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9篇“ 气体吸附法“的相关文章
纳米技术 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测定 气体吸附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纳米多孔材料储氢量的静态容量气体吸附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以物理吸附储氢的碳材料、沸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等纳米多孔材料储氢最的测定。其他多孔材料储氢量的测定也可参照使用。
闫晓英刘聪敏毛立娟代伟于明州柳剑峰黄卉熊雯王娟谭立新钟华王宁王海高原李艳萍付鑫周素红高洁王孝平郭延军葛广路李旭娟刘玮万燕鸣
基于气体吸附和X射线Micro-CT三维成像技术定量解析天然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孔隙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绿松石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孔隙特征直接影响其颜色、光泽、硬度、耐久性等性质,进而影响其市场价值,电化学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绿松石孔隙度从而使其耐久、保色。采用全自动比表面仪、X射线显微CT(Micro-CT)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电化学处理前后绿松石的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表面仪研究发现,电化学处理后的绿松石总孔隙度、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及比表面积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吸附-脱附曲线高压区域天然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大,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小;天然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为类抛物线,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呈内凹曲线状。Micro-CT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绿松石中出现的由表面贯穿至内部的大孔洞,经电化学处理后孔洞被不完全充填;天然绿松石存在"流纹状"结构,孔隙沿"流纹"分布,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的"流纹状"结构消失,孔隙分布杂乱无章。本研究首次从孔隙特征角度入手,发现天然绿松石与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在高压区域吸附曲线特征、50nm孔径以上孔隙分布曲线、孔隙充填情况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检测绿松石的钾(K)含量,并结合孔隙特征差异,可以有效地对绿松石是否经过电化学处理进行检验判定。
陆太进戴慧田庚凡李克张健陈华柯捷
关键词:绿松石气体吸附法孔隙特征电化学处理
基于气体吸附和压汞对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四川盆地威远、渝西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为定量研究该区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以威远、渝西地区页岩样品为例,运用二氧化碳吸附、低温氮吸附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技术,研究了目标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孔发育主要集中于0.45~0.65 nm之间,介孔发育主要集中于2~5 nm之间,宏孔发育相对较差且分布不均匀;比表面积与微孔成正相关性,主要孔隙类型是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等无定形孔隙,并含有一定量四周开放的平行板孔。
刘朋志郭和坤沈瑞沈瑞李海波张春秋
关键词:页岩孔隙结构等温线迟滞回线
基于压汞气体吸附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针对中国海相与陆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性,选取威远与焦石坝海相页岩及瑶曲陆相页岩为代表,采用薄片分析、压汞及气体吸附试验方,开展孔隙结构特征与控制性因素分析,提出了孔隙大小命名划分新标准,将<2 nm、2~100 nm、0.1~1μm、1~10μm、10~100μm、>100μm分别称为超微孔、微孔、小孔、中孔、大孔、毛细孔6类,其中2~100nm微孔范围,样品孔隙发育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5~#、1~#、6~#、4~#,10~100μm大孔范围,孔隙发育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1~#、4~#、6~#、5~#;提出了孔隙分布均匀系数hu,经判定2~#与5~#样品与1~#、4~#、6~#样品相比微纳米孔隙更发育,储气能力更强。采用DFT模型将N_2吸附与CO_2吸附结果及压汞实验结果统一起来,获得了纳米孔隙的连续分布规律。
李志清李志清沈鑫胡瑞林
关键词:孔隙结构压汞
压汞气体吸附联用分析沈352井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
2016年
油气储层孔隙直径分布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压汞气体吸附等。压汞常用于测试连通的中孔和大孔的孔隙结构。氮气吸附侧重于表征微孔和中孔的孔隙结构。仅靠一种方不能给出孔结构的所有信息。因此,压汞气体吸附相结合分析全孔隙结构特征尤为重要。本文将两种测试方联用,分析沈352井致密储层岩石(油页岩、泥质泥晶云岩、云质泥岩)全孔隙结构的孔径分布特征,认为:油页岩中孔隙直径小于100 nm的占70%左右;孔隙直径呈现“三个峰”,第一个主峰为5~30 nm,次峰30~200 nm,第三个峰1000~3000 nm。泥质泥晶云岩中孔隙直径小于100 nm的占75%左右;孔隙直径略现“二个峰”,第一个主峰为2~30 nm,次峰50~100 nm。含云泥岩或云质泥岩中孔隙直径小于100 nm的占90%以上;孔隙直径以小于15 nm为主。
郭鹏超
关键词:孔隙结构压汞法气体吸附法
利用气体吸附定量分析绿松石孔隙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古玉之一,近年来,绿松石市场持续升温,人们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关于绿松石,前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床成因以及宝石矿物学特征。但对绿松石重要的孔隙特征研究几乎没有。绿松石是一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化学式为C...
李克陆太进戴慧陈华柯捷张健
文献传递
低压气体吸附在页岩孔径表征中的应用——以渝东南地区页岩样品为例被引量:12
2015年
泥页岩中的孔隙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其孔径分布特征对页岩气的保存与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渝东南地区渝参7井下志留统及上奥陶统页岩为例,开展了77.4K下N2和273.15K下CO2吸附实验,利用修正的BET方程、DFT方、Stoeckli方等分析手段,探讨了泥页岩孔结构的组成特征及孔径分布的表征方,初步评价了页岩中微孔、介孔和宏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渝参7井下志留统和上奥陶统页岩中的微孔、介孔、宏孔均较发育,其相对比例大致相同;2页岩中微孔孔径的均值主要集中在1.26nm处;3基于CO2吸附的Stoeckli方得到的微孔分布曲线与基于N2吸附的DFT介孔及部分微孔孔径分布曲线在2nm处可较好地衔接,说明联合利用N2和CO2吸附数据可获取页岩中微孔、介孔和部分大孔的连续孔径分布模式。
李腾飞田辉陈吉程礼军
关键词:泥页岩
利用气体吸附和压汞研究烃源岩孔隙分布特征——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被引量:32
2013年
烃源岩中微观孔隙空间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残留烃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对烃源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别使用气体吸附和压汞进行测定,进而对孔隙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孔隙度较低,分布于1.2%~3.87%之间,平均为2.17%,主要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孔容分布于1.8~30mL/mg之间,平均为9.49mL/mg;比表面积分布于0.91~31.02m2/g之间,平均为7.02m2/g。同时本文探讨了不同岩石组成对烃源岩内孔隙发育与分布的影响,发现有机质、伊利石及黄铁矿含量与孔容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孔隙的大小及数量随其含量的增高而增加,而粘土矿物中的绿泥石以及非粘土矿物中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含量与孔容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烃源岩中的孔隙可能会随其含量的增高而减少,高岭石含量与孔容之间相关性较差,表明烃源岩孔隙可能不受其影响。此外,烃源岩中孔隙发育及分布还受有机质类型、丰度、热演化程度、粘土矿物排列形式、非粘土矿物的次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黄振凯陈建平王义军邓春萍薛海涛
关键词:气体吸附法压汞法孔隙分布烃源岩
压汞气体吸附研究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被引量:270
2012年
页岩储层孔隙由宏观裂缝到微观纳米级孔隙构成,具有较低的孔隙度。为了对页岩孔隙进行有效分析,将页岩中的孔隙分为3类并分别运用相应的方对其进行测定:①页岩中的微孔(<2nm)应用CO2低温吸附(D-R方)测定;②介孔(2~50nm)应用N2低温吸附(BET理论)测定;③宏孔(>50nm)应用高压压汞测定,进而对孔隙分布进行全面分析。利用以上方对中国典型海相和湖相页岩孔隙进行测定并分析孔隙发育控制因素后发现:①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孔隙发育,其中牛蹄塘组、五峰组较好;②页岩中宏孔主要与矿物相关,微孔、介孔主要与有机质相关;③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页岩中有机孔隙逐渐增大。
田华张水昌柳少波张洪
关键词:页岩孔隙特征压汞法气体吸附法
气体吸附表征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被引量:50
2011年
气体吸附是测量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常用方。本文介绍了气体吸附的原理及实验过程,研究了氮气和氩气对同一材料比表面积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样品的比表面积大于1m2/g时,结果较一致;但当比表面积小于1m2/g时,采用氩气所得结果较为可靠。另外,分别用氩气和氮气对不同孔径的多孔材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气体吸附测量孔径的适用范围为纳米级;通过和压汞进行比较,发现在测大孔样品时,虽然孔径无测定,但比表面积值是可信的。最后利用吸附脱附等温线对四种典型样品的孔结构进行了分析。
陈金妹谈萍王建永
关键词:比表面积多孔材料孔径毛细冷凝

相关作者

郭和坤
作品数:126被引量:1,08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岩心 页岩 致密油藏
周素红
作品数:53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研究主题:孔径分布 压汞法 比表面积 粒度测量 二氧化硅
梁泰然
作品数:10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研究主题:比表面积 气体吸附法 影响因素 粒度 助剂
邹涛
作品数:51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研究主题:孔径分布 压汞法 比表面积 二氧化硅 粒度测量
谭立新
作品数:29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研究主题:粒度分布 比表面积 粒度 粒度分析 粒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