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2篇“ 气象成因“的相关文章
2022年9月福建邵武边界层臭氧异常升高的气象成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为揭示边界层O_(3)异常升高及大气热力、动力条件对其影响的机理。【方法】该文基于多源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分型、统计合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究了2022年9月福建邵武(国家级气象探空站、O_(3)探空观测科学试验基地)出现边界层O_(3)异常升高的特征及大气热动力的综合作用。【结果】2022年9月邵武近地层O_(3-8h)异常正距平最高达125.4%;在非光化学时段(21时—次日07时)O_(3-1h)较多年平均值增长137.1%;边界层O_(3)体积混合比(OVMR)明显高于不同季节的平均状态,21日O_(3)探空观测到边界层O_(3)总量为全年同层探空观测的极大值。O_(3)异常升高是副热带高压和3个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导致全月较30 a气候态平均呈现:太阳辐射偏强、低云量偏少、地面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量偏少,偏北风持续时间长且风速偏大;7日和21日边界层O_(3)总量高值日的气象探空廓线呈现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干燥、湿层薄,同时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值较高,在200~800 J·kg^(-1)之间,即存在明显的下沉气流;低层主导风为偏东风,风速在4~8 m·s^(-1)之间。【结论】气象要素配置与大气的热力、动力条件一方面有利于O_(3)光化学生成,另一方面有利于上风向高浓度O_(3)水平输送和边界层高浓度O_(3)垂直下沉侵入,而后者是O_(3)异常升高的主要来源。
王宏黄金洪赵芮邓慧颖蒋冬升
关键词:气象成因
芜湖市冬季一次典型PM_(2.5)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分析
2024年
利用PM_(2.5)浓度、气象观测、后向轨迹和EAR5资料,对芜湖市一次PM_(2.5)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存在外源输入和静稳累积型污染叠加特征,且受冷空气显著影响,强弱冷空气对污染程度影响存在差异性;冷空气间隙的污染维持阶段,925 hPa气流变化可影响污染程度;边界层水平风速、温度垂直梯度较小或较大时,对应PM_(2.5)浓度较高或较低,PM_(2.5)浓度还与近地面风速和温度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各阶段能见度均与PM_(2.5)浓度显著负相关。
付伟邹莹瑾文想成司红君
关键词:气象成因后向轨迹
阜新地区水面蒸发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2024年
结合阜新地区东白城子、韩家杖子、彰武水文站1965—2021年实测蒸发皿数据,对阜新地区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探讨,并结合区域气象站点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对其和水面蒸发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 a各水文站水面蒸发均呈现递增变化,彰武水文站递增趋势通过90%显著性检验水平,东白城子和韩家杖子站水面蒸发递增趋势相对较弱。各站点均在夏季蒸发递增幅度最大。气温是阜新地区各水文站年蒸发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次为日照时数,各站点水面蒸发和气温、日照时数的偏相关系数均高于0.4。
李菲李晓光
关键词:水面蒸发气象因子
太子河流域近40年水面蒸发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2024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下太子河流域水面蒸发变化特征,本文结合太子河流域本溪站和业主沟水文站近40年蒸发皿观测数据系列,对其年和季节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趋势检验,并对其变化的气象成因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循环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孔令尧
关键词:水面蒸发气象成因太子河流域
浑河流域近40年水面蒸发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2024年
为探讨气候变化下浑河流域游水面蒸发变化特征,文章结合浑河流域沈阳站和东陵站近40年蒸发皿观测数据系列,对其年和季节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趋势检验,并对其变化的气象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浑河中游水面蒸发递增趋势较为显著,均可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沈阳站和东陵站年尺度水面蒸发线性倾向率分别在26.5、20.5mm/10a;夏季蒸发递增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秋季,冬季水面蒸发总体呈现递减变化。风速变化是各站点水面蒸发变化的主因,其次为气温。
习丽丽
关键词:水面蒸发气象成因浑河流域
黔西南州酸雨气象成因分析及对农作物影响与防御
2024年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燃料的使用,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和金属冶炼,导致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滋生了酸雨问题。酸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以黔西南州为例,首先探讨了黔西南州的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阐述了酸雨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防御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饶仕吉
关键词:酸雨农作物防御
哈密市峡沟水库中小洪水特征及气象成因
2024年
选取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峡沟水库及伊吾水文站水情数据、水库上游流域5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及常规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峡沟水库2015—2022年共计8次中小洪水过程的水文特性和流域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上游型洪水过程洪峰持续时间在10 h内,洪量集中、洪水涨退平稳;下游型洪水过程涨水快、洪峰持续时间超过10h,且上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的平均降水量、最大小时雨强没有下游型大,但是平均降雨历时较长,超过蓝色预警指标的洪峰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引发的最大洪峰流量、最高水位及库容涨差没有下游型大。(2)伊吾水文站洪峰流量与水库以上流域内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洪峰流量与上游区气象站的最大3 h降水量和下游区气象站最大6 h降水量关系最为密切。(3)下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发生时,100hPa南亚高压呈双体型,中亚长波槽和500hPa低槽位置均较上游型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上游型偏北;下游型洪水致洪强降水发生时,700~500 hPa比湿、700 hPa水汽通量和涡度、700~500hPa假相当位温均较上游型的对应值偏大,为致洪强降水预报提供了有利指标。
白松竹关清江远安栾亚睿张俊
关键词:洪水特征环流特征洪峰流量
2020年12月湖南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气象成因和数值模拟分析
2024年
综合利用逐小时主要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和各类气象观测数据,结合HYSPLIT的后向轨迹模式、PSCF分析及中尺度天气数值模式(WRF),对2020年12月18—28日湖南省一次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演变特征、气象成因及地形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多低槽阶段性东出引导低层冷空气活动频繁是此次远距离污染物传输的主要原因,江南高空环流平直,江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复杂地形影响是本次过程污染物聚集的主要原因;北方地区持续低温,湖南近地面温度较低配合逆温的存在、持续偏北风以及后续小风的维持、逆湿层的存在、50%~80%的相对湿度,是此次污染持续并爆发的重要条件.后向轨迹进一步验证了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是偏北风输入的外来源和静稳天气形势下本地源累积的共同结果,且发现本地源是本次大气污染过程的主要潜在源,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江西西北部的区域输送也有一定贡献.WRF敏感性试验表明,大别山、幕连九山脉对华北、华东污染物向湖南传输具有阻挡作用,这指示人们在对污染物浓度进行业务预报时,也需关注地形的影响.
赵恩榕唐杰陶雅琴潘筱龙杨云芸张琴
关键词:后向轨迹风廓线雷达
2022年长江流域农业干旱发展过程及气象成因被引量:1
2024年
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干旱,此次干旱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于农业、生态等方面都造成了较大影响。降水量相比同期减少,气温增加,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农业干旱同步发生。复演长江流域此次农业干旱的发展过程,探寻其气象成因,对于完善干旱发生机理的认识,实现干旱的有效应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ERA5数据,对比2022年土壤含水量与多年同期均值,从时空维度揭示了2022年农业干旱的主要土壤含水量特征;采用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值,通过与往期干旱事件对比,阐明此次农业干旱的严重性;最后,从大气环流角度与外强迫场海温角度,分析了此次干旱的气象成因。分析表明,2022年,6-9月全流域的农业干旱程度分别为:无旱、极旱、极旱、极旱。流域遭受长达3个月的农业极端干旱,其中依据数值判断,8月干旱程度最深。就干旱气象成因而言,西太副高2022年6-9月较往年同期影响面积增大、强度增强,且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西,近乎包括流域整个范围,导致流域整体处于单纯西太副高控制之下;同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一年秋冬季大西洋北部、太平洋北部的海温,以及同年春夏季太平洋东部、大西洋及印度洋海温关系较为密切,高相关性时段内的海温与往期均值存在差异性,引起相关干旱。
杨瑀露陈杰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农业干旱大气环流
重污染天气演变特征及成因研究——运城市春节前后重污染天气异常气象成因研究
本文利用2015年至2022年运城市空气污染物日浓度监测资料、同期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运城空气污染物的状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针对春节前后的重污染天气做详细分析,将2015—2022年的每年1...
魏海茹薛晓光
关键词:环流背景

相关作者

温丽叶
作品数:10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究主题:气象成因 气象成因分析 黄河中游 雨水情 洪水
刘静
作品数:17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究主题:气象成因 黄河源区 连阴雨 气象成因分析 洪水
王鹏
作品数:62被引量:312H指数:6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气象成因 洪水 黄河 黄河中游
霍世青
作品数:27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究主题:黄河 黄河宁蒙河段 宁蒙河段 洪水 黄河中游
靳莉君
作品数:23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黄河中游 黄河 气象成因 黄河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