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2篇“ 民族走廊“的相关文章
民族走廊中的隙地开发与人群互动——以平川瑶为中心的讨论
2025年
民族走廊常是大区域间的地理“缝隙”,宏观上有隙地特征,微观上又内含小尺度隙地,成为周边区域人口膨胀、饥荒和战时迁逃的出路。隙地人群常援引国家正统权威,为占有土地寻找正当性,但在国家难以深入隙地日常治理时,土地权利界分又主要依靠其自身力量来维系。隙地主体人群的民族身份,成为控制土地的基本资格。随着新的人群一拨拨流入,隙地人群的民族认同得以不断层累,但即使已接受“礼”仪,赋役与“民”亦无差别,有土地占用资格的主体人群的民族认同却一直被坚守。其多重认同意识模型,乃由相互镜像化成。这种民族走廊的构成机制表明,“什么民族到了什么地方”只是多民族迁徙史的一面,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到什么地方就成了什么民族”。
谭同学
关键词: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与中华文明特征的形成--四种文明的融合
2025年
基于民族走廊与板块学说,中华文明应被看作是由山地文明、草原文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所构成的文明体系,四种文明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特征的形成与演进至关重要。因人类发展的需求,四种文明通过贸易往来形成互补、通过民族走廊沟通实践经验、借助人群互动达成文化交流,四种文明的融合促进了不同区域的物质、技术与文化共享。当前,四种文明的融合研究与均衡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应当在文化强国视野下,进一步挖掘海陆文明的融合智慧,构建现代文明理念,为中华文明持续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筑牢根基并注入活力。
周大鸣
关键词:民族走廊草原文明农业文明海洋文明
南岭民族走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2025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破解生态高地与经济洼地重叠并存难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总抓手。本文以南岭民族走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19个典型案例为范本,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开放式编码分析,发现南岭民族走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生态资源综合效益低、生态产品产业链不完整、生态资源难以变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不完善四大制约因素。通过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归纳提出提高生态产品综合效益、打造完整生态产业链、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制度保障四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构筑“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王惠琴谢周媛
关键词:生态产品扎根理论
明清河湟民族走廊民族的多元共生
2024年
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同的共生心理,又减少了民族交往中的争议与冲突。在不断磨合与调适中,形成各得其所、相对平衡的共生秩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了共有精神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共生情感,让共生积淀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内心认同,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共生系统。相互激发、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累积成共生能量场,将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吸附”在一起。历史上的民族共生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也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启示了重要路径。
何威
关键词:明清
言语实践共同体:民族走廊研究的新视角
2024年
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强调了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迁移、互动与融合,并沿着自然地理层面的“走廊”流动。民族走廊上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和谐共生,是一条资源丰富的“语言走廊”。传统的民族走廊研究多关注走廊的形成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交往以及单一民族语言的特点,缺乏对言语实践如何塑造社会关系、文化认同及共同体构建的深入探讨。本文以共同的言语实践为中心,构建民族走廊研究的新分析框架,主要有四个板块:言语共同体、社会网络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其中言语共同体从群体视角考察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有规则的共变性;社会网络共同体以个体言语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社会网络特点;实践共同体则强调个人在言语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上述三个共同体整合为言语实践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探讨语言符号、语言态度、身份认同、语言实践和语言景观的话语表达及其在民族走廊中的传播作用,阐明言语实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贾海霞刘彩霞
关键词:民族走廊语言互动
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以西南边疆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24年
既往关于民族走廊的研究多倾向于对走廊概念、范围的界定,以及各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掘利用等方面,这使得“线性通道”或“线性空间”的研究取向具有统摄地位。针对这一不足,尝试提出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主张从西南边疆民族走廊的地理、文化空间出发,建立起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关联性,通过走廊、通道连接的网络体系,呈现出区域“内外”“上下”的关系结构和历史脉络。在研究中,既要关注西南边疆走廊、通道内部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互动演进的历史,同时也要把国家力量、汉族移民、汉文化传播等之前被忽略的内容纳入其中,才能突破相对局限的“民族叙事”模式,把研究视野提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尹建东
关键词:民族走廊西南边疆视域转换
西北行记所见20世纪30年代甘青民族走廊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2024年
20世纪30年代考察西北热潮期间,形成了数量不菲的西北行记,详细记载了甘青民族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状况。其中包括大量关于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生活习俗、各民族相互关系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甘青民族走廊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经济与社会交往、语言融通、现代民族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等现象,充分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萌芽。
牛继清
喜马拉雅民族走廊中的人与生态交互共进——以夏尔巴人研究为例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的西藏治理方略格外重视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及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战略思想。加强喜马拉雅山区夏尔巴人研究,对落实此方略十分重要。已有夏尔巴人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体质适应生态及其哲理更新,二是族源呈现和谐互动相处之道,三是生计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结合机理及其治理导向,五是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在突破人与自然无法二分的哲理方面还有较大的理论潜力可发掘,亟待从尝试辨析出其清晰的族源转向聚焦人群互动、和谐相处,对其生计方式朝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亟待加强,在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议题上研究力度不够,在利用夏尔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西藏边境高质量发展和让世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方面也有待继续发力。今后,需适当调整研究议题,在方法上有必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在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助于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
东宇轩
关键词:民族走廊夏尔巴人和谐互动
南岭民族走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2024年
南岭民族走廊是我国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民族交流与文化传播通道,其沿线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南岭民族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还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通过对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共同推动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林常青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承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胡骁曹德祺

相关作者

黄柏权
作品数:119被引量:405H指数:9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
研究主题:土家族 武陵民族走廊 主持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司
崔文河
作品数:59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民居 营建 族群 传统民居 多民族地区
周大鸣
作品数:285被引量:2,135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农民工 珠江三角洲 乡村都市化 中国人类学
石硕
作品数:171被引量:1,027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藏彝走廊 中华民族 藏族 碉楼 共同体意识
岳小国
作品数:46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
研究主题:三岩 土司 藏族 藏族社会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