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3篇“ 渤海稠油“的相关文章
- 渤海稠油热采开发技术挑战、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
- 2024年
- 海上稠油开发成本高、单井累产油要求高,导致渤海部分稠油储量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针对海上稠油热采的技术瓶颈,渤海油田自2008年建立海上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开展技术攻关,经历单井热采、井组热采、油田规模热采等不同阶段,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实现了南堡35-2和旅大27-2两个稠油先导试验区的开发。在分析渤海稠油资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自2020年进入规模化热采阶段以来海上稠油热采在蒸汽吞吐、热气剂多介质辅助吞吐、蒸汽驱、热采配套工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与矿场实践,实现了海上稠油热采油田从薄层到厚层、从普通稠油到特超稠油、从边水油藏到顶底水油藏的扩展;攻关形成以蒸汽吞吐、蒸汽驱为主,多介质复合吞吐为辅的渤海稠油热采开发技术体系,助推了渤海2023年建成稠油热采年产85万吨的产量规模。详细梳理了“十四五”期间渤海稠油热采面临的新挑战,以渤海稠油热采中长期产量规划为引领,展望了海上稠油油田热采技术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提供借鉴。
- 蔡晖邹剑
- 关键词:稠油热采蒸汽吞吐蒸汽驱
- 渤海稠油油田修井解堵工作液研究及应用
- 2024年
- 渤海A油田主力油层为东营组,生产过程中发现某油井存在生产压差大、采液强度远低于同井区水平的问题,按照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预测该井正常产液量应为180m^(3)/d,但目前仅有39m^(3)/d,产液能力严重不足。为提高该井产能,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对该井储层物性、地层流体性质分析,结合该井前期存在产液、流压迅速下降的现象,且其原油处于含水乳化区间,判断该井因外来流体引起冷伤害和原油乳化,造成储层污染,导致产液量大幅下降。室内针对其伤害类型及原因,开发出稠油解堵工作液。该工作液可有效解除稠油乳化伤害,加速破乳脱水。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修井作业使用该稠油解堵工作液投产后,产液提升至140.92m^(3)/d,产油53.55m^(3)/d,是使用前的3.8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解除原油乳化伤害作用,疏通了渗流通道,对油田增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 钱咏波齐帅崔宇丁鹏飞刘召张凡
- 关键词:东营组重质稠油采液强度
- 渤海稠油油田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 2024年
-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胶质、沥青质扩散系数增大,石英石表面对重质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有助于胶质沥青质解离;热气化学复合解堵后,岩心水测渗透率均可恢复到初始岩心水测渗透率的60%~70%;热(80℃)+气(溶解)作用下,与50℃脱气油相比可使原油黏度降低约80%;在热和化学剂作用下,原油形成低黏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黏度由2000 mPa·s降低至30 mPa·s,降黏率为98.5%;稠油相渗曲线测试实验(100℃)结果显示,化学剂注入后使稠油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共渗区域增大,油相渗透率变大,水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开发效果改善;在热水驱过程中,注入泡沫堵调后,高渗填砂管和低渗填砂管采收率均有明显提高,低渗管采收率提高约11个百分点,高渗管采收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模拟吞吐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化学+气协同作用下,可至少降低含水20%~30%,采油指数由0.90 mL/(min·MPa)提高至1.95 mL/(min·MPa),可显著改善低产稠油井的开发效果。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已在渤海稠油油田现场取得成功试验,措施井含水最高降低73.4个百分点,有效期150天,平均日产油较措施前提高2.9倍,有效期内累增油4300 m^(3),为渤海稠油冷采井增储上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向。
- 姜维东罗少锋张伟孙玉豹王少华
- 关键词:稠油油田采油指数稠油冷采
- 渤海稠油蒸汽吞吐井扩容降压增注机理研究与矿场实践
- 2024年
- 在渤海油田稠油的热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或井周堵塞,蒸汽吞吐井通常面临蒸汽注入困难的问题。岩石力学扩容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常规增产措施存在的有效期短和作业成本高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储层水力扩容特性的实验研究仍然很少,特别是在考虑蒸汽吞吐开发初期或实际地层所处的真三轴应力环境下的实验。以渤海L稠油油田为例,对注蒸汽开发前的稠油油层岩心进行了粒径分析,以及电镜扫描与能谱分析等微观物理性质观测,并研究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岩心的力学与高温水力扩容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粒径平均为225μm,属于细—中粒径;岩心微观结构较为松散,颗粒之间存在沥青胶结物,疏松程度高;岩心元素中Si含量与C含量最高。岩心在单轴应力下会迅速出现剪切膨胀现象,但在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由于水平应力的限制岩心体积持续被压缩,未出现扩容现象,且强度较低。真三轴高温水力扩容实验中岩心流体压力波动较大,说明在水力扩容阶段内部裂缝不断产生、发育及扩展,导致岩心体积膨胀,在到达破裂压力后岩心仍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CT扫描表明,岩心在水力扩容后体积膨胀明显,在水平方向表现出了较大变形,内部出现了次生复杂缝网,扩容效果良好。最后,通过现场扩容施工实例展示了渤海稠油吞吐井扩容作业的效果,以期为水力扩容与安全连通高效开采稠油提供可行性分析。
- 张伟邹剑张华毕培栋王秋霞张洪韩晓冬
- 关键词:稠油热采真三轴蒸汽吞吐
- 渤海稠油S油田氮气吞吐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 2024年
- 为探究渤海稠油油藏氮气吞吐开发的可行性,开展了渤海S油田注气相态变化室内实验和长岩心氮气吞吐物理模拟实验,对氮气吞吐提高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渤海S油田稠油注入氮气后,饱和压力迅速上升,原油膨胀因子及密度基本无变化;2)通过长岩心装置对S油田开展4个轮次吞吐实验,可提高采收率24.42%,而且产油量主要在前3个吞吐周期;3)原油黏度越低,储层渗透率越大,生产压力越低,氮气吞吐效果越好。因此,实施氮气吞吐时,可通过改善储层渗透率,制定合理的生产压力来提高吞吐效率。该认识对海上稠油油田注气吞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刘浩洋郑继龙吴彬彬赵军胡雪左清泉陈平
- 关键词:渤海稠油相态特征采收率吞吐效果
- 渤海稠油油藏冷采产能测试技术参数限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分析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参数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油田冷采产能测试资料,评价热采产能,形成渤海稠油油藏热采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评价油田是否适合冷采测试和指导油藏合理产能配置,从而节省勘探成本、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 段宇秦润森常会江
- 关键词:稠油油藏产能评价
- 渤海稠油组分、结构分析及致黏机理研究
- 2024年
- 通过对渤海典型稠油油田LD-5油田稠油的组分、分子结构进行表征,揭示渤海稠油黏度较大的机理,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针对其分子组成特性的降黏方式。研究表明,渤海稠油重质组分含量高、且重质组分含有较多长侧链、多环结构的分子是使其黏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分散、减少重质组分立体堆积的作用,从而实现降低稠油黏度的目的。
- 冯海潮刘东廖辉李田靓解婷
- 关键词:稠油降黏分子结构分子模拟
- 渤海稠油多轮次蒸汽吞吐井开发后期接替技术研究
- 2024年
- 为提高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的油井产能和油田采收率,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法,总结了油田多轮次蒸汽吞吐的生产特征,并结合油藏特征开展了蒸汽吞吐接替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第1轮次的高峰产量和平均产量为冷采的2倍,油汽比为3.0,多周期间递减率平均为19.0%。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化学药剂+气体辅助”增效可使采收率提高0.4%;侧钻吞吐可使采收率提高0.9%;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可使采收率提高8.7%;“化学增效+转蒸汽驱”可使采收率提高9.0%。
- 黄琴桑丹张俊房娜朱琴
- 关键词:侧钻蒸汽驱
- 渤海稠油油田乳化降黏剂室内实验被引量:2
- 2023年
- 由于渤海油田稠油的黏度高、流动性很差,所以需要制备出适合目标区块油田的降黏剂来进行降黏,在70℃条件下,对两个乳化降黏剂体系分别根据不同油水比例和不同浓度进行乳化降黏剂优选,得出两种降黏剂的乳化规律,通过观察脱水率和界面张力对两种乳化降黏剂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低于7∶3和药剂质量浓度高于600 mg·L^(-1)时,与“药剂1”相比较,“药剂2”配制乳化降黏剂B,降黏率可以达到85%以上,降黏效果好;在放置相同时间的情况下,两种乳化降黏中,与降黏剂A相比较,降黏剂B的脱水率较低且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所以乳状液效果较好。后续又将两种乳化降黏剂进行驱油实验,得出乳化降黏剂B的驱油效果更好,通过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段塞尺寸对于驱油实验的影响,发现乳化降黏剂B的合理质量浓度范围为400~800 mg·L^(-1),合理段塞尺寸为0.3~0.4 PV。
- 张伟周法元王少华韩晓冬宋宏志冯宇袁钟涛韩瑞
- 关键词:渤海稠油乳化降黏乳化剂降黏剂
- 渤海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热采开发难点与对策被引量:28
- 2023年
- 渤海稠油资源丰富,一半以上的探明储量是稠油。经过多年实践,渤海成功建立了蒸汽吞吐、蒸汽驱先导试验区,随着规模化热采的进行,目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总结了渤海稠油资源特点、海上稠油分类、不同类型稠油开发技术现状,重点分析了目前海上稠油热采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目前渤海稠油热采面临4个问题:①蒸汽吞吐产能偏低;②大井距水平井蒸汽驱难度大;③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热损失严重,难以经济有效动用;④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仍有大量剩余油富集。针对问题,提出了3项对策:①改进热采设备增加热利用率,通过精细地质油藏研究提高单井产能;②运用热复合化学增效技术提高采收率;③探索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吞吐、火烧及井下热力发生等热采前沿技术,提高薄层边底水储量动用程度。本文研究对推进渤海油田稠油规模化高效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孙鹏霄刘英宪
- 关键词:海上稠油资源特点热采
相关作者
- 王少华

- 作品数:88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多元热流体 热采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稠油
- 孙玉豹

- 作品数:127被引量:274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多元热流体 海上油田 热采 稠油 海上稠油
- 宋宏志

- 作品数:77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稠油 多元热流体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海上稠油
- 孙永涛

- 作品数:197被引量:47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多元热流体 热采 海上油田 热流体 稠油
- 曹伟佳

- 作品数:100被引量:31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
- 研究主题:物理模拟 油藏 调驱剂 岩心 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