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篇“ 滨珊瑚“的相关文章
海南岛珊瑚对中全新世海表温度及其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记录
李悦儿
南海澄黄珊瑚及其共生虫黄藻C15的群体遗传学特征与相互联系
冯逸
中全新世海南潭门珊瑚的生长率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2023年
珊瑚生长率是珊瑚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指标,其反映珊瑚生长快慢,并提供高分辨率的海水表层温度变化信息。中全新世作为当前全球变暖的地质历史相似型,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该时期的气候环境状况对于理解现代气候变化的过程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对采自海南潭门珊瑚岸礁的23段中全新世(6143—4356 a BP)珊瑚进行生长率分析,并基于该区域现代(2005—2021 AD)珊瑚生长率与SST的关系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共406 a的年均SST序列。结果显示:1)中全新世珊瑚生长率的变化范围为0.607~1.670 cm/a,均值为1.079 cm/a,且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过程;2)基于生长率重建的中全新世平均SST为25.7±0.54℃,这与全球变暖程度加剧背景下的现代海温相近;中全新世年均SST的变化范围为24.7~26.8℃,其中5860、5660和5160 a BP为3个显著的低温期;3)对比现代与中全新世(5427—5394、5243—5209、4515—4456和4404—4356 a BP)珊瑚生长率的频谱周期,发现现代与中全新世珊瑚的生长率均存在显著的3~7 a ENSO周期,但中全新世ENSO主周期改变且频率显著降低,表明中全新世的ENSO活动总体偏弱;概率密度函数统计进一步显示中全新世期间ENSO变率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
李悦儿余克服余克服江蕾蕾
关键词:海表温度中全新世南海北部
基于珊瑚的南海北部中全新世相对海平面重建
准确认识南海北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南海北部过去气候与环境的演变过程,同时对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虽然目前该区已经开展了过去海平面变化的研究,但是,关于南海北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唐立超
关键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滨珊瑚可靠性评估
海南岛岸礁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集合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连通性
2023年
海南岛岸礁的造礁珊瑚代表性种类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是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块状产卵型珊瑚。探究其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揭示其海南岛岸礁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幼虫迁移路径,进而阐明海南珊瑚礁的恢复潜力。文章通过11个P.lutea微卫星标记来分析10个海南岛岸礁地理群体(八所、海尾、大铲礁、邻昌礁、雷公岛、木栏头、铜鼓岭、龙湾、大洲岛和鹿回头)和1个西沙群岛(西沙七连屿)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整体上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llelic richness,R_(s))为(2.8±1.3)(八所群体)~(3.7±1.7)(邻昌礁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铜鼓岭群体)~0.54(大铲礁群体)和0.50(雷公岛群体)~0.64(海尾群体)。除海南岛东部龙湾群体、大洲岛群体和西部的八所群体、大铲礁群体之外,其他7/11的地理群体均呈杂合子缺失。海南岛岸礁澄黄珊瑚P.lutea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示,集合种群分为北东南遗传连通带和西岸两支,支间遗传分化显著,前者包括北岸的雷公岛群体和木栏头群体、东岸的大洲岛群体,以及南岸的鹿回头和八所群体。由于珊瑚幼虫随海流迁移而形成的有效的基因流,消弭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分化,而西岸群体因北部湾沿岸海流交换不畅,与外部的基因交流受阻。西岸的海尾群体与西南部的八所群体间尽管相距不足50km,但遗传分化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昌化江径流形成的盐度波动和悬浮沉积物的隔离作用。同样,铜鼓岭群体因处于铜鼓岭岬角内波影区,其南部八门湾径流或限制了它与东岸群体的基因交流,因而呈现近交、低杂合度和非随机交配特性。此外,由于对离岸礁坡环境的趋同适应,东岸龙湾群体与西岸的离岸岛礁邻昌礁群体、大铲礁群体和海尾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更高。以P.lutea集合种群为代表的�
付成冲李福宇陈丹丹侯敬王珺李元超王道儒王嫣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海流
酸化-苯并[a]芘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澄黄珊瑚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同时受到多种压力源的影响,如海洋酸化和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珊瑚-虫黄藻-微生物”共生体的平衡是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其动态关系变化能够客观反应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陈雨梅
关键词:海洋酸化苯并[A]芘
涠洲岛海域船舶运输和石油污染对海水重金属的影响研究--来自珊瑚的证据
谢思荣
三亚礁区普哥珊瑚对海水悬浮物的生理适应
2022年
为了了解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升高对造礁石珊瑚的生存影响,于2020年5−9月期间,调查了三亚3个礁区(崖州湾、凤凰岛和西岛)的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测定了礁区中普哥珊瑚(Porites pukoensis)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理指标,并筛选了敏感生物标志物,用以评价悬浮物对普哥珊瑚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崖州湾礁区的海水悬浮物月均质量浓度为13.7~19.4 mg·L^(−1),其含量显著高于凤凰岛(1.9~8.8 mg·L^(−1))和西岛(0.7~5.3 mg·L^(−1))。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水悬浮物浓度与共生虫黄藻的密度(R=0.27,P<0.05)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R=0.27,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共生虫黄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普哥珊瑚可能通过共生虫黄藻密度和NOS活力的诱导及其GST活力的抑制来适应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礁区环境。此外,本研究构建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具有崖州湾>凤凰岛>西岛的特征,与礁区悬浮物含量趋势相一致,提示IBR指数能够为珊瑚礁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蔡文启唐佳吴川良张开典周智
关键词:悬浮物环境适应
南海不同纬度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对异常低温的响应
2022年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高温压力威胁着热带地区的珊瑚礁,较冷的相对高纬度地区可能成为珊瑚的潜在避难所。对低温的耐受性是决定珊瑚能否顺利迁移至相对高纬度避难所的关键。然而,珊瑚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和生理适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南海的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群体包括西沙群岛(XS)、涠洲岛(WZ)、大亚湾(DY)为研究对象,在18 d的实验周期内,将环境温度以梯度下降的方式从26℃降至12℃,通过低温胁迫获得其生理表型和酶活数据,以比较不同海域澄黄珊瑚耐低温的能力。结果表明:3组澄黄珊瑚对低温胁迫有着类似的响应模式,均表现为珊瑚触手收缩,珊瑚白化程度显著上升,虫黄藻(Symbiodiniaceae)密度、最大光量子产率(Fv/Fm)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共生体抗氧化物(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活性反映了珊瑚的氧化应激程度,在降温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都是显著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西沙群岛相比,大亚湾、涠洲岛的澄黄珊瑚对低温的耐受性更高,这可能是相对高纬度群体长期适应温度大幅度变化的表现。本研究将为人工协助珊瑚迁移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珊瑚的低温适应提供生理数据。
阳恩广黄雯武茜王永刚蒙林庆余克服梁甲元黄学勇
关键词:避难所地理群体低温胁迫
高温白化事件可提高涠洲岛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的耐热性
2022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水表层温度上升导致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珊瑚礁的生态健康。为了揭示白化事件对澄黄珊瑚(Porites lutea)耐热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珊瑚对高温的生理响应,本研究对广西涠洲岛2020年夏季极端高温白化事件前、后的澄黄珊瑚进行了高温胁迫对比实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澄黄珊瑚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一致,均表现为珊瑚触手收缩,虫黄藻密度、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抗氧化物(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铵同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含量)先升后降;(2)经历高温白化事件后的澄黄珊瑚生理指标表现更佳,其抗氧化物和铵同化酶都始终保持高的活性及灵敏的响应。这意味着涠洲岛的澄黄珊瑚经历高温白化事件后,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物和铵同化酶活性来提升耐热性,是其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之一。本研究还揭示了涠洲岛澄黄珊瑚应对极端高温的生理响应模式,为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蒙林庆黄雯阳恩广王永刚王永刚余克服
关键词:高温胁迫全球变暖

相关作者

施祺
作品数:105被引量:73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珊瑚礁 滨珊瑚 珊瑚 石珊瑚 全新世
陈特固
作品数:85被引量:80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平面 珊瑚 滨珊瑚 气候学 海平面变化
彭子成
作品数:174被引量:1,689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热电离质谱 石笋 微量元素 珊瑚 TIMS
余克服
作品数:248被引量:1,467H指数:26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研究主题:珊瑚礁 珊瑚 全新世 造礁珊瑚 海平面
韦刚健
作品数:157被引量:1,605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珊瑚 南海北部 海洋酸化 珊瑚礁 造礁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