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篇“ 毒性频率“的相关文章
- 福建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及其对水稻几个Pi基因的毒性频率被引量:14
- 2003年
- 稻瘟病是福建省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系统掌握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和变化动态及其与主要抗病基因的互作特点 ,是制定抗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本研究根据稻瘟病菌与 6个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 ,将1995~ 2 0 0 1年从福建采集分离的 398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 2 6个毒性类型 ,其中毒性类型I34.1出现频率最高 ,为优势毒性类型 ,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I2 0 .1、I0 4 .1、I2 4 .1、I0 .1、I30 .1等 ;结果还发现福建稻瘟菌群体对Pi1和Pi2毒性频率较低 ,分别为7.5 3%和 11.31% ,特别是对Pi1和Pi2基因联合毒性频率仅 2 .76 % 。
- 鲁国东郑武阮志平陈在杰王宗华
- 关键词:稻瘟菌水稻毒性频率抗病育种
- 小麦新品系对白粉病的抗病性与山西白粉菌毒性频率监测
- 郭晓垒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中间偃麦草抗病性毒性监测
- 2019—2020年苏浙皖三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结构分析
- 2023年
-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00),毒性多态性在3个群体中最低,安徽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因子(6.41)和毒性值(977.27),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多态性。毒性结构分析显示,安徽省和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较近,3个小麦叶锈菌群体间存在毒性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存在菌株的频繁交流。
- 李泓甫华为朱靖环高利陈万权陈万权
- 关键词:抗叶锈基因致病类型毒性频率
-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性分析及交配型分布被引量:4
- 2023年
- 为明确云南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性频率及交配型分布,利用2007—2013年分离自云南省不同稻区的112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23个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和持有Pi57(t)的水稻渗入系IL-E1454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分离自粳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z-t、Pi5、Pi9、Pi20和Pi57(t)这5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4.29%、5.36%、5.51%、5.36%和0;分离自籼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持有Pik-h、Piz、Pita、Piz-5、Pita-2、Pi5、Pi7和Pi9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8.25%、9.13%、9.64%、7.50%、15.72%、0、13.05%和0;分离自陆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菌株对持有Pik-h、Pib、Pish、Pi1、Pi5、Pi9、Pi11和Pi57(t)这8个水稻品系的毒性频率分别为6.67%、3.33%、13.79%、13.33%、7.69%、6.67%、0和3.23%;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陆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100.00%,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43.33%和56.67%;粳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91.84%,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69.39%和22.45%;籼稻区菌株可交配率为87.88%,其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18.18%和69.70%,表明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的育性均比较高,但交配型分布极不平衡。
- 董丽英刘树芳田维逵周伍民张先闻李迅东杨勤忠
- 关键词:稻瘟病菌毒性频率交配型
- 2020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与河北省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
-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变化可导致小麦抗锈病基因的抗性丧失,造成小麦叶锈病的大爆发和大流行。因此,开展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十分必要,同时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也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2020年从...
- 郝晓宇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抗叶锈基因
-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
- 2022年
-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频率和遗传多样性,利用34个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和5对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分别对2016年渭南、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和安康等6市的15个乡镇160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子堆菌株进行毒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Pm2、Pm3b、Pm3c、Pm3e、Pm3f、Pm6、Pm7、Pm8、Pm19和Pm1+2+19的毒性频率在60%~100%之间,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已丧失抗性,在生产上已经丧失利用价值,对Pm4b、Pm24、Pm2+6、Pm2+Mld、Pm2+6+?、Pm4b+Mli、Pm"Era"、Pm"XBD"和Pm21的毒性频率低于2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抗性良好,可在生产中利用。选取其中93个单孢子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粉菌地理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204~0.1037之间,其中宝鸡和渭南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汉中和咸阳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体变异的12.8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7.12%,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Mantel Test分析表明,小麦白粉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大。
- 李莹马康杰宫丹丹吴蕾李强王保通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
- 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分析
- 2021年
-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和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和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 宛琼王婷婷马艳娟刘伟曹志强齐永霞张承启丁克坚范洁茹周益林陈莉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抗病基因
- 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鉴定和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组成,利用31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对采自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结构进行鉴定,并构建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系毒性聚类图。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a、Pm3b、Pm3c、Pm3d、Pm3e、Pm3f、Pm5a、Pm6、Pm7、Pm8、Pm13、Pm17、Pm19、Pm2+Ta、Pm"Era"和Pm"XBD"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对抗病基因Pm21、Pm4b+5b及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仅对Pm21抗病基因无毒性;德州市、烟台市、济宁市、济南市、聊城市和临沂市白粉病菌群体分别对12、15、22、23、25、28个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高于70%;对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聚类分析发现,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相似系数在0.67~1.00之间,说明6地市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毒性存在一定差异,德州市和烟台市的大部分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其余地市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
- 张眉郭霞辛志梅王升吉辛相启姜珊珊吴斌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菌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毒性频率
- 2010-2017年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变化动态监测被引量:4
- 2019年
-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及年度动态变化,对河南省近8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其病菌群体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或组合Pm1a、Pm3a、Pm3b、Pm3c、Pm3f、Pm3e、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的毒性频率高于70%,这些基因为无效抗病基因;对抗性基因或组合Pm1c、Pm2、Pm5b、Pm12、Pm13、Pm16、Pm21、Pm22、Pm23、Pm24、Pm35、Pm36、Pm46、Pm"XBD"、Pm2+Mld、Pm2+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抗性基因Pm12、Pm16和Pm21的毒性频率为0%,这些基因依然为有效的抗病基因。病菌群体对Pm4a、Pm4b、Pm4+8等抗性基因或组合的毒性频率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毒性频率已达到30%~70%,应加强对这些抗病基因或组合的重点监测,并建议在抗病育种中谨慎使用。
- 张美惠刘伟王振花徐飞范洁茹宋玉立周益林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抗病基因
- 新疆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鉴定,研究其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和组成,为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选育及抗病品种的应用和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新疆的小麦白粉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抖接法接种到35个已知抗病基因的小麦鉴别寄主上,调查鉴别寄主对病菌的反应型,明确小麦白粉菌不同菌株的毒性。【结果】新疆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Pm12、Pm16和Pm21的毒性频率为0;对Pm3b、Pm3d和Pm34的毒性频率在30%~70%;对抗病基因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等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结论】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25、Pm30、Pm35、Pm"XBD"、Pm2+Mld、Pm2+6、Pm4+8、Pm4b+5b和Pm5+6均是当前可用的有效抗病基因,可应用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Pm1a、Pm3a、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1+2+9这些基因抗小麦白粉病性能较差,已不适合在育种和生产上使用;Pm3d、Pm3b和Pm34在生产上应注意合理使用。
- 王振花刘伟高海峰范洁茹周益林
-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毒性频率
相关作者
- 刘伟

- 作品数:79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菌 小麦白粉 小麦白粉病菌 孢子捕捉
- 范洁茹

- 作品数:72被引量:17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白粉菌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 小麦白粉病菌 菌群体
- 周益林

- 作品数:235被引量:1,267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白粉病 小麦 小麦白粉菌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菌
- 朱靖环

- 作品数:80被引量:34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大麦 育种 大麦品种 小麦 培养基
- 李易初

- 作品数:83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向日葵 向日葵菌核病 核盘菌 菌核病 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