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45篇“ 沉积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章
沉积地球化学
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本书在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利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阐...
田景春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
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湘西北古丈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环境,探讨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可为该区大塘坡组锰矿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对大塘坡组锰矿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1)古丈地区锰矿床的主量元素Al_(2)O_(3)与SiO_(2)、TiO_(2)、K_(2)O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MgO、CaO呈弱的负相关,而与MnO、Na_(2)O、TFe、P_(2)O_(5)的相关性不强,这种相关关系与湖北古城锰矿、湖南湘潭锰矿及湖南照洞锰矿具有一定相似性,整体表现为高Si、低Fe、含P锰矿;(2)Fe/Mn<1、20.57、Ni/Co<5、U/Th<0.75等多种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帽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Mn先以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沉淀,然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菱锰矿;(3)SiO_(2)/Al_(2)O_(3)>3.6、Y/Ho比值接近海底热流体比值、Fe-Mn-(Ni+Cu+Co)×10三角图解和Co/Zn-(Cu+Ni+Co)图解投点结果等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判别指标均显示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Mn元素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与海底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结论】湘西北古丈地区大塘坡组锰矿形成时处于常氧—贫氧环境,锰质形成与海底热液作用密切相关。
付文念李凤杰
关键词:地球化学沉积环境热水沉积
一种恢复原生沉积地球化学环境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恢复原生沉积地球化学环境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目的层泥岩样品;步骤(2)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样品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主量元素含量;步骤(3)通过微量元素特征...
钟军 冀华丽何中波 朱斌吴玉东前
北部湾中东部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2024年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上、下两阶段变化特征,分别为3.2~0.2 ka BP的上部沉积层段(86~4 cm)和11.3~3.2 ka BP的下部沉积层段(200~86 cm),其中Si、Ca、Zr等元素含量在上部层段沉积物中显著减少,而A1、Fe、Ti、V、Cr、Co等元素含量明显升高,稀土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剖面中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和长石。相比于下部层段,上部层段中绿泥石含量更高、长石含量更低。综合来看,沉积物物源输入比较稳定,主要来自周边海岸侵蚀产物和琼州海峡的下切侵蚀产物,其次是红河和珠江携带的沉积物。剖面上、下层段沉积物中元素和矿物含量的差异主要与3.2 ka BP以来,高海平面下琼州海峡进一步扩张引起的海底下沉和海水深度增加有关,从而导致上部沉积时期水动力较弱,黏土矿物含量增加。
周国议曹新星夏嘉宋之光
关键词:沉积柱矿物组成
晚更新世以来杭州湾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源–汇过程的启示被引量:2
2024年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度、源区风化过程、沉积物组成与来源和长江–杭州湾–东海陆架沉积系统进行研究,并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探讨长江泥沙对杭州湾不同位置沉积的贡献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杭州湾湾口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冰期的下切河谷深切、河谷充填和河谷埋藏3个阶段演化过程,相应发育了河床相(约33.9~23.7kaBP)、河漫滩相(约23.7~12.0kaBP)、古河口湾相(约12.0~9.0 ka BP)、浅海相(约9.0~4.0 ka BP)和现代河口湾相(约4.0 ka BP至今);沉积物的Ga/Rb和K_(2)O/Al_(2)O_(3)关系揭示了中国东部在33.9 ka BP以来经历了冷干–暖湿的气候变化;TS和TOC的变化反映了淡水–不稳定淡水、海水混合–稳定海水的沉积水体演替,与东海陆架一致。晚更新世期间,杭州湾地区发育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钱塘江流域,显示长英质火成岩的特征;全新世以来的古河口湾相、浅海相和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物为钱塘江型碎屑与长江型碎屑的混合,显示中基性火成岩的特征,湾口受到长江物质的影响更强。以长江和钱塘江流域(Gd/Yb)_(UCC)为端元的模拟结果显示,杭州湾湾口与湾顶受到长江物质影响差异较大,古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湾口沉积物约78%,湾顶约39%;浅海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地区超过80%的碎屑,湾口、湾顶无明显差别;现代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湾口沉积物约76%,湾顶约22%。该模拟方法在长江向杭州湾输送的碎屑分析中具有定量化的作用,并有望适用于其他沿海陆架河流系统。
高秦厉子龙陈燕婷曾志杰Piotrowski A M杨师航郭增卿崔锦梅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混合模型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制被引量:8
2024年
受构造—沉积分异影响,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前人针对不同区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公开发表的四川盆地筇竹寺组16口钻井、9条野外剖面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前人认识,针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有机质富集机制,取得4点认识:①德阳—安岳裂陷槽北段较南段古水体环境更为还原,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保存;②四川盆地北部由裂陷槽深水陆棚区到川东北浅水陆棚区,古沉积环境整体由缺氧向氧化过渡,而由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中裂陷槽发育区、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东南浅水陆棚,沉积水体则逐渐向更还原的环境过渡;③裂陷槽北段及中段整体反映出很高的古生产力水平,且四川盆地筇竹寺期广泛的热液影响背景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④裂陷槽北段及川西南浅水陆棚区筇竹寺组有机质丰度主要受古生产力强度影响,川东北和川东南浅水陆棚有机质丰度主要受控于古氧化还原环境,裂陷槽中段有机质丰度受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共同影响。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四川盆地筇竹组沉积环境差异和烃源岩形成条件认识,支撑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张天怡黄士鹏李贤庆姜华曾富英马以勒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古生产力四川盆地
沉积地球化学方法
沉积地球化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是沉积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融合和交叉形成的一门重要科学。本书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
付修根
渤海湾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环境变迁的指示
2024年
为了解渤海湾营养环境的长周期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于2018年4月和6月在渤海湾湾口外侧海域(BH47)及渤海湾湾口(BH15)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对沉积物柱状样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磷(P)、生物硅(BSi)的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气候和周围人类活动变化讨论以上参数的变化诱因。研究结果显示,两柱状样中TN含量自1980s起随时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水体溶解无机氮(DIN)的长周期变化一致。污水排放、化肥施用和海水养殖是渤海湾氮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化肥氮输入自2007年起有所下降,海水养殖和生活污水入海排放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无机磷(IP)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湾内的BH15柱中IP含量自1990s中期起呈现下降的趋势,湾口的BH47柱中IP含量呈现1970s后先减少,1990s起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两者均体现出明显的陆源输入特征。TOC/TN比值、δ^(13)C值以及δ^(13)C二端元混合模型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结果表明,渤海湾口及临近海域沉积物有机质受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共同影响,总体以海源有机质为主,自1990s起海源有机质贡献有所下降。与湾口的BH47柱相比,BH15柱更靠近近岸地区,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显著,TN含量和陆源有机质贡献相对更高。本研究表明,为实现渤海湾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在对农业化肥的使用进行管制的同时,今后还需重点加强对海水养殖和生活污水入海排放的管控。
勾艺萌刘东艳董晓伟谭扬Pere Masqué薛成凤王玉珏
关键词:生源要素同位素示踪环境变迁
4.5ka以来黄河下游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黄河改道事件
王坚
黔西北上二叠统铁、铝岩系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以赫章户家沟剖面为例
2023年
赫章户家沟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区内出露上二叠统宣威组地层,地层底部为富含稀土元素的铁、铝岩系。通过对户家沟剖面开展主、微量元素测试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揭示研究区宣威组下部及铁、铝岩系的沉积古环境。研究表明,铁质岩段上部和铝质岩段下部样品的Sr/Ba值为0.60~0.97,V/Zr值为0.63~2.23,均指示半咸水-海相环境,反映该时期可能为受到海水影响的陆相沉积区。样品的Al_(2)O_(3)/MgO值和Mg/Ca值较高,指示温暖潮湿的沉积环境,且宣威组碎屑岩中、下部的Al_(2)O_(3)/MgO值和Mg/Ca值相对更高,反映沉积环境更为潮湿;各样品的U/Th值为0.18~0.41,Ce_(anom)值为-0.28~0,指示氧化-弱氧化环境,且铝质岩段U/Th值相对较高,而所对应的Ce_(anom)值相对较低,指示其在相对较弱的氧化环境中生成,反映沉积水体相对较深。作为富集稀土的铝质岩段,其为陆缘近海湖相沉积,在接受沉积的同时受到海水的部分影响,这种特殊的沉积环境可能对富集及保存稀土有利。
陈武覃英罗香建张嘉玮卢树藩符宏斌盘应娟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黔西北

相关作者

杜远生
作品数:265被引量:3,180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泥盆纪 铝土矿 地质意义 锰矿 物源分析
邵磊
作品数:150被引量:1,914H指数:2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沉积环境 沉积物 物源分析 渐新世
徐亚军
作品数:45被引量:79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物源分析 北祁连造山带 沉积地球化学 砂岩 新元古代
杨江海
作品数:51被引量:72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物源分析 右江盆地 北祁连造山带 晚古生代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杨瑞东
作品数:331被引量:1,942H指数:27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寒武系 锰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