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篇“ 海平面波动“的相关文章
中全新世福建沿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2024年
福建沿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贾宝岩彭博王继龙于俊杰周保春赵泉鸿李保华王亚琼
山东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6.8~0.004 Ma)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2024年
【研究目的】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研究结果】(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侵事件。【结论】莱州湾晚上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郝秀东劳月英欧阳绪红姜兴钰王福田立柱施佩歆陈永胜王宏李建芬商志文
关键词:孢粉组合古植被古环境演变晚上新世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相沉积物中富集的其他控制因素——海平面波动被引量:1
2022年
相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TE)的含量长期以来被简单地解释为指示沉积期古氧化还原条件的参数.然而,其他非氧化还原因素(如海平面波动、水化学条件)对沉积物中RSTE,尤其是钼(Mo)和铀(U)元素富集的影响鲜有报道.研究分析并报道了美国Midland盆地上宾夕法尼亚统Cline页岩中最新的RSTE数据,揭示了沉积物中RSTE富集模式与海平面波动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前人建立的Cline页岩侵-退层序地层格架、海平面升降旋回以及来自泛大洋的周期性水RSTE补给模型为揭示RSTE在Midland盆地相沉积物中富集模式的时空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还原环境更强的沉积物中具有略微更高的RSTE含量,但Cline页岩中RSTE含量与沉积期古氧化还原条件或海平面波动未展现出良好耦合关系.相反, Cline页岩中Mo/TOC和U/TOC比值与海平面波动相耦合:Mo/TOC和U/TOC最大值通常出现在最大泛期(盆内水中RSTE得到补给);而最小值通常出现在最大退期(盆内水中RSTE快速消耗).因此,研究认为在水循环高度受限的封闭或半封闭相盆地中,氧化还原条件对沉积物中Mo和U元素富集的影响被海平面波动和盆内水化学条件严重削弱.对于这类封闭或半封闭的盆地而言,在使用Mo和U元素作为氧化还原指标进行古环境恢复之前,需要与其他氧化还原指标进行校准和评估.
彭俊文
关键词:海平面波动宾夕法尼亚纪
珠江三角洲MIS 5间冰期海平面波动新证据被引量:5
2020年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广泛发育沉积间断,致使该区域的古环境重建仍然存在诸多疑问,特别是对全新统以下的沉积旋回发育时代及其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历史等争议尚大。近年从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钻取的一个长50多米的岩芯中,首次在第四纪地层中见到6个明显的红色沉积层,综合利用沉积学、年代学及区域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套地层包含了MIS 6以来的沉积,6个红色沉积层中,除最顶部红色层为末次冰期(MIS 4~2)形成的典型花斑粘土层外,其余5个红色层均应为MIS 5间冰期海平面阶段性降低的沉积产物,反映在MIS 5侵过程中海平面有过多次显著波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指示,自下而上6个红色沉积层经受过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增大,指示MIS 5以来研究区相对水面波动降低的幅度和(或)持续时间从早期到晚期呈增加趋势。
付淑清宗永强熊海仙赵信文郑艳伟吴翼黄光庆钟霆堃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海平面
国家洋局集中发布三个洋公报 我国洋生态环境稳定 海平面波动上升
2017年
3月22日,国家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了《2016年中国洋灾害公报》、《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16年中国洋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国洋信息网的更新数据,往年,这三份公报也集中在三月底四月初对外公布。据公布,2016年,我国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一类水水质标准的域面积占管辖域面积的95%;中国沿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沿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最高位;各类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孔一颖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灾害海域面积风暴潮灾害
福建霞浦钻孔沉积物记录的约7800aB.P.以来海平面波动的磁学响应被引量:9
2016年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沿盆地发生侵事件,可能给低拔沿城市带来灾难,因此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升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福建霞浦钻孔沉积物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参数测试和AMS 14C定年,并结合岩性描述及前人对福建沿全新世以来海平面波动曲线的重建结果,探讨了约7800a B.P.以来研究区海平面波动的磁学记录。研究表明,钻孔沉积物中的主导磁性矿物为陆源碎屑磁铁矿。当海平面上升时,沉积区水动力条件减弱,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减少,沉积物以浅相淤泥为主,κ、ARM及SIRM值很低,TOC含量升高;当海平面波动下降时,沉积区水动力条件加强,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增加,沉积物以潮滩相含中粗砂沉积为主,κ、ARM及SIRM值升高,TOC含量下降。结果表明磁学参数可以很好地响应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次一级波动变化,但是不同的研究区海平面升降的磁学响应不同,在使用时应当谨慎。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前人对研究区重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定年手段及研究材料的不同或区域性差异造成的。
马明明葛伟亚李春海邢怀学胡守云刘秀铭周国华
关键词:海平面波动全新世
利用泥炭重建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15kaBP以来的海平面波动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分析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南部的58个海平面标志性沉积物(包括基底盐沼泥炭、基底盐沼泥炭质泥、植物碎屑层和高潮滩沉积)的年龄校正和高程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15Cal kaBP以来的相对海平面波动曲线。结果显示14k^12kaBP、10k^8kaBP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达1m/百年;距今8k^6kaBP海平面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海平面逐步接近甚至达到现今海平面位置,5kaBP海平面在小幅度的波动中趋于稳定。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呈现阶梯式上升模式,冰川、冰盖活动是其主要控制因素。
战庆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泥炭海平面变化全新世
基于海平面波动场景的动态DOA估计算法研究
传统的基于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往往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及谱峰搜索工作,实现复杂度高。  本文在研究了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波束及可调步长的自适应波...
姜顺莲
关键词:自适应波束形成DOA估计均匀线阵海平面波动
文献传递
辽宁省岸带主要河口区一万年来沉积速率及海平面波动情况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钻探手段,通过14C、OSL测年,利用4孔岩心,计算了辽宁省岸带主要河口区一万年来沉积速率,并分析了海平面波动情况.研究表明,辽宁岸带长期平均的河口岸区的沉积速率较低.其中,辽东半岛东北部黄岸带鸭绿江平原全新世早期处于剥蚀环境,大洋河平原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4 mm/a,辽东湾北部下辽河平原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52 mm/a,辽西岸带大凌河冲积扇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87mm/a.全新世Ⅰ相层或陆过渡相层总体上表现为一次侵,与下辽河平原区盘山侵相对应,但各地段海平面波动情况不尽一致.
邴智武陈曦赵旭赵岩
关键词:沉积速率海平面波动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YK16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分析末次冰期长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钻孔沉积物自下而上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发育的3套沉积体系:河流体系(拔-47^-31m,晚更新世晚期低水位体系域)、河口湾体系(拔-31^-21m,早全新世侵体系域)和三角洲体系(拔-21^-3.6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岩性、有孔虫、花粉记录共同揭示了10~7.7ka BP在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钻孔所在地经历了滨湖沼至滨的快速转变,尤其是9~8.5ka BP期间,面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河口快速向陆移动,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显变大。钻孔所在地约7.7ka BP开始发育水下三角洲,约1.07ka BP开始变为潮滩。
赵宝成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

相关作者

鲍志东
作品数:227被引量:2,833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岩相古地理 松辽盆地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扶余油田
徐兆凯
作品数:57被引量:35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东菲律宾海 沉积物 西菲律宾海 碳循环 沉积物来源
张清海
作品数:4被引量:8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海平面波动 早古生代 沉积地球化学 岩溶
金之钧
作品数:589被引量:8,984H指数:5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油气成藏 油气资源 叠合盆地
李伟
作品数:58被引量:11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构型 碱性 天然气 含蜡原油 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