班学生为对照组,该组18名学生采用传统网球教学方法,另一班学生为实验组,该组18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表象训练法开展相关教学训练,而后对两组学生的表象能力和正手 击球 技术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和心境等数值提升较为明显;在正手 击球 的深度和角度方面,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也高于对照组。因此得出结论,表象训练在高校网球公共选项课学生正手 击球 技术学习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学生表象能力和正手 击球 准确性,为他们今后网球运动技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林上湖 吴田梅关键词:表象训练 正手击球技术 表象能力 逆进分解训练法在网球正手 击球 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24年 为了进一步探究逆进分解训练法在网球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文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初级选修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8周的分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正手 击球 准确性得分和稳定性得分较高,并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比,逆进分解训练法更具有优势,对正手 击球 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建议网球教练员或网球教师积极采用逆进分解训练法进行教学,同时在网球教学中不应机械、盲目地使用教学方法,需要将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相结合,更加灵活地运用。 徐天宇 王欣关键词:教学方法 稳定性
相关作者
汪俊 作品数:59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网球天地》编辑部 研究主题:修炼法 球感 修炼 练习者 教练 蒋婷 作品数:10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主题:网球 网球运动 网球选手 正手技术 正手击球技术 祁兵 作品数:15 被引量:343 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主题:网球 心理 技战术 纳达尔 正手击球 刘萍萍 作品数:50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正手 反手 羽毛球 击球点 后场 马艳辉 作品数:15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网球 生物力学分析 生物力学 正手击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