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51篇“ 活性分析“的相关文章
- 不同食用菌水提物与醇提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2025年
- 该文对19种食用菌水提物与醇提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菌提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猪肚菇水提物中多糖含量最高,为4331.65μg/mL;蛹虫草水提物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556.88μg/mL和68.38μg/mL。抗氧化活性方面,灵芝醇提物DPPH·清除能力、蛹虫草水提物ABTS+·清除能力、姬松茸醇提物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分别为92.36%、90.07%、92.31%。同种食用菌的水提物与醇提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吸光度大小衡量总还原力强弱,竹荪醇提物总还原力达到1.35,而其水提物为0.6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强,与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 刘梦晨张琳黄橙紫张皓越彭源德谢纯良周映君朱作华龚文兵胡颂平
- 关键词:食用菌水提物醇提物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
- 白毛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分析
- 2025年
- 探究白毛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为白毛藤在肿瘤中药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方法 以白毛藤干燥全草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进行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白毛藤干燥全草,依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白毛藤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结果 白毛藤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Silymarin、Pinoresinol、Bavachinin、Balanophonin、Axillarin、Salicifoliol以及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具有抗肿瘤活性。结论 中药材白毛藤化学成分复杂多样,部分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
- 王玉涵
- 关键词:白毛藤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
- 一种CH25H-IFITM3-ISG15的共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H25H‑IFITM3‑ISG15的共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HEK‑293T、HEK‑293、BHK‑21、VSV‑GFP病毒、H3N2亚型流感病毒、pCK载体保存;得到重组质粒p...
- 金宁一李昌李乐天鲁会军李霄田明尧哈卓谢宇飚
- 鬼针草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其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中压色谱分离凝胶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圆二色谱等方法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噻唑蓝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高活性发挥其抗胃癌作用的潜在靶点。结果:从鬼针草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鬼针草木脂素A(1)、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3β-羟基豆甾-5-烯-7-酮(3)、(20R)-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4)、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5)、(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豆甾-5-烯-3β,7α-二醇(7)、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8)、7β-羟基谷甾醇(9)、豆甾醇(10)、鹰爪花醇(11)、秋英酸(12)、4(15)-桉烯-1β,6α-二醇(13)、clovandio(l 14)、3-吲哚甲醛(15)、6,7-二甲氧基香豆素(16)、3′,4′-二甲氧基槲皮素(17)、8,8′-bis(-dihydroconiferyl)-diferuloylat(e 18)、hydroxydihydrobovolid(e 19)、2-去乙酰基-11β,13-二氢苍耳亭(20)、黑麦草内酯(21)、豨莶酮(2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3)、单棕榈酸甘油(24)和正十六烷酸(25)。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11~12、18~20、22~23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和18对SGC-7901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1μmol·L^(-1)和7.22μmol·L^(-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二者发挥抗胃癌活性的潜在作用靶点可能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7(PARP7)。结论: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14个�
- 韩玉刘畅刘畅张涛张涛
- 关键词:鬼针草胃癌分子对接细胞增殖活性作用靶点
- 赤红球菌转录因子DevR的DNA结合活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ET-21b-devr,表达并纯化转录因子DevR,并进行DNA结合活性分析。[方法]对赤红球菌的转录因子Dev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devr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1b-devr,导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异源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情况。采用包涵体结合镍离子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蛋白纯化,然后对其DNA结合活性进行分析。[结果]ProtParam工具分析表明DevR蛋白由2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23401.99 Da,亲水性总平均值为-0.071,含有一个REC结构域和一个LuxR型HTH结构域。在25℃、0.8 mmol/L的IPTG诱导条件下,重组蛋白DevR表达量最大,体外EMSA证实了转录因子DevR具有DNA结合活性。[结论]成功获得纯度>95%、浓度>1 mg/mL的DevR重组蛋白,并证明其具有DNA结合活性,为进一步揭示DevR与赤红球菌有机溶剂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 李秋月彭仁
- 关键词:转录因子蛋白纯化EMSADNA结合活性
- 茅苍术种子内源抑制物分离及生物活性分析
- 2025年
- 为探明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种子的内源抑制物,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对茅苍术种子甲醇浸提液进行分离,共得到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和水相5个分离相;以小白菜品种‘矮脚黄’(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communis‘Aijiaohuang’)种子为受试对象,对茅苍术种子甲醇浸提液、不同分离相及6种可能内源抑制物进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茅苍术种子甲醇浸提液及二氯甲烷相、乙酸乙酯相和甲醇相处理下,‘矮脚黄’的种子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超纯水)。从茅苍术种子甲醇浸提液的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乙酸乙酯相和甲醇相中共分离鉴定出37种化合物,其中,酯类、酚类、有机酸类、醇类、醛酮类、苯类、甘油类、醚类和烷类分别有8、6、6、5、4、3、2、2和1种。在1000μmol·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2 S,3 R,4 S,5 S)-2-甲氧基四氢-2H-吡喃-3,4,5-三醇、(9 E,11 E)-共轭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处理下,‘矮脚黄’的胚根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处理组‘矮脚黄’胚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0.59%和60.81%,半抑制浓度分别为623.09和136.01μmol·L^(-1)。综上所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可能是导致茅苍术种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内源抑制物。
- 陈鹏旭廖盼华王帆陈雨印敏冯煦王奇志管福琴
- 关键词:茅苍术生物活性检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西安浐灞河岸带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分析
- 2025年
- 河岸带土壤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净化水质等有重要作用。为探讨水分条件对河岸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集西安浐灞河岸带常年淹水、周期性淹水和常年少淹水区的土壤,比较分析其4种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安市浐灞河岸带0~10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略高于1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基本持平。不同酶活性对水分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基本表现出在常年少淹水区较高,在干湿交替区活性较低;土壤脲酶活性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常年少淹水区和干湿交替区较高,在常年淹水区较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少淹水及干湿交替区较高,在常年淹水区较低,随着淹水程度增加土壤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 肖波杜红霞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水分条件
- 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2025年
- 该研究以带皮猕猴桃、红茶菌液为原料发酵制备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通过探究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还原糖)消耗、产物(乙醇)生成趋势,建立相关动力学方程,并对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反映酵母菌生长及乙醇生成变化的Boltzmann模型、还原糖消耗的Logistic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0.98,可有效反映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中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发酵192 h时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01.69 mg/mL和735.35 mg/m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发酵192 h时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3.6%、91.5%;羟基(·OH)自由基清除率呈升高趋势,发酵336 h时达到最高,为54.48%。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红茶菌液猕猴桃果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张阳阳刘晓媛余鸿飞侯贺丽李建芳嵇丹丹
- 关键词:发酵动力学抗氧化活性
- 玫瑰花渣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被引量:2
- 2025年
- 玫瑰花渣是玫瑰精油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之一。以玫瑰花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辅助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复合提取玫瑰花渣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15,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1:1)添加量为1.9%,酶解温度47℃,酶解时长84.5 min的条件下,玫瑰花渣多糖得率为4.308%±0.03%。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玫瑰花渣多糖总抗氧化能力较强,当多糖溶液浓度为5 mg/mL时,其FRAP值为0.30,对DPPH·、ABTS^(+)·的清除能力较强,清除率分别为98.93%和92.19%,对O_(2)^(-)·的清除能力较弱,清除率为24.93%。同时,玫瑰花渣多糖对DPPH·、ABTS^(+)·、O_(2)^(-)·清除能力的IC_(50)值大小分别为0.357、0.608、64.206 mg/mL。该研究为玫瑰花渣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婷阳张伶蒋雨秦刘洋王新惠赵欣欣苗保河
- 关键词:复合酶多糖抗氧化活性
- 杜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 2025年
-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 Harmaja)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探索了叶挥发油对8种致病细菌和1种致病真菌以及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到46个化学成分,其中,octahydro-2,5-methano-1 H-indene和7-ethyl-1,3,5-cycloheptatriene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21.15%和18.92%)。不同质量浓度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8种细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2 mg·mL^(-1)),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2 mg·mL^(-1);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半数效应浓度(EC 50)最低(0.19 mg·mL^(-1))。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枯茗醛、4-萜烯醇和α-蒎烯可能是其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 王庭杰马丽马丽
- 关键词:化学成分抑菌活性
相关作者
- 潘洪玉

- 作品数:257被引量:60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基因 核盘菌 克隆 诱导型启动子
- 贾承国

- 作品数:73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活性分析 诱导型启动子 四翅滨藜 番茄
- 刘金亮

- 作品数:169被引量:38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克隆 诱导型启动子 基因 活性分析
- 张世宏

- 作品数:111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诱导型启动子 活性分析 克隆 稻瘟菌
- 李桂华

- 作品数:72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基因 氨基酸组成 灰霉病菌 致病力 核苷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