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5篇“ 民族植物学“的相关文章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科。本书以植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协同演化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和介绍人类利用植物的文化行为与实践过程,以及对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动态发展特征;植物资...
裴盛基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科。本书以植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协同演化关系为主线,系统介绍和论述了人类利用植物的文化行为与实践过程,及其对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动态发展特征;植物...
裴盛基
关键词: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
民族植物学被引量:6
1999年
本文论述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发展史、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意义。文中本着共同习、共同讨论的观点,尝试着从不同角度阐述民族植物学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理解民族植物学、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王秀真王雨华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
城市民族植物学——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
2025年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外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药用植物知识状况,同时关注庭院与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在塑造城市景观、增强文化认同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还包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群和受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人群的传统植物知识。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植物(如传统食用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等)知识的迁移与适应、城市集市植物(产品)、庭院植物、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包括如何防止传统植物知识逐渐消失,如何避免传统植物知识边缘化和同质化,如何长期跟踪特定群体,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对居民植物认知及植物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扩展性、可转移性和解释性。研究者应坚持植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植物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设立科教育中心,并推动城市植物产业发展。
耿彦飞王雨华裴盛基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城镇化跨文化传播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2025年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适应新环境中,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桂东南客家人在日常习武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且独特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为了系统调查和记录桂东南客家地区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在2021—2024年,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客家社区为例,对桂东南客家利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一致性水平(FL)指数对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一致性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共记录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药用植物97种,隶属于47科81属,以豆科(8种)和报春花科(7种)占比最高。(2)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以野生植物为主,其中枝叶(27种)和全株(25种)是最常见的药用部位,草本(36种,占比37.11%)和灌木(31种,占比31.96%)是当地日常使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资源。(3)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有煮水喝、煮水洗、煮水擦、泡酒擦、煲汤喝、加酒炒热敷、捣碎敷等,其中煮水喝和煮水洗的应用最广泛。(4)两面针、薄叶红厚壳、朱砂根、雪下红、黑叶小驳骨和小驳骨6种药用植物显示出较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当地治疗跌打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此外,该研究还对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刘付永清付琼耀邵敏秦一心罗斌圣
关键词:客家跌打损伤传统知识民族植物学
云南云龙县白族传统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2024年
基于民族植物学的方法调查云龙县当地用药的现状、特色、发展问题以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传承.通过参与性观察、半结构化访谈和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获取药用植物的基本信息,并对相关传统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共调查出248种药用植物,隶属于86科,191属,其中菊科植物最多.按生活型上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84种,71.04%);从调查植物的药用部位分析,以全草(92种,36.95%)及根(54种,21.69%)居多;按主要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药为主,用法以水煎居多.结果表明,云龙县的药用植物种类丰富,与中药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地方民族特色,村民与山林的和谐关系为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延续和传承提供了基础.
魏成成黄薇胡琳胡琳施叶婷邱彦富熊勇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白族
延续中华民族植物文化根脉,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植物学被引量:1
2024年
从突出当代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主题、应用植物资源开发新技术发展经济、数智技术提升民族植物学定量研究水平、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大有可为、人才培养始终是关键等5个方面综述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发展的趋势,在借鉴和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新成就新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条件,采用“传承经典”“开发新知”“量化共识”“古今融合”和“开创未来”共5个主要方面创新地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植物学科体系。并提出今后研究中应关注的3个方面的问题:民族植物学的民“根”在中国,建立自主的民族植物学科发展体系,交流合作是根本。
裴盛基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传承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闽西客家文化关键物种“布惊”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024年
目的:全面考察闽西客家地区“布惊”(黄荆及其变种牡荆)的传统知识与应用,揭示其在科和文化层面的价值,为这一重要“文化关键种”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本草考证、民族植物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布惊”的传统用途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通过本草考证,明确了“布惊”名称的由来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布惊”在客家传统医药、饮食文化、驱蚊、自然肥料、燃料及手工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当地青少年对“布惊”的传统知识了解有限,但是他们普遍认同其重要性,并表现出保护和传承的意愿。结论:该研究系统整理了“布惊”的传统知识,为保护与传承这一文化关键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以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利用。
陈星星程雪寒胡仁传秦一心刘付永清罗斌圣
关键词:客家传统知识民族植物学本草考证
浅谈中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假设
2024年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探讨人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自1982年引入中国以来,该科在国内也如同在国际上其他地区一样,开展了大量的描述性研究。为了推动民族植物学成为一个由假设和理论驱动的科,本文在对国内外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基础上,结合社会、人类民族、生态科的理论基础,重新梳理了中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思路,并汇总了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参考的15个理论假设。民族植物学研究通常采用从人出发和从植物出发的两种研究范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描述—解释—应用”三步走的研究思路开展。在解释阶段,为了更科地阐释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可以依据以下理论假说从人与植物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论假说包括生存假说、泛灵论、文化适应假说、生态位假说、人口特征假说、社交网络理论、城市化假说等;从植物角度出发的假说则包括生态显性假说、生态冗余假说、协同进化假说、边缘效应假说、多功能性假说、多元化假说、象形假说和亲缘假说等。理论假设是帮助我们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工具,依赖多种工具进行多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是未来民族植物学发展的趋势。希望本文总结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假设能为未来民族植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耿彦飞王雨华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
西藏煨桑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2024年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进行了4次煨桑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访谈了23个乡镇的459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科36属83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种植物。(3)煨桑植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管理和可持续采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张雄冯浩文王瑾蔺蕾王雨华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

相关作者

龙春林
作品数:339被引量:2,09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植物学 药用植物 传统知识 生物多样性 化学成分
裴盛基
作品数:113被引量:55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民族植物学 化妆品添加剂 生物多样性 皮肤美白 提取物
淮虎银
作品数:83被引量:874H指数:18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植物学 药用植物 青藏铁路 实验教学 空心莲子草
苏仕林
作品数:175被引量:270H指数:9
供职机构:百色学院
研究主题:芒果 蕨菜 两栖动物 民族植物学 植物学研究
陈重明
作品数:30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民族植物学 苦瓜 冻干粉 植物资源 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