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3 篇“ 比较文学形象学 “的相关文章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被引量:73 2007年 在西方比较文学 界,形象 学 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 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 形象 学 》(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 学 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 学 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 引论》(Komparatistik.Eine Einfiz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 形象 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这是国际学 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 方维规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 文学界 教科书 译介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本书共收入了欧洲大陆比较文学 学 者13篇论述形象 学 或进行形象 学 研究的论文,既有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与阐发,也有具体的研究实例。 孟华主编关键词: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视角下汉学 家庄延龄《鞑靼千年史》中北方少数民族形象 研究2024年 《鞑靼千年史》(A Thousand Years of the Tartars)是19世纪英国汉学 家庄延龄研究中国北亚部族的代表作,对于梳理鞑靼地区的民族关系、渊源流变具有宝贵的学 术价值。本文从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的视角出发,以婚娶嫁俗、丧葬祭奠两个方面为主线,对《鞑靼千年史》中涉及的北方少数民族形象 进行探赜,强调少数民族形象 在中国形象 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学 界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为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 提供相应的理论范式,助力中国国际形象 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苏美惠 臧学运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视角下《世界公民》中的中国形象 研究 奥利弗·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1730-1774)是英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闻名。散文集《世界公民》(1760-1761)是哥尔斯密的代表作之一。《世界公... 华妍中国比较文学 形象 学 :概念接受、学 科定位及理论建构 被引量:4 2023年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传入中国三十年,中国学 界不仅对形象 概念、形象 学 学 科归属进行了有益探究,还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层面积极推动形象 学 本土化进程,提出了“变异学 ”和“涉外文学 ”等理论,关注比较文学 学 科文化转向,从文化误读视角深入探讨异国形象 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围绕“跨文化形象 学 ”展开理论建构,凸显了中国立场,呈现出域外理论接受与本土学 科建构并举的势头。多元并包的理论视野将有助于比较文学 形象 学 在中国学 派理论话语建构中拓展出新的学 术空间。中国比较文学 界对形象 学 理论的接受、建构,不仅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 学 科的发展,其理论本土化建构的思路、方法,还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的学 科建构产生了启示意义。 李圣杰关键词:比较文学 形象学 中国学派 文化自信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研究方法的新变——评周云龙《别处的世界:早期近代欧洲旅行书写与亚洲形象 》被引量:1 2022年 当今中国学 界的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封闭固化。在摆脱早期对异域形象 的真伪之辨后,当下绝大多数形象 学 研究又陷入了“表征分析”的惯性模式中。“表征分析”虽然关注自我形象 与他者形象 的关系,但他者实际上并不在场,只是自我用以想象自身的镜子。为了拓展形象 学 研究的思想空间,周云龙在《别处的世界:早期近代欧洲旅行书写与亚洲形象 》中提出了将形象 生产视为“指意实践”的新解读方法,并选择多部欧洲早期近代旅行文本,在这一新阐释方法的指导下对其中的亚洲形象 进行细读。这一方法在保留传统形象 学 研究形象 意义及其生成过程的同时,强调模糊他者形象 的国族指涉和阶级性别,只将其看作“一个现象学 意义上的跨文化空间”。随着异域形象 外延的扩展,形象 学 研究也具备了跨文化、跨学 科的理论基础,从而焕发出新的学 术生命力。 郭然关键词:形象学 亚洲形象 与世界意识:《门德斯·品托旅行记》中的暴力书写——兼论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的可能向度 被引量:1 2021年 近年来,比较文学 意义上的异域形象 研究往往从巴柔的"社会集体想象物"观念出发,在一种差异逻辑中,把他者形象 解读为自我投射或文化利用,形象 由此成为身份政治的载体。这种经典的研究路径导致了比较文学 形象 学 观念与方法的封闭和停滞。有关《门德斯·品托旅行记》的形象 研究也在重复这一习见套路。作为早期近代欧洲关于亚洲最重要的旅行书写之一,《旅行记》中的亚洲形象 关联着循环往复的暴力场景。在大航海时代的欧亚交通脉络中,《旅行记》中暴力的内涵其实是对他者欲望的模仿与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欧洲与亚洲成为彼此的"丑恶的替身",复杂多面的亚洲形象 隐喻着世界一体化想象。自我与他者互相模仿的视角有效颠覆了既往形象 研究的差异逻辑前提,打开了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的其他可能向度。 周云龙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 模仿 从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看《四川好人》中的中国形象 2021年 《四川好人》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代表作,文章从形象 学 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中国思想与民俗文化,研究布莱希特眼中的中国形象 。布莱希特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塑造出他眼中的中国形象 ,为其戏剧理论服务,并警醒当时的德国社会,呼唤观众理性地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并希望观众采取行动,以改变当时的社会。 赵亚楠关键词:《四川好人》 形象学 比较文学 形象 学 视域下骆宾基小说创作中的朝鲜形象 骆宾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作家,他于抗日战争初期登上文坛,创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其代表作《边陲线上》、《姜步畏家史》等作品更是一度家喻户晓,蜚声海外。 本文着重以骆宾基... 车安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 骆宾基 小说创作 文献传递 竹枝词比较文学 形象 学 问题探析 2020年 竹枝词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研究领域并不算广泛,局限在对其民俗学 、城市文化价值等的研究分析,在对竹枝词的文学 审美方面的深层探究少之又少。将竹枝词从比较文学 形象 学 的角度进行研究,它是一种涵盖多种异国异族形象 ,描绘了唐、宋、元、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的本国人民形象 、异国形象 、都市文化形象 等等。本文通过对竹枝词比较文学 形象 的研究,分析竹枝词中不同形象 生成的来源及其跨文化交流的内心活动及文化底蕴,希望能扩展竹枝词在文学 审美性上的研究面。 罗骥牧关键词:竹枝词 文学形象
相关作者
顾钧 作品数:6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美文化交流 《大乘起信论》 翻译家 文化保守主义 刘海花 作品数:2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形象学 文学艺术 游记散文 蒙丽芳 作品数:21 被引量:17 H指数:3 供职机构: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形象学 《女勇士》 标识语英译 旅游景区 跨文化视角 宋虎堂 作品数:16 被引量:10 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精神家园 自然主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 形象学 比较文学 米丽娜 作品数:13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喜福会》 喜福会 谭恩美 文化身份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