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1篇“ 正畸牙移动“的相关文章
药物对正畸移动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正畸齿移动(OTM)是在外力作用下,周组织的生理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的生物学反应。其过程极为复杂,生物学基础是周组织的改建,主要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完成,两者相辅相成实现槽骨的重建,故理论上凡能影响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的药物均可改变齿移动。已有研究证明OTM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实验证据主要基于体外和动物研究,以及有限数量的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本文从加速和减速移动两方面对目前已证明能影响正畸移动的药物进行综述,并讨论当前实验模型的局限性。
钟焕铭廖明华
关键词:正畸学牙齿移动
正畸移动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正畸移动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南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AOO)手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槽形态、骨密度变化情况、不同移位下的应力值及位移量。结果:治疗后患者周袋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槽骨正畸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下尖在远中、舌向、压低3种位移下的应力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下尖在远中、舌向、压低3种位移下的初始位移量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手术可有效改善体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受力状况,提升齿的移动效率,改善周状态,对齿骨密度影响较小。
刘劲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骨密度
应力驱动下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槽骨密度变化研究
2024年
目的建立基于应力状态的骨改建力学模型,模拟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的槽骨密度变化。方法基于正畸过程中槽骨在张力区与压力区所展现出的不同骨密度变化特征,选用相当应力作为力学激励,建立了新的骨改建模型。以健康大鼠为实验对象,对其磨施加20 g正畸力,并获取未进行正畸处理和正畸治疗后的磨槽骨样本。通过micro-CT扫描测量骨密度变化趋势,并进行纳米压痕试验得到材料参数。建立大鼠完整磨周的三维模型,模拟力控制加载方式,结合本研究骨改建理论利用ABAQUS二次开发编写成算法,预测槽骨重建过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磨左侧张力区的骨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右侧压力区及根分叉部位的骨密度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磨根分叉处存在骨密度降低现象。与实验数据对比,仿真结果具有显著一致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将基于应力状态的骨改建力学模型用于模拟大鼠正畸过程中槽骨密度的变化,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正畸过程中骨组织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口腔正畸治疗和未来骨组织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栗明娜吴斌姜迪易扬严斌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正畸力口腔正畸治疗相当应力
大麻素2型受体在加速正畸移动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在正畸过程中对小鼠正畸移动(OTM)速率和压力侧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 筛选CB2^(-/-)和同窝WT型各30只雄性小鼠,6周龄时建立齿移动模型,建模时间分别为0、3、7、14、21 d(n=6)后取材,经体视显微镜测量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根压力区周组织变化;TRAP染色统计根压力区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压力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阳性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正畸移动距离测量结果显示,在21 d内,随着时间延长,齿移动距离逐渐增加,且3、7、14、21 d时CB2^(-/-)组齿移动距离均较WT小鼠增加;HE染色显示OTM第14天时CB2^(-/-)小鼠压力区周膜间隙宽度大于WT小鼠(P<0.000 1);TRAP染色显示14 d时,在第一磨远中根压力区硬骨板处,CB2^(-/-)小鼠的破骨细胞数量大于WT小鼠(P<0.001);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OTM 14 d时,在压力区周膜区域,CB2^(-/-)小鼠的MMP-9(+)单核细胞和MMP-9(+)多核细胞数量均大于WT小鼠(P<0.05)。结论 CB2可加速正畸力作用下齿移动速率。CB2缺失加速正畸移动是通过加速移动过程中压力侧骨吸收实现的。
范登莹翟浩嫣刘慧娟赵圆李东娜乔星康文静朱德超刘春艳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破骨细胞
骨皮质切开术及改良术式加速正畸移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4年
加速正畸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一直是正畸领域关注的热点。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常伴随多种潜在并发症,例如脱矿、龋坏、根吸收和龈炎症等。因此,使用加速正畸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缩短正畸治疗周期,可以为患者提供诸多益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正畸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手术干预和非手术干预。其中,手术干预又以骨皮质切开术及其改良术式在临床最为常见,可以显著减少治疗时间,实现槽骨增量,扩大移动范围,但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创伤,存在诸多风险及限制因素,因而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多种骨皮质切开术的改良术式不断涌现,如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压电切开术、骨微穿孔术和盘状切开术等,有效减少了软、硬组织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临床操作较为简便。皮质切开及改良术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正畸治疗的时间,并对周健康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其对周、体及髓组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要对周组织损伤、根吸收、髓活力丧失等潜在副作用及不足进行重点关注和长期随访。
钟恺靖李博
关键词:正畸正畸牙移动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
正畸移动过程中Piezo1通道对张力侧血管生成和成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正畸移动过程中Piezo1通道对张力侧血管生成及成骨改建的影响,为加速正畸周组织改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以上颌双侧中切为支抗,使用镍钛拉簧施加0.5 N力近中移动大鼠上颌右侧第一磨构建正畸齿移动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加力后0、8 d时在右侧上颌第一磨颊、腭侧黏膜下分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00μmol/L Piezo1通道激动剂(Yoda1组)、48μmol/L Piezo1通道抑制剂(GsMTx4组),分别在第1、3、7、14天测量齿移动距离并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获取上颌组织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张力侧周组织病理生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张力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阳性细胞计数以进行微血管定量,检测张力侧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情况。结果齿移动距离测量结果显示,Yoda1组第3、7、14天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38±0.008)mm、(0.406±0.011)mm、(0.746±0.013)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GsMTx4组第7、14天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282±0.011)mm、(0.578±0.008)m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张力侧周膜间隙随加力时间增加逐渐增宽,其中对照组及Yoda1组加力第7天时可见成骨细胞,第14天时随后周膜间隙逐渐恢复到正常。CD31阳性细胞计数微血管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第3天(8.027±0.225)、第7天(14.320±0.471)血管数量显著增多(P<0.05),在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GsMTx4组加力第3天(6.013±0.177)、第7天(9.187±0.678)、第14天(12.613±0.334)张力侧周膜内血管数量增加显著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oda1组加力后各时间点OCN表达显著增强(P<0.05),GsMTx4组加力第7天、第14天的OCN表达减弱(P<0.05)。结�
邵丽鑫王若飞刘晓彤张苗苗
关键词:正畸牙移动血管生成CD31
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增加槽骨量前后正畸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被引量:4
2024年
背景:人们对正畸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可以使以往受限于菲薄槽骨三维形态的正畸移动有了更多的可能。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增加槽骨量前、后正畸移动的生物力学进行探究。方法:选择1例需正畸前进行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以增加下颌前区唇侧骨量的患者,根据其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数据构建术前及术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患者临床隐形矫治中正畸移动过程,2个模型均分别模拟33远中移动0.25 mm、舌向移动0.25 mm、压低移动0.10 mm,利用ANSYS workbench 2020软件分析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作用下33体、周膜、周围槽骨的应力分布及初始位移趋势。结果与结论:①体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移动方式下,术前33体的最大Von-Mises应力与整体应力均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区域相近、Von-Mises应力整体分布趋势接近;②周膜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移动方式下,术前33周膜的最大Von-Mises应力与整体应力均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区域相近、Von-Mises应力整体分布趋势接近;③槽骨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移动方式下,术前33周围槽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等效应力分布表现为由槽嵴顶处向根方逐步减小;④初始位移:在相同的正畸移动方式下,术前336个观测点在主要位移方向上的初始位移量均小于术后,并且呈现出位移量由尖向根尖点逐步减小的趋势;⑤结果显示: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增加槽骨量前后,正畸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存在差异,在隐形矫治器的作用下,术后体、周膜、周围槽骨的等效应力较术前小,术后正畸的初始位移较术前大,这提示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可以通过�
赵鹤翔陈子嫣王婧葛振林
关键词:生物力学
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移动根吸收影响的mirco-CT研究
2024年
目的:使用mirco-CT探究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将72只8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均分为去势组、特立帕肽组和对照组,对去势组及特立帕肽组行去卵巢手术并对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12周后,对大鼠左上第一磨施加50 g移动力;每日给予特立帕肽组大鼠特立帕肽溶液皮下注射,去势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的PBS溶液。移动第0、7、14、21天处死大鼠、取材并行micro-CT扫描分析。结果:各组从7 d起可开始观察到根吸收陷窝,且陷窝体积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去势组大鼠的根吸收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严重,特立帕肽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大鼠移动21 d时的根吸收。结论:骨质疏松状态可加重大鼠移动过程中的根吸收,间歇性应用特立帕肽可以减少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移动中的根吸收。
宿晨曦张程何姝姝邹淑娟
关键词:骨质疏松正畸牙移动特立帕肽牙根吸收
慢性氟中毒环境对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周组织VEGF和eNOS表达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移动过程中周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机体慢性氟中毒状态对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周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SPF级SD大鼠120只,体重(60±5)g,随机分为空白组(C)、染氟组(F)、正畸组(O)、染氟正畸组(FO),每组雌雄各15只,根据正畸加力时间分为0、3、7、14、28 d组,共5个时间亚组。分别相应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周组织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周组织VEGF及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氟中毒大鼠及正畸移动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O组周纤维排列较C组紊乱,周血管数量增多,管腔不规则。FO组血管新生分布不及O组突出。(3)各组雌雄大鼠间VEGF、eNOS表达无明显性别差异,O组、FO组张力侧VEGF、eNOS表达与压力侧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FO组VEGF、eNOS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高于F组,但低于O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O组、FO组VEGF、eNOS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第3天表现为峰值。结论:慢性氟中毒会抑制大鼠移动过程中周组织VEGF、eNOS的表达。
刘兴沄李仲伟贾莹丁雪
关键词:慢性氟中毒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和传统正畸治疗正畸移动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和传统正畸治疗正畸移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青海红十字医院口腔科的80例Ⅱ类错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起始时间为2019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0例患者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设置为参照组,另外40例患者采取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治疗,设置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拔间隙关闭时间以及尖移动距离、周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比较,治疗组拔间隙关闭时间更短(P<0.05),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治疗组尖移动距离更远(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与参照组比较,治疗组角化龈宽度、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临床附着水平等周指标数据更佳(P<0.05);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50%)比较,治疗组根吸收、龈肿胀、龋损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更低(P<0.05).结论与传统正畸治疗技术比较,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可加速齿移动,改善周环境以及炎症状态,治疗安全性较好.
陈亚琼
关键词:牙移动

相关作者

陈扬熙
作品数:222被引量:978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正畸牙移动 正畸 正畸治疗 牙移动 错HE
张君
作品数:218被引量:821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正畸牙移动 正畸 正畸治疗 牙移动 牙根吸收
房兵
作品数:392被引量:76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正畸 骨性 颞下颌关节 牙槽骨 正畸治疗
王旭霞
作品数:155被引量:668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正畸牙移动 正畸 牙移动 三维有限元 正畸治疗
江凌勇
作品数:119被引量:22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向分化 正畸 成骨分化 成骨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