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8篇“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相关文章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被引量:1
- 1998年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yG)是1972年由Liebow等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本病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特别是肺组织。在病理学上以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肉芽肿病变为特征,在临床上常需和局...
- 胡华成
- 关键词:发病机制病理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被引量:3
- 1994年
- 淋巴瘤样内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于1972年首由Liebow、Garrington和Freideson报告。基于临床表现、胸部X线所见和病理组织学的鉴别诊断考虑,Liebow提出如下的肺血管炎肉芽肿病的病谱(表1)。
- 侯显明
- 关键词:肉芽肿病肺血管炎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 1989年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yG)是一种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本病自 Liebow 等于1972年报告以来,迄今已有200多例。该病主要累及肺,其次是皮肤、神经系统等。皮肤是除肺外的最多受累器官,患者可因皮损首先就诊于皮肤科得以确诊,因此值得关注。病因和发病机理本病病因迄今不明。Liebow 等认为,可能与致瘤基因病毒感染有关,但以后的研究包括:电镜、细胞培养、病毒血清学试验以及病灶处病毒分离均是阴性。未发现与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Patton 等认为:病毒感染可能仅是一种间接因素。
- 张谊之周光平
- 关键词:淋巴瘤肉芽肿病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 本文对系统性血管炎的器官侵及应考虑几种可能情况如综合征,淋巴瘤样内芽肿病、韦格纳肉牙肿病等,在临床诊断后,除用药物治疗外更应并用多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治疗.
- 张乃峥
- 关键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系统性血管炎
- 文献传递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 1998年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granulomatosis,LyG)是1972年由Liebow等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本病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特别是肺组织。在病理学上以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肉芽肿病变为特征,在临床上常需和局...
- 胡华成
- 关键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肾上腺皮质激素淋巴增生性疾病组织学周围神经病变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伴肺结核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加深对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合并肺结核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以“pulmonary,lung,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结果本例患者病初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好转,抗结核治疗半年后复查胸部CT示双肺新增多发类圆形结节影;加强抗结核治疗无改善,进一步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2级;期间发现HIV感染,患者经抗病毒感染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文献复习纳入47例患者,加上本例,合计48例。其中男26例(54.2%),女22例(45.8%),中位年龄60岁(4~87岁);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发热、气促,另外可伴有乏力、体重下降、盗汗、食欲下降;20.9%的患者查体可见皮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或丘疹;39.6%患者伴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胸部CT最多见的表现为双肺累及的多发结节影或肿块影;确诊途径主要通过手术肺活检,也可通过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经气管镜活检阳性率低;病理分级以3级为主(56.3%);治疗方案主要为R-CHOP方案,有效率71.4%,对于考虑药物诱导发病的患者需首先停用诱导药物,如无改善再联合化疗,对于合并HIV感染者,先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如无改善再联合化疗;48例患者中,共有41例患者有明确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其中死亡14例(34.1%),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其认识,争取早期识别该疾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
- 华少鹏胡小芳赵新国毛佳
- 关键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HIV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G)是一种罕见的Epstein-Barr病毒(EBV,人类疱疹病毒4)相关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肺部多发结节性病变,胃肠道、皮肤、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到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受累极为罕见,诊断难度大,病程不可预测,目前尚未建立LYG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以及近年来的新进展,希望能够对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诊断有所帮助。
- 吕亮宋玉燕张英
- 关键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
- EB病毒相关性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 2022年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pulmonary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PLG)临床特征呈非特异性,与其他常见的肺部疾病类似,包括各种感染性疾病、结节病、血管炎、肺癌等,易被临床医师忽视。现报道1例36岁男性患者,反复发热,双肺可见多发团片状高密度影,经分子病理学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EB病毒相关性PLG(3级),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PLG(3级)进展迅速,预后差。提示活组织检查对PLG的早期病理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 薛红陈忠清陈澍毛日成
- 关键词:EB病毒淋巴瘤样肉芽肿噬血细胞综合征
-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演变为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LIPPERS)发展为淋巴瘤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影像、组织学特点及预后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1例患者,女性、52岁,主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口角左歪10天入院;随后临床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笨拙,行走困难,右侧口角歪斜,饮水呛咳,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右侧听力下降。影像学起病时可见双侧枕叶、脑桥及小脑半球多灶点、斑片状信号,随后临床给予激素治疗,症状减轻且原有病灶减弱或消失;6个月后再次发病可见右侧侧脑室旁、右侧桥臂出现新的异常信号。病理学改变:(第一次)送检少许破碎小脑皮层组织,小脑颗粒细胞层、白质区见多发小灶肉芽肿样炎,病变有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构成,不伴有坏死及多核巨细胞反应,并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套袖形成,未见血管壁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子检测EBER阴性,考虑为CLIPPERS综合征;(第二次)镜下见富于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伴大片坏死,其间偶见核大异型单核及多核细胞,部分呈围血管性排列及血管破坏性改变,分子检测EBER阳性细胞5~10个/HPF,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结果,符合淋巴瘤样肉芽肿(II级)。结论CLIPPERS是新近提出的具有独特放射学和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征,该综合征确切的病因不详,在病理上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及组织学改变,可能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病因的综合征,部分病例存在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转化的风险(即淋巴瘤的前哨病变)。增加EBV原位杂交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晋薇董周寰朱凤伟桂秋萍
- 关键词:淋巴瘤样肉芽肿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2例报道被引量:3
- 2020年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pulmonary 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PLG)是一种由血管中心性淋巴组织增生和血管炎性浸润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罕见,好发于成年人,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男性易感(男女之比>2∶1)。由EB病毒诱导,表现为肺部多发结节,胸部CT表现与各种感染性疾病、血管炎、肺癌等难以鉴别。目前尚无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组织学分级,治疗方案包括:观察等待自然消退、类固醇加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本文报道2例PLG,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 吕亮李同心张英
- 关键词: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临床病理特征
相关作者
- 吴宏成

- 作品数:128被引量:38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 研究主题:支气管镜 支气管 Y型 置入治疗 文献复习
- 林志辉

- 作品数:3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肺癌 青年肺癌 青年 预后因素
- 岳新华

- 作品数:49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
- 研究主题:尸检 病例报告 肝损伤 酒精性肝病 术后并发症
- 付永娟

- 作品数:38被引量:181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分析 癫痫 病理学特点
- 胡华成

- 作品数:216被引量:860H指数:1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肺肿瘤 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药物疗法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