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篇“ 法律信任“的相关文章
法律信任建构的反向逻辑:不信任的制度化及其功能被引量:1
2023年
现代法律系统有着天然地不被信任的倾向。但现代法律系统的正常运转又依赖于信任,法律信任的建构因此只能遵循从反向出发的合法化逻辑,这要求在法律系统内部建立对于不信任的全面、严格的制度化处理机制,法律信任就变成了对于系统内部不信任功能的信任。不信任被制度化后就构成了法律信任的自我反思机制。对不信任的制度化通过将不信任情绪及其处理变成一种可预期状况与常规化操作,从而有助于实现法律信任的动态稳定。对不信任的制度化还能够使法律信任实现“去人格化”,使得人格信任所难以接受的不信任表达与处理在系统内部成为一种常态,从而极大增强了系统的内在可靠性与稳定性。
伍德志
关键词:法律信任
法律信任的基本原理
本书结合多学科相关理论,特别是社会学与符号学理论,对法律信任的基本原理与运作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全面展示法律信任在心理、行为与制度上的特殊性。法律信任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结合,以其特殊的逻辑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早已脱...
伍德志作
数字时代著作权登记制度法律信任之完善
2023年
当前我国著作权登记制度中,著作权登记效率低,版权代理人法律地位不足,以及登记公示效力低等问题,易引发信任危机。从法律信任客体来看,以上信任危机可以从法律机构、法律人和法律规范三个方面来完善。著作权许可、转让登记应当确立对抗效力;版权代理人应当纳入著作权法中;数字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运用可为著作权登记标准的统一带来机遇。
王世奇
关键词:法律信任数字技术区块链
法律信任危机及其消解
法律自身的发展需要信任的支持,随着社会转型及乡土社会的蜕变,因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关系逐渐向制度信任关系发生转变,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信任尚未完全建立。同时,随着传统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的转型,生活环境中熟人...
刘媛媛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信任信任危机法律认同守法意识
人际信任法律信任与数字信任:社会信任的谱系及其演进被引量:20
2021年
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加剧与法律功能下降而式微,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成为一种新的信任机制,从而构建数字信任。由于技术自身缺陷与价值体系变化,数字信任无法成为唯一的社会信任模式,因而当代社会信任体系将由人际信任法律信任与数字信任共同构成。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重构法律信任进而影响以此为基础的制度信任,法律制度能够通过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规制而构建区块链信任,进而影响以此为基础的数字信任
张清郭胜男
关键词:人际信任法律信任区块链
法律信仰到法律信任——基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的思考
2021年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又要投入情感依赖,这在中国同样适用。既包含理性又涵盖情感依赖的法律信任应当是解决中国法治实际问题的更好选择。提高法律确定性、完善集体诉讼制度并持续有效进行权力监督是增加人们对法律信任的可行方式。
芦泉宏
关键词:法律信任法律信仰法治伯尔曼
论农民法律信任的困境与克服路径
2021年
农民的法律信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恢复农民的法律信任是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但农村还普遍存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对法律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其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法律自身存在的问题、司法不信任等多重困境,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三农”的相关立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队伍,以期恢复农民的法律信任从而建设法治国家。
刘媛媛
关键词:农民法律信任法治建设普法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信任培育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必须着力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法律信任,其价值不仅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够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法治中国事业的进步。大学生法律信任的培育,需要国家、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力,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性地开展国家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治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拓展学生法治参与的多元化路径、搭建高校法律信任课程培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法律信任培育、突显家庭对法律信任的情感支持和强化心理辅导中的法律信任维度。
孟磊王枫
关键词:法律信任大学生
罪与非罪:舆情、地方性知识与法律信任危机
近年来,司法舆情事件迭出不穷,现有的研究都在应然层面探讨司法应该如何对待舆情,但是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司法舆情事件是法律信任危机的表征,司法舆情事件的背后是民众对于司法体系本身的不信任。现有的法律信任理论将中国法律信...
秦瑶
关键词:舆情法律信任民意地方性知识
文献传递
判决的可预测性与公众法律信任
2019年
法律体系的精密化、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司法技术的复杂化不断加剧着判决的不可预测性,一些热点案件的判决超出公众预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尽管法律的确定性受到质疑,判决依然是可预测的。判决的可预测性,是提升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信力的途径,也是达致司法与公众的重叠共识、为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价值导引与行为期待、促使公众理性信任的生成与发育的途径。通过提升判决的可预测性增强公众法律信任,需要增加司法裁断说理负担、避免随意性和偶然性,并且确保既往裁判信息的充分提供与实质性公开,大数据时代的判决预测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郑晓英
关键词:司法判决可预测性法律信任大数据

相关作者

王明文
作品数:34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白城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法律信任 实践哲学 真理观 创业 法律风险
伍德志
作品数:34被引量:254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法律 信任 法律信任 道德 制度化
公丕潜
作品数:12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基层法院 程序正义 司法公信力 法律信任 法治中国
崔静
作品数:13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白城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法律信任 信任 法治中国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郑晓英
作品数:22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公共选择理论 化解策略 旧小区 诊所式法律教育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