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67篇“ 淋巴样“的相关文章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
- 2024年
- 患者女,56岁,头皮结节伴痒30 a,再发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层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激光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 贺亚杰李琛聂磊李小燕郭伟陈栋张银平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2024年2月,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接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6岁。左耳部红色丘疹、结节2年余。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后侧出现数枚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结节,阵发性瘙痒剧烈,抓破后易出血,无局部外伤史和感染史。曾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给予冷冻、CO_(2)激光治疗后部分皮损消退,但仍见新起皮疹。于2024年2月来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史。
- 罗雪姣王水霞李艳丽胡亚兰
- 关键词:血管淋巴样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外科手术
-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
- 2024年
-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在B-CLPD亚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CLPD患者骨髓或淋巴结标本和20例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EF1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20例,LEF1阳性16例,阳性率为80%;套细胞淋巴瘤阳性为1/12;滤泡性淋巴瘤为1/5;边缘区淋巴瘤为0/11;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为0/8;毛细胞白血病0/2;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未见LEF1表达;LEF1表达在C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EF1的表达和CD200、CLL积分等CLL的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P<0.05)。4例LEF1阴性的CLL患者中,2例+1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LEF1阳性组(P>0.05)。结论LEF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B-CLPD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 赵敏倪平翟惠莹靳小可杨玉琼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固有淋巴样细胞与癌症免疫编辑
- 2024年
-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对癌症的免疫编辑过程,亦即机体与肿瘤的微进化博弈过程,可分为清除、平衡和逃逸三个时相。对小鼠肿瘤和部分人类肿瘤的研究表明,以T细胞为主的获得性免疫和以固有淋巴样细胞(ILC)为主的固有免疫均参与癌症免疫编辑。ILC是十多年前发现的固有免疫系统的独特分支,属于组织驻留细胞,由多个细胞亚群组成,其性质和功能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并受到多种细胞分泌的各种因子的调节。ILC不仅参与组织稳态调节和炎症反应,而且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癌症免疫编辑过程。本文探讨ILC的分类和性质以及在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诊疗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
- 关键词:癌症免疫编辑
-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68Ga-Pentixafor PET/CT与^(18)F-FDG PET/CT 显像对比1 例被引量:1
- 2024年
- 胃黏膜相关样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惰性肿瘤,其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胃黏膜。笔者报道了1例胃MALT淋巴瘤^(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和68Ga-Pentixafor PET/CT显像的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常规影像表现、^(18)F-FDG PET/CT与68Ga-Pentixafor PET/CT显像的对比分析进行了研究,加深了临床医师对胃MALT淋巴瘤68Ga-Pentixafor PET/CT显像的认识。
- 向镛兆蒋丽莎苏鸣岗王海涛蒋冲
- 关键词:PET/CT显像氟脱氧葡萄糖胃MALT淋巴瘤淋巴组织
- 肺结核感染固有淋巴样细胞的炎症特点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固有淋巴样细胞(ILCs)在初治肺结核(PTB)疾病中的亚群变化,并分析其对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为更有效的结核杆菌感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初治肺结核的患者40例(肺结核组)和健康者40例(对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循环ILCs、ILC亚群的占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XCL13、IFN-γ、IL-23、IL-17、IL-2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结核组中ILC1和ILC1/ILC3值显著下调(P<0.001),而ILC3值显著上调(P<0.001)。在肺结核组和对照组之间,ILC2和总ILC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结核组血清中CXCL13、IFN-γ、IL-23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IL-22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外周血ILC3上调,ILC3和ILC1比例失调,并表现CXCL13、IL-23、IL-17高表达。
- 赵伟李争李风森
- 关键词:初治肺结核IFN-ΓIL-17IL-23
- 先天淋巴样细胞的代谢途径及对其自身可塑性的调节
- 2024年
- 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是一个主要在组织驻留的淋巴细胞家族,是参与宿主调节组织稳态和机体发挥早期抗炎作用的重要细胞。ILCs发挥生物学功能与其细胞代谢密不可分,代谢反应可以帮助ILCs生长繁殖、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以及与Th亚群相关的适应性免疫共同抗病原体感染。研究表明,细胞代谢在ILCs活化、增殖、释放细胞因子以及影响ILCs可塑性的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现结合对ILCs代谢的认识,以及代谢活动对ILCs可塑性的影响进行综述。
- 陈翾周洲
- 关键词:细胞代谢细胞因子细胞活化
- 固有淋巴样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微环境中的作用探讨
- 2024年
-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癌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高,侵袭能力强,易转移,疗效不佳,预后较差,给患者的口颌正常功能、外形、人际交往和心理状态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固有淋巴样细胞(ILC)是驻扎在黏膜屏障中的重要免疫细胞组分,在肿瘤发生、发展、转归等进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解码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全景式绘制肿瘤进展的关键细胞。本文简要综述ILC的研究进展,归纳ILC在OSCC免疫微环境中可能的特性及作用,挖掘ILC和OSCC发生、发展的关联,为OSCC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刘丽萍查月王瑾瑜徐恋祎秦旭
- 关键词:肿瘤发生肿瘤进展
- CD226在小鼠小肠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中的表达
- 2024年
- 目的 观察CD226在小肠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上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CD226在ILC中的表达。分离正常C57BL/6J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流式细胞术检测CD226在ILC1和ILC3上的表达。构建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观察CD226在ILC3上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小鼠小肠ILC1和ILC3均表达CD226;肠炎模型中ILC3所占比例降低,但CD226在ILC3上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小鼠小肠表达CD226,DSS诱导的肠炎模型中虽然ILC3比例降低,但CD226在ILC3的表达增加。
- 羊璐马菁昌刘懿天王婷婷王玉玲庄然张正祥
- 关键词:CD226黏膜免疫肠道
- 2型炎症性疾病: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的新模式及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 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2型免疫的理解, 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2型炎症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 主要由ILC2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参与, 其特征为2型细胞因子的上调及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屏障功能障碍。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内在机制, 患者常出现2型炎症性疾病共存的情况, 且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持续上升, 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总结近年来对2型免疫反应机制认知的拓展及对2型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认识, 强调ILC2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对部分用于治疗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进行概括, 从而对2型炎症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
- 王萍萍丁圣刚
- 关键词:靶向治疗
相关作者
- 李艳

- 作品数:462被引量:2,354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 哮喘
- 黄晓军

- 作品数:1,144被引量:5,457H指数:2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白血病
- 吕喆

- 作品数:41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BPI 淋巴样 IL-3 细胞 哮喘
- 魏锐利

- 作品数:549被引量:1,0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 研究主题:甲状腺相关眼病 眼眶 眼眶肿瘤 眼附属器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江浩

- 作品数:131被引量:54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 髓样 伊马替尼 慢性髓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