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73篇“ 活性变化“的相关文章
人工种植沙棘模式下矸石山复垦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变化:以祁连山双龙沟为例
2025年
为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角度探究人工种植沙棘模式下矸石山土壤修复成效,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双龙沟矸石山不同修复年限(2年、5年和10年)人工沙棘林,以未治理的矸石山作为对照(CK)样地,测定并系统分析其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生物量(碳、氮和磷)及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修复2-10年及CK的4个样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总体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最大值(385.562 mg/kg,24.414mg/kg)均出现在修复10年的样地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变化规律不明显,最大值出现在修复5年的样地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随着矸石山修复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不同土壤层(0-5 cm,20-25 cm及40-4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并且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占有较大比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相互作用,特别是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与细菌、放线菌均存在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性,土壤真菌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放线菌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看,人工辅助修复措施在提高区域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组成结构,改善土壤生物学性状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正向效应在5年之后愈发明显.(图2表6参59)
王理德赵赫然宋达成郑克文王梓璇吴昊吴昊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及功能活性变化
2025年
文章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25±2)℃、(37±2)℃和(50±2)℃)贮藏条件对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的维生素C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其感官评价、p H值、微生物、沉淀率、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延长,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的维生素C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率均呈下降趋势。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的感官评分随着沉淀率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但是微生物限量均符合国家标准,p H值变化较小。综上所述,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的感官品质及功能活性有所变化。该研究为刺梨胶原蛋白复合口服液贮藏过程中品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穆兴燕刘晓燕刘含马立志
关键词:刺梨口服液贮藏期
苦荞不同采收期营养加工特性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采收期对苦荞不同部位营养品质、加工特性与抗氧化活性影响。方法采收期根据首次开花时间来确定,对苦荞籽粒、茎、花、叶在花后不同采收期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膳食纤维含量、持水性、持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苦荞籽粒、茎、叶与花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加工特性优良。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苦荞籽粒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膳食纤维含量、持水性和持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苦荞茎、花的膳食纤维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苦荞茎、叶的总黄酮含量、蛋白含量减少,苦荞叶的膳食纤维含量、苦荞花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活性则先增加后减少。苦荞花总抗氧化能力要显著高于苦荞的其他部位,花后14 d总抗氧化能力与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369.42μmol/g与7.83%,是苦荞籽粒的6.2倍和8.8倍。结论不同部位的苦荞都有作为食品开发加工原料的潜能与应有价值,可充分利用;采收期对苦荞不同部位的营养与功能成分有直接影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根据目的来确定合理的采收期。
王海丹胡昕普红梅马菲菲李荣辉杨芳
关键词:苦荞采收期籽粒
超高温乳加工过程中纤溶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超高温(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乳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纤溶酶活性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并分析从原料乳到UHT成品乳生产过程中多种因素对纤溶酶活性造成的影响。具体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牛患乳房炎程度、乳中体细胞数、接种疫苗、改变饲喂条件、离心处理、巴氏杀菌预热条件、微滤处理及UHT预热条件。结果在原料乳阶段,牛乳中纤溶酶活性高低与牛乳房炎的严重程度及乳中体细胞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牛是否接种疫苗或是否改变饲料种类无显著相关性。在生产加工阶段,离心除菌会使得乳中纤溶酶活性略有上升;55℃相比于其他温度的巴氏杀菌预热处理能最有效地抑制纤溶酶活性上升;微滤可降低约10%的纤溶酶活性;不同UHT预热处理均会导致酶活性上升,其中90℃处理5 s的条件下,酶活性上升幅度较小,仅为1.52%。结论牧场端需对患乳房炎的奶牛进行重点控制,并关注体细胞数异常的牛乳。工艺端可采用合适的巴氏杀菌预热条件及UHT预热条件以抑制乳中纤溶酶活性上升,可引入微滤工艺以降低纤溶酶活性。本研究为抑制UHT乳中纤溶酶活性及该酶对成品乳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张钰欣赵凯闵捷贺凯茹李云江王敏乌日娜安飞宇赵三军武俊瑞
关键词:纤溶酶酶联免疫吸附法
林火干扰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探究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和评估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2015年火烧迹地分析未火烧、轻度火烧、重度火烧区0~60 cm深度土壤中的脲酶(UR)、酸性磷酸酶(AP)、乙酰基葡萄糖苷酶(NAG)、β-葡萄糖苷酶(β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等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火烧强度、土壤深度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与未火烧点相比,轻度火烧点土壤的UR、AP、βG和LAP活性升高了59.8%~241.7%,NAG活性降低了35.5%;重度火烧点所有土壤酶活性均升高,增幅为26.0%~206.0%。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ST)、全磷(TP)、C∶P、C∶N、土壤深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影响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0.9%、12.2%、4.7%、3.6%、2.9%和1.9%;土壤酶活性与ST、TP、C∶P、C∶N和SWC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呈显著负相关。林火及其诱发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共同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且火烧强度越大影响越显著。
沈阳李晓英蔡慧颖许涛李景涛陈魁
关键词:林火多年冻土
黄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变化特征研究
冯雪琦
低温等离子体诱导红小豆萌发富集γ-氨基丁酸的工艺优化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2024年
为研究等离子体处理红小豆种子对其萌发富集GABA的作用,以红小豆为原料,选择大气压低温等离子处理及恒温恒湿条件下培养红小豆萌发。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等离子体时间、电压、频率和发芽时间为响应因子,以GABA含量为响应值,采用Design-Expert 13软件对红小豆萌发富集GABA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萌发阶段GABA合成关键限速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等离子体胁迫红小豆萌发富集GABA最佳工艺为等离子体时间30 min、等离子体电压90 kV、等离子体频率130 Hz、发芽时间60 h,此条件下GABA含量最高为114.45±1.08 mg·100 g^(-1),是未发芽的4.53倍。此外,发现在萌发阶段等离子体处理的红小豆GAD酶活显著高于原料红小豆,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胁迫红小豆萌发富集GABA是通过增加GABA支路的GAD酶活实现,而AMADH酶活显著低于原料红小豆,说明多胺降解途径对GABA积累作用较小。
许庆鹏姜秀杰张家瑜周航庆张东杰
关键词:红小豆Γ-氨基丁酸
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变化
2024年
农业生产中长期施用猪粪导致土壤磷过剩,增加磷流失风险。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探究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变化,为防治土壤过剩磷流失以及磷富集植物水蓼高效提取土壤过剩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微小区模拟试验,以水蓼为材料,设1、2和3 kg·m^(-2)猪粪处理,以不施猪粪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连续处理3年,通过每年采集植株地上部及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壤,测定植株磷含量和土壤剖面磷饱和度、磷组分、pH和磷酸酶活性,分析水蓼种植下猪粪处理土壤剖面磷组分与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3年种植水蓼条件下,水蓼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均随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kg·m^(-2)猪粪处理下,随年份推进,水蓼地上部磷积累量分别可达200.31、195.97和195.24 mg·plant-1,磷提取能力稳定。2)连续3年种植水蓼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磷饱和度增加速率较为缓慢,除3 kg·m^(-2)猪粪处理外,土壤磷饱和度均小于土壤磷流失临界值25%。3)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各组分磷含量均增大,3年连续施用较高浓度猪粪增强了磷的移动性,0~10 cm和10~20 cm土壤pH均逐渐降低,0~10 cm和1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均随猪粪施用量增大而升高,在3 kg·m^(-2)猪粪处理时最高。综上所述,连续施用猪粪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土壤各组分磷含量,增强了土壤剖面磷的移动性,且在3 kg·m^(-2)处理下增幅最大。水蓼具有较强的磷提取能力,可有效提取猪粪处理土壤中过剩的磷。水蓼种植条件下,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pH逐渐降低,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植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种植水蓼促进了土壤剖面磷从低效态组分到高效态组分的转化,有利于水蓼对磷的提取和积累,从而降低土壤磷流失风险。
李秀芳魏文静蒲勇李廷轩叶代桦
关键词:猪粪土壤剖面土壤磷酸酶活性
不同盆栽人参土壤酚酸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被引量:2
2024年
人参连作障碍是制约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酚酸类化合物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质之一,以未栽参的新林地土壤为对照(ck),研究老参地(L_(1))、新林土(X_(1))、根际土(G_(1))、新林土拌腐烂茎叶(X_(2))和根际土拌腐烂茎叶(G_(2))5个处理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及酶活性变化,为解析人参连作障碍产生原因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PLC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法分析不同盆栽人参土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酚酸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并对不同盆栽人参地上和地下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发现:4种酚酸类化合物均在不同盆栽人参土壤中检出,含量由高到低为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没食子酸;随栽培时间延长,土壤中酸酚含量呈递增趋势。不同盆栽人参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各组蔗糖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_(1),X_(2)组漆酶活性呈上升趋势,X_(1),G_(1)组呈下降趋势,G_(2)组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L_(1),X_(2),X_(1)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G_(1),G_(2)组呈上升趋势;L_(1),X_(1),G_(1)组酸性磷酸酶活性呈上升趋势,X_(2),G_(2)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G_(1)组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L_(1),X_(1),G_(1),X_(2)组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X_(1)组地上及地下根部长势最好且无病斑,G_(2)组地上、地下生长均受抑制,且X_(1)组根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L_(1),X_(2),G_(1),G_(2)组。因此可推测,土壤酶活性与根系分泌物、植株残体脱落和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密切相关,可能会通过影响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积累来影响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人参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人参连栽障碍发生。
战宇张连学孟祥茹王恩鹏王欢唐敏李琼陈长宝
关键词:人参连作障碍酚酸酶活性
外源6-BA调控对茄子砧木嫁接番茄酶活性变化及生长势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6-BA对番茄/茄子嫁接口愈合的影响,以茄子‘开拓者1号’为砧木,樱桃番茄‘22cr009’为接穗,嫁接时外源施用不同浓度的6-BA,对嫁接后砧穗间愈合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规律及后期节瘤形成的大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茄子砧木嫁接番茄成活率达97%以上,嫁接亲和性好;不同浓度的6-BA对嫁接后POD和PPO酶活性升高幅度影响不同,6、8、10和12 mg/L 6-BA处理POD酶活性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4mg/L处理呈先迅速升高后下降的趋势;6和8 mg/L处理PPO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12、14 mg/L处理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10 mg/L 6-BA处理的节瘤直径在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均较小,分别比CK节瘤直径降低8.19%、11.91%和3.69%。
余扣花贺申魁刘凤琼王红梅
关键词:酶活性生长势节瘤

相关作者

徐如祥
作品数:1,097被引量:5,164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干细胞 脑损伤 颅脑损伤 骨髓基质细胞 帕金森病
钱桂生
作品数:1,137被引量:6,96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脂多糖 肺损伤 哮喘
王文静
作品数:136被引量:718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鸵鸟 穗型 灌浆期
焦宏
作品数:96被引量:380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左心室流出道 心律失常 桂枝汤 电生理 电生理效应
吕莉
作品数:28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
研究主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活性变化 血管平滑肌 自发性高血压 左心室流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