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9篇“ 沉积环境演化“的相关文章
- 西藏南部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 2024年
- 宗卓组地层作为中生代海相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等重要地质历史信息。通过对砂岩进行镜下观察、物源分析、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笔者等对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演化有了新的认识。粒度分析指示沉积时期水体搬运动力较弱、存在浊流沉积;宗卓组内3种不同类型的砂岩镜下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指示3类砂岩的物源不同。笔者等在宗卓组共识别出陆棚相、大陆斜坡相和深海盆地3类沉积相,并对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俯冲结束后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分析,笔者等推测这是导致研究区沉积环境由半深海环境变为深海环境的原因。对研究区宗卓组地层和砂岩来源进行分析后得出:在洋壳俯冲阶段,宗卓组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在之后印度—亚洲陆陆碰撞的初始碰撞阶段,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不复存在,并完全过渡为前陆盆地。
- 曹玉婷丁枫
-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环境演化
-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页岩发育的控制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页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中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类型。在岩相识别基础上借助特征元素比值Sr/Ba、U/Th、V/Cr、V/Ni、Ni/Co、Sr/Cu及Mo、Cu、Sr含量变化进行古沉积环境恢复,划分出7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较为氧化、盐度较低;五峰组沉积中期水体还原性增强、古生产力提高;五峰组晚期气候干冷,水体较为氧化,经历了赫南特冰期;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古气候经历了暖湿—相对干热—暖湿—相对干热的演化,同时古水体也经历了还原—相对氧化—还原—相对氧化的演化。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页岩岩相发育以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有机质含量与海洋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在古生产力较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沉积的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有机质最为富集,且石英含量最高,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岩相。
- 韩豫操应长梁超吴伟朱逸青武瑾武瑾唐晴
- 关键词:纹层沉积环境演化
-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2024年
-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露的约8.1 Ma以来的详细沉积记录,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工作。【结果和结论】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其中分别在5.8~4.4 Ma和2.2~1.6 Ma发育两期覆盖整个太原盆地的湖泊。物源分析表明在5.8 Ma前后存在物源转变。5.8 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太行山脉的侏罗系石英砂岩;5.8 Ma以后物源转为以三叠系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吕梁山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碎屑进入盆地,表明汾河开始流入太原盆地。太原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气候和构造的关系,表明盆地的湖泊扩展过程主要受构造沉降控制,是青藏高原东向扩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响应。
- 庄其天何宏林魏荣珠王忠梅石峰闫纪元
- 关键词: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沉积环境物源分析古气候
- 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演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 2024年
- 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沉积物有效记录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古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分析沉积环境对于探索有机质富集和油气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不同位置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质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和描述、对各层段样品开展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川东北须家河组碎屑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川东北须家河组碎屑组分主要为岩屑和石英,砂岩类型以中粒岩屑砂岩和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CIA、CIW、PIA等参数和ICV—CIA、WIP—CIA等相关性判别图指示须家河组遭受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须四段和须六段化学风化最强,经历了弱的沉积再旋回;Mo/Al、Mo/Mo*、V/Cr等值和V/Al—U/Al、V/Al—Mo/Al等交会图反映须家河组沉积期为氧化环境,且须四段和须六段的氧化程度更高。受陆源输入、湖侵/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的联合影响,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气候有由温暖潮湿向炎热潮湿转变的趋势,水体咸—淡交替,盐度变化大,水平面波动较为频繁,须四段和须六段沉积期水深最浅,湖盆的古生产力水平中等偏低,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水体的陆源输入是古生产力的主控因素。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的环境演化、地层旋回与湖盆经历的2次收缩(T3x4和T3x6水退)和1次扩张(T3x5水进)存在明显的联动性。
- 薄尚尚田继先王晔桐付爽谌恒池孙国强
-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古气候须家河组川东北
-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来自皮山PBX1井的地化证据
- 2024年
- 【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南部PBX1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研究K/Pg上下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晚白垩世晚期古气候属于干热型,早古新世呈现短暂温湿型。古盐度由晚白垩世正常海洋环境向早古新世半咸水、海陆过渡盐湖环境转换,K/Pg界线位置处,古盐度达到最低值。氧化-还原环境由晚白垩世富氧→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经历了K/Pg事件之后短暂向早古新世富氧环境转化,而后整体上由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向极贫氧的还原环境演化。【结论】PBX1井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灾变异常事件在塔里木盆地响应特征,也是特提斯洋北部盆地群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的有效证据。
- 岳勇蒋恕田景春林新
- 关键词:环境演化塔西南
- 马来西亚东北部Setiu潟湖1970年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 2024年
- 马来半岛位于低纬热带地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如何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尤其是降水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以马来半岛东北部登嘉楼州Setiu潟湖钻孔NTT-3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粒度、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C/N比值和XRF岩心扫描等,探讨该钻孔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钻孔记录中自1970年前后(84 cm处)出现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1970年之前钻孔下部沉积物粒度、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趋势波动明显,沉积速率较低。而1970年以来,潟湖沉积环境总体稳定,沉积物中的有机组分主要来自红树林,同时伴有河流输入的淡水浮游植物的贡献。频谱分析结果显示1970年以来钻孔上部存在明显的ENSO周期变化。强厄尔尼诺现象基本对应低Zr/Rb比值和低Zr/Ti比值,而强拉尼娜(La Nina)现象基本对应高Zr/Rb比值和高Zr/Ti比值。该结论不仅支持了现代观测对马来半岛东部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也在地质记录中发现了ENSO变化的直接证据,对全面认识和理解ENSO对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和环境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赵周平李超骆正骅NicholasNg Chia Wei戴璐
- 关键词:频谱分析ENSO
-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 2024年
-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河口内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在口外海域逐渐转变为旋转流,水下三角洲地区流速大,外海流速较小;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57Φ、6.78Φ和5.62Φ,并且由河口向口外陆架方向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大;沉积物输运趋势显示,在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内,沉积物输运呈现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在口外海域沉积物呈现朝东南和东北离岸方向,以及向西北朝岸方向输运;基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站位水深多元统计分析,综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4个沉积区;通过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差异,揭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谢津剑王爱军叶翔陶舒琴蔡枫
- 关键词:水下三角洲粒度参数沉积环境
- 基于XRF岩心扫描证据的福建木兰溪河口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重建
- 2024年
- 为精确刻画和揭示强潮控山溪性河流河口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和控制因素,本研究选取福建中部潮控型山溪性河流——木兰溪河口的钻孔(MLX-S)为研究对象,在运用放射性14C和光释光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物粒度、XRF岩心扫描及ICP-OES元素分析.研究发现,全新世木兰溪河口相继发育河流相、滨岸沼泽相、浅海相到潮控河口相,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福建中部沿岸的相对海平面高度在9.0 ka左右,约为-20 m;此后海侵不断扩大,至5.8 ka左右海平面达到最大高度,随后缓慢下降至今.岩心高分辨率XRF扫描的元素相对强度数据校正后可指示沉积物的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孔的K/Ti比值表明,约8.8 ka以来,木兰溪河口沉积物主要为流域剥蚀产物和口外长江源细粒物质的混合;岩心Fe/Ti比值在约3.6 ka、4.3 ka、5.4 ka和6.0 ka 4个东亚冬季风较强时期均达到峰值且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一致,指示浙闽沿岸流强度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东南沿海潮控型山溪性河口的河海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全新世季风-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长江源细粒沉积物在陆架海复杂的源汇沉积过程,也拓展了XRF岩心扫描方法在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大陆边缘地区应用潜力.
- 宋震李亚龙赵云高建华印萍杨守业
- 关键词: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东亚冬季风海洋地质
- 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 2023年
-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同时发现MIS5阶段初次海侵记录在该地区各钻孔埋深大致相当,该界面可作为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标志性地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 刘宪光杨晋炜蒋仁梁飞刚夏斌王钜胡利孙丰瑞董军林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年代学沉积环境海侵
-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1
- 2023年
- 寒武纪是生命与环境演化的关键时期,重建该时期的海洋沉积环境尤其是氧化还原状态,对探讨古海洋化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开展主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含量(TOC)分析,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重构。该地层沉积时水体处于较弱的局限条件,底水氧化还原状态以缺氧为主,但缺氧程度存在明显的变化。其中,西山布拉克组中部相对上下部缺氧硫化程度明显增加,而西大山组中下部到上部缺氧程度逐渐减弱,底水氧化性总体增加,这种动态变化与前人提出的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存在动态变化的观点一致。对塔东2井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显示,该地层中有机质积累并非受控于单一因素,西山布拉克组中下部缺氧/硫化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西山布拉克组上部—西大山组沉积过程中较高水平的初级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 郭婷婷朱碧杨涛陈永权
- 关键词: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环境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
相关作者
- 殷勇

- 作品数:85被引量:44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南黄海 沉积环境 沉积相 环境演化 探地雷达
- 李建芬

- 作品数:84被引量:54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渤海湾西岸 全新世 沉积环境 牡蛎礁 贝壳堤
- 王宏

- 作品数:179被引量:1,125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渤海湾西岸 全新世 牡蛎礁 贝壳堤 潮间带
- 曹小月

- 作品数:3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演化 沉积相 环境演化 钻孔 沉积环境
- 罗群

- 作品数:215被引量:1,883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致密 油气成藏 页岩气 油气藏 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