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1篇“ 毕业生分配“的相关文章
家庭出身与历史问题影响毕业分配的再思考——基于1965年北京市几所高校毕业生分配去向的考察被引量:2
2019年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在新中国前30年中,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政治问题对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然而,本文通过对1965年北京市多所高校毕业生工作分配去向分析后发现,尽管该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认为出身不好或有历史问题,但在他们的工作分配中,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政治问题并未对分配结果起决定性作用。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学生也能分配到比较理想的单位,没有历史问题的也可能分配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同时,一些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的照顾性政策也不会因其出身不好或有政治问题而受到影响。
沈建鹏
关键词:北京高校家庭出身历史问题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机电专业毕业生分配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不很成熟,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该文以机电专业毕业生就情况调研为依托,分析当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不断提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成效。
纪成美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论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汉奸的产生——以伪新民学院毕业生分配为中心
2015年
伪新民学院是沦陷下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1938年初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和外务省创建于北平。伪新民学院的建校精神是"新民主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与友邦提携先知先觉的兴亚官吏",因为伪新民学院的毕业生大都充任伪临时政府中级以上的官员,所以其活动对整个沦陷下的华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伪新民学院毕业生分配来探讨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汉奸的产生。
彭程
关键词:华北沦陷区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方向探讨——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与学生管理变革的互动研究
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指令性分配向双向选择制过渡,这项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双向选择制度实行以后,改变了学校对学生人身控制的权力构成,学生和学校以及管理者的关...
王军
关键词:学生管理就业分配
文献传递
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毕业生分配管理体制改革
2003年
在学校毕业生分配管理环节中引进企业“以行业划分”的营销模式,建立学校的“毕业生人才经营部”,构建“用人单位联系网”,与企业近距离的合作,更早地、主动地获得企业用人的动态信息,以此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教育进入良性化循环。
毛智勇
关键词:教育改革
从我校麻醉学专业毕业生分配去向谈该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
2002年
王艳青鄢建勤谭秀娟郭曲练谢定
关键词:麻醉学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01年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1年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工作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生思想教育毕业研究生人才交流机构
分局内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的探讨
2000年
张海勇
关键词:铁路部门大中专毕业生
浅议高校毕业生分配难的成因及对策
1999年
近年来,高校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需求变化等客观原因,也有毕业生择业观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关联。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辩证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和环境。
陈明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教育择业观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1999年
文章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问题,阐述了由于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包括毕业生分配在内的整个就业体制的改革滞后,造成了今天毕业生分配中的被动局面。提出了毕业生分配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的取向。
郭华
关键词:毕业生分配市场化取向就业体制

相关作者

龚守相
作品数:31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伙食 高校 后勤服务体系 新型高校
杨德广
作品数:262被引量:2,503H指数:26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高校 教育改革 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
徐蕴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毕业生分配 毕业生就业制度 学生档案 多种经济 功能扩充
王传中
作品数:15被引量:167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张晓虹
作品数:12被引量:7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研究主题:煤炭企业 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