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篇“ 涌泉根灌“的相关文章
- 轻度调亏涌泉根灌提高山地苹果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
- 2024年
- 为探明陕北地区山地苹果优质高效生产的涌泉根灌灌溉模式,选择7年生山地苹果(寒富)为试材,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为对照组CK,其灌水上、下限分别为100%Q_(f)和85%Q_(f)(Q_(f)为田间持水率).在萌芽展叶期(Ⅰ期)和果实膨大期(Ⅲ期)分别设置4个灌水水平(轻度调亏灌水DI_(L)、中度调亏灌水DI_(M1)、偏重度调亏灌水DI_(M2)和重度调亏灌水DI_(S),其灌水上、下限分别为对照组的90%,75%,60%和45%),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陕北山地苹果光合、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苹果树Ⅲ期的叶片光合特性比Ⅰ期的强,且在同一物候期,与CK处理相比,DI_(L)处理的光合能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处理有所减弱;与CK相比,Ⅰ-DI_(L)和Ⅲ-DI_(L)处理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耗水利用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处理均有所降低;其中Ⅲ-DI_(L)处理的产量最大(31358 kg/hm^(2)),其次是Ⅰ-DI_(L)处理(31239 kg/hm^(2));DI_(L)与CK处理的综合品质较优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山地苹果萌芽展叶期轻度调亏灌水(Ⅰ-DI_(L)处理)和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灌水(Ⅲ-DI_(L)处理),可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 汪精云费良军李中杰郝琨刘腾
- 关键词:山地苹果涌泉根灌调亏灌溉光合特性
- PP棉孔径对涌泉根灌入渗特性的影响
- 2023年
- 为探明将PP棉作为黄土高原苹果涌泉根灌配套套管时的最佳孔径,以陕西延安黄绵土为例,开展室内土箱试验,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孔径PP棉(1μm、10μm、20μm和50μm)作为涌泉根灌套管时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P棉孔径时,水分入渗所形成湿润体的形状均近似为椭球形,各方向湿润锋的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P<0.05);通过对比不同PP棉孔径的湿润体特性,确定PP棉孔径为50μm时,湿润体的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体积和湿润体内高含水率区域均最大,且在再分布过程中,湿润体内土壤水分分布也最均匀。研究结果可为套管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对涌泉根灌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 郭子悦代智光任乐言万奇霖朱寄子星李世纪任利宇蔡耀辉
- 关键词:涌泉根灌湿润体水分分布孔径
- 肥液浓度对双点源涌泉根灌土壤入渗特征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 2023年
- 为探究不同肥液浓度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变化和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在陕北榆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远志山试验基地,设置4个肥液浓度(质量浓度)(0、5、10和20g/L),开展了肥液浓度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土壤含水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肥液浓度条件下,自由入渗处累积入渗量大于交汇入渗处累积入渗量,涌泉根灌交汇入渗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和肥液浓度变化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P<0.01)。采用Philip模型和Kosyiakov模型均能拟合双点源涌泉根灌入渗过程,肥液浓度越大,吸渗率S也越大,土壤的入渗能力越强。肥液浓度增加了双点源涌泉根灌的累积入渗量,与单点源涌泉根灌对比,双点源涌泉根灌累积入渗量有所减小,但交汇面土壤含水率有所提升。在双点源交汇入渗情况下,不同位置处土壤水分的变化差异小于自由入渗侧,而肥液浓度越大,交汇面处的湿润深度越深,土壤含水率大于自由入渗侧土壤含水率。在实际灌水过程中,肥液浓度过大将不利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田间布设过程中,合理的双点源布置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涌泉根灌灌水器的灌水效率,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张俊缑丽娜何振嘉肖欣怡梁飞任虎兴傅渝亮
- 关键词:涌泉根灌肥液浓度入渗特征
- 套管长度和灌水器流量对涌泉根灌入渗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为确定黄土高原苹果涌泉根灌时的适宜应用参数(流量和套管长度),选用PP棉滤芯作为配套套管进行室内土箱试验,探究灌水器流量和套管长度对其入渗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灌水器流量有利于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移;流量越大,灌水结束时和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体积、湿润体内高含水区域范围以及含水率的最大值也随之增大.套管内积水可增大入渗面和入渗水势梯度,从而使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明显增大.灌水器流量和套管长度的交互作用会直接影响土壤水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移,当灌水器流量为12 L/h、套管长度为40 cm时所形成湿润体的体积最大,湿润体内水分分布更均匀,最有利于土壤水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运移.
- 刘珂瑶吴普特朱德兰蔡耀辉宋小林王建平
- 关键词:地下灌溉水分分布入渗速率
- 灌水器间距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为研究不同灌水器间距对湿润体特性及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优化涌泉根灌灌水器相关技术要素,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远志山试验站进行了双点源交汇入渗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器间距水平(40、50、60 cm),肥液质量浓度为10 g·L^(-1),涌泉根灌灌水器流量为5 L·h^(-1),探究不同灌水器间距对涌泉根灌肥液交汇入渗特性及湿润锋运移规律、土壤水分、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涌泉根灌不同条件下,自由入渗和交汇入渗累积入渗量、增渗量以及不同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均与灌水器间距呈正比例幂函数关系(R^(2)>0.9,P<0.01);灌水器间距越大,交汇面向上、向下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小(P<0.05);交汇入渗侧土壤含水率降低幅度小于自由入渗侧,灌水器间距越大,交汇面湿润程度越低(P<0.05);自由入渗条件下,距灌水器出水口距离越大,NH_(4)^(+)-N含量降低越显著(P<0.05),而交汇入渗侧NH_(4)^(+)-N含量降低幅度小于自由入渗侧;NO_(3)^(-)-N含量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有较大差异,灌水结束后,湿润区表层土壤NO_(3)^(-)-N含量略有降低,水分分布时间越长,不同土层深度处的NO_(3)^(-)-N含量越高(P<0.05)。建立了涌泉根灌交汇入渗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和灌水器间距变化的数学模型,其中模型参数K、a与灌水器间距呈幂函数关系变化,K值随间距的增加而减小,a值随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土壤含水率、土壤NH_(4)^(+)-N及NO_(3)^(-)-N含量与灌水器距离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入渗土体任一点至灌水器中心距离r处土壤含水率、NH_(4)^(+)-N及NO_(3)^(-)-N含量进行了定量估算,估算结果偏差在±10%以内。研究结果为涌泉根灌节水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科学基础。
- 何振嘉史仝乐傅渝亮费良军
- 关键词:涌泉根灌湿润体
- 黄土高原涌泉根灌土壤水氮耦合特性及对山地苹果的协同效应研究
- 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栽培最大的产区,当地果园多以雨养为主,水资源短缺限制了苹果的高效生产。为揭示涌泉根灌下灌溉和施氮对黄土高原山地苹果生理、生长、产量、品质、水氮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分布和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 郝琨
- 关键词:涌泉根灌山地苹果
- 灌水流量对涌泉灌及涌泉根灌湿润体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为了研究相同灌水量条件下,不同灌水流量对涌泉灌及涌泉根灌湿润体的影响,以及二者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室内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涌泉灌的湿润体形状是一个近似半球体,涌泉根灌的湿润体形状是一个近似半椭圆球体;灌水流量对涌泉灌湿润体的形状有显著的影响,流量越大,湿润体形状越扁平,但在一定流量范围内,灌水流量对涌泉根灌的湿润体形状无显著影响;在相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流量条件下,涌泉灌在水平方向的入渗距离显著大于涌泉根灌,在垂直方向上的入渗距离显著小于涌泉根灌;相对于涌泉灌,涌泉根灌不易产生土壤表面积水,水分分布更深,入渗的水量更容易到达作物根区,减少了水分的无效蒸发,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
- 赵新宇胡羊羊彭江涌朱绿丹
- 关键词:涌泉灌涌泉根灌湿润体
- 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被引量:2
- 2021年
- 通过大田试验,设5个肥液浓度,观测土壤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湿润体内土壤水分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运移特性.结果表明:肥液浓度分别为0、0.46、1.39、3.24和5.55 mmol·L^-1时,湿润锋的交汇时间分别为201、198、187、179和171 min,交汇时间与肥液浓度呈指数函数关系;肥液浓度越大,累计入渗量和交汇面处湿润锋运移距离也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呈对数函数关系;灌水结束时,肥液浓度越大,同一土层内土壤含水率、湿润体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越高,但分布存在差异;距灌水器5~15 cm处,土壤含水率急剧下降,距灌水器15~25 cm处,土壤含水率减小幅度较小;湿润体内铵态氮主要分布在土层深度0~60 cm内,距灌水器越近,铵态氮的含量越大,交汇作用对铵态氮分布影响就越小;湿润体内硝态氮的含量在土层深度为40~60 cm时最大,在水平方向,距灌水器5 cm处硝态氮的含量最大,15 cm处硝态氮的含量最小.
- 代智光赵新宇胡盛明
- 关键词:肥液土壤含水率
- 灌水量对涌泉根灌湿润体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为研究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水氮运移特性,在陕北米脂县远志山矮化密植山地枣树试验基地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肥液入渗试验。结果表明:①灌水量对湿润锋运移、湿润体体积、含水量及氮素分布运移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水平剖面上,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量减小而增大;在垂直剖面上,灌水量与水平方向的湿润锋运移距离成正比,与竖直方向的运移距离成反比。②各剖面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均可由幂函数进行拟合。灌水量越大,湿润体体积也越大,且湿润体显得越宽、越深,灌水结束时湿润体相同位置处的含水率也越高。③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湿润体内的含水率逐步趋于稳定,湿润体会继续扩大,但湿润体内含水率较灌水结束时明显降低。④不同灌水量下的湿润体在相同土层深度处的氮素含量会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升高,硝态氮运移与水分运动规律较为相似,再分布过程中各土层硝态氮含量随分布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在湿润体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基本趋于稳定。水分运动对铵态氮含量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不同土层深度处铵态氮含量随灌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再分布时间越长,湿润体内的肥液分布越均匀,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 何振嘉
- 关键词:涌泉根灌灌水量肥液入渗湿润体
- 灌水器埋深对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水氮运移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红壤区涌泉根灌双点源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分布规律,为提高涌泉根灌水氮利用效率和灌水器合理埋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通过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60 cm的硝酸铵钙溶液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水器埋深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土壤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水分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运移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红壤涌泉根灌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的关系模型。【结果】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和60 cm时,红壤累计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8.84 L和0.035 cm/min、17.09 L和0.031 cm/min以及14.37 L和0.024 cm/min,即灌水器埋深越大,土壤的累计入渗量和稳渗率就越小,且累计入渗量与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灌水器埋深分别为30、45和60 cm时,交汇入渗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68、187和197 min,交汇发生时间增幅依次为10.16%和5.56%,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且竖直向下的运移距离均大于竖直向上;土壤含水率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对于同一土层,灌水器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其次为交汇面处,而距离灌水器12.5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小;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在水平方向,距离灌水器越近,铵态氮的质量浓度越大,对于硝态氮而言,灌水器埋深不同,硝态氮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灌水器埋深对涌泉根灌双点源交汇入渗红壤的水氮运移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且埋深超过60 cm时,氮肥淋失风险较大,且对作物吸收不利。
- 代智光蔡耀辉
- 关键词:涌泉根灌
相关作者
- 朱德兰

- 作品数:334被引量:1,301H指数:20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灌水器 滴灌 涌泉根灌 灌溉 微孔陶瓷
- 费良军

- 作品数:355被引量:1,921H指数:26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膜孔灌 浑水 间歇入渗 入渗特性 入渗
- 牛文鹏

- 作品数:30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灌水器 涌泉根灌 迷宫流道 毛管 灌水
- 吴普特

- 作品数:687被引量:6,444H指数:4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灌水器 黄土高原 水足迹 干旱半干旱地区 天然降雨
- 王文娥

- 作品数:231被引量:1,204H指数:18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水力特性 量水槽 数值模拟 水力性能 水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