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4篇“ 演化历史“的相关文章
- 古DNA解析东亚南北方人群的迁徙与演化历史被引量:1
- 2025年
- 过去10余年里,古基因组学技术和研究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学界和公众对人类演化历史的理解和认识。2017年起,东亚,特别是中国地区早期人类古基因组研究大规模开展,使得东亚不同时间和地点人类古基因组数据得以大量涌现,为东亚数万年来人群演化历史带来许多全新的认识。特别是2022年以来,中国南北方万年内古人群基因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为揭示东亚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迁徙扩散与互动交流历史带来诸多新证据,但目前尚无针对东亚地区该时段古人群基因组研究最新进展的系统性综述。因此,本文以中国地区古人群基因组研究为重点,系统梳理了东亚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群的遗传格局和迁移交流历史。综合现有研究表明,东亚古人群早在1.9万年前已经发生南北分化,形成不同的人群谱系,并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发生双向的基因交流与互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种互动出现强化趋势;到历史时期,以东亚北方人群相关祖源成分对南方地区古人群影响更为显著,形成现今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南北方古人群通过沿海和内陆通道与西伯利亚、日韩、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等其他周边地区古人群发生广泛的互动交流,对不同语系人群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揭示出东亚万年以来人群遗传演化与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但仍留有许多尚未解决的谜团,有待更多时间段和更广泛区域范围的古人群样本基因组数据得以展开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探索研究,推动相关科学问题进一步突破。
- 平婉菁薛家旸付巧妹
- 关键词:基因交流
- 中国东北晚更新世真猛犸象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 2025年
-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是中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核心动物,在晚更新世时期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的中高纬度地区,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东北一带.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真猛犸象材料的基因组层面的研究极为匮乏,导致其分类和溯源问题不甚明朗.本研究获取到中国东北16个真猛犸象样品的完整或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样品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或分子定年.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在晚更新世时期的中国东北地区分布有猛犸象全部已知3个线粒体遗传支系(Clade I、Clade II和Clade III),该时期该地区的猛犸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样品年代信息及各地种群的线粒体遗传结构表明,Clade I与Clade II、III的共同祖先在约163万年前的分化对应着草原猛犸象从欧亚到北美的第一次迁徙事件;在Clade I内部,中国东北种群与晚更新世时期第二次迁向北美的种群在61万年前已发生分歧.此外,本研究在中国东北真猛犸象样品中发现Clade II支系个体,表明该支系代表的种群曾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在末次盛冰期来临前,该种群可能发生了栖居地缩减并在中国东北形成小规模种群.本研究为探究中国东北真猛犸象的系统发育地位、遗传多样性及真猛犸象对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分子依据.
- 杜至诚盛桂莲胡家铭邢凡成王斯人李富强肖博宋世文郑铭旻袁俊霞赖旭龙
- 关键词:更新世
- 奔跑机器和斩草利器的养成记——马的形态特征和演化历史
- 2024年
- 纵观马科动物五千六百万年的演化历史,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的演化趋势:体型逐渐增大、颊齿齿冠增高且牙釉层形态复杂化、趾数减少但肢骨伸长,同时脑容量增大,寿命变长。这种演化趋势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马的生态习性中发生的相应变化:食物量逐渐增大、食物类型从柔软的叶片转向粗糙的草本植物、运动速度大幅度提升并逐渐适应开阔的草原环境,直至成为助力人类文明史的得力干将。其中,运动方式和摄食生态的变化是贯穿马科动物演化史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 马姣
- 关键词:脑容量演化历史生态习性
- 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及其邻近地区冰盖演化历史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东南极冰盖的演化能够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对该地区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是理解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来,陆地宇生核素(in-situ Terrestrial Cosmic Nuclides,TCN)暴露测年逐步应用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冰川地貌年代测定。对该区第四纪冰川地貌年代数据的梳理可以进一步了解南极冰盖的变化。本研究归纳整理了拉斯曼丘陵及其邻近地区1997—2022年发表的15篇文献共196个10Be暴露测年数据,结果显示拉斯曼丘陵的最小暴露年龄为(4.05±0.81)ka,最大暴露年龄为(147.01±11.80)ka,其邻近地区最小暴露年龄从(0.32±0.20)ka至(4096±2404)ka不等。对不同来源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17.86%暴露年龄小于11 ka,83.16%样品暴露年龄小于600 ka,98.47%的样品暴露年龄小于2.8 Ma,部分地区^(10)Be暴露年龄确定的冰退时间仍存在争议。(2)侵蚀速率达到0.007 mm·a^(-1)时,对测年结果的影响达到了51.57%,该影响因素不可忽略。(3)暴露年龄有随海拔的降低有减小的趋势,需进一步研究来解释其原因。
- 陈麓名张志刚赵丹张红梅林怡
- 关键词:拉斯曼丘陵暴露年龄冰川演化
- 兴凯湖近200年环境演化历史及营养物基准研究
- 湖泊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健康与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繁衍生息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特别是大型湖泊,往往为人类提供着更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湖因其流域人为干扰因素增...
- 李亮芳
- 关键词:硅藻环境演化富营养化营养物基准
- 辽东吉南成矿带金矿成矿系列、成矿谱系及成矿演化历史
- 2024年
- 辽东吉南成矿带位于渤海东陆块北部,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分析成矿带金矿资源情况,研究不同成矿作用所形成金矿的时空分布及地质特征,划分出与沉积作用有关、与岩浆作用有关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3个金矿成矿系列组合,以及5个成矿系列、12个成矿亚系列、18个矿床式。将大地构造单元、成矿时代及成矿区带与金矿成矿系列结合,建立了金矿成矿谱系,并按照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4个金矿成矿期,对辽东吉南成矿带金矿的成矿演化历史进行总结。研究成果可增强辽东吉南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为在成矿区带内开展金矿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刘长纯许国雨王珑凯王刚姚志宏
- 关键词:成矿系列成矿谱系
- 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胡桃属约有22个物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全球范围均有分布。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材用、生态、经济、药用价值。其中,胡桃栽培历史悠久。综述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胡桃属植物物种形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和基因组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驯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测序和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重测序、DNA甲基化、细胞器基因组、全基因组基因关联分析和其他组学技术将成为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组学和育种的有利工具。
- 赵鹏
- 关键词:胡桃属演化历史分子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生物地理驯化
- 一种基于文本比较的多版本软件演化历史静态分析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文本比较的多版本软件演化历史静态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软件多个不同版本的文件以时间为序排列,步骤2)用计算程序文件内容余弦相似度的方法,步骤3)获知程序文件内容的差异,获知方法变更表...
- 喻慈舟李思易闻深博何泽葛梓昂王璐璐
- 云南洱海炭屑记录揭示的近千年来古火演化历史被引量:2
- 2024年
- 中国云南地区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典型区域,了解该地区近千年来古火灾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未来区域森林火灾的防护与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洱海湖泊的3个沉积岩芯(EHB1岩芯,58.5 cm;EHN1岩芯,78.5 cm;EHB2岩芯,8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炭屑记录的分析,基于^(210)Pb/^(137)Cs和加速器质谱法(AMS)^(14)C测年技术建立的年代序列,重建了洱海地区近千年来的古火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洱海湖泊沉积岩芯上部大炭屑指标重建的火事件与现代森林火灾记载资料的对比,确定了大炭屑指标反映湖泊周围约10 km范围即大理市的古火活动情况,验证了炭屑记录在重建古火灾活动方面的可靠性。古火历史的重建结果显示近千年来洱海地区共发生20次火事件,其主要集中在1200~1350 A.D.期间和1540~2000 A.D.期间;近千年来,洱海地区古火活动的强度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火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强度在近100年均达到千年来的最高值,分别对应10次/300年和652.4粒/cm~2/peak。炭屑记录和古火活动与区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植被状况以及人口历史资料的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州人口变化是洱海地区近千年来古火活动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其次为区域降雨量和植被类型,温度和植物量则对区域古火活动的影响较小。
- 贾宝岩肖霞云迟长婷
- 关键词:气候变化湖泊沉积滇西北
- 黄河下游东平湖炭屑记录的近1500年以来火演化历史
- 2024年
-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蓄洪湖泊,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本研究以东平湖沉积岩芯(DPK岩芯,161 cm)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岩芯的炭屑记录,并结合粒度、烧失量等古环境指标,重建了东平湖地区近1500年以来的古火演化历史,探讨了火事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16—1254 AD,黄河下游东平湖地区为冷干转暖湿气候,火事件较频繁,但约1000 AD之后有降低趋势;(2)1254—1922 AD,气候寒冷,旱涝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火事件较之前明显加频加剧;(3)1922—1962 AD,气候相对暖湿,受气候变化及黄河改道影响,火事件频率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4)1962年以来,在暖干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加剧扰动的背景下,火事件明显增加,尤其是>100μm炭屑浓度急剧攀升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峰,粒度迅速粗化,表明人类活动干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促进该地区火活动的重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如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战争等)的加强可能是导致东平湖流域火事件频发的主因。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森林火灾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 陈影影吉谚语赵琳侍晓颖杨丽伟段诗静陈诗越
- 关键词:气候变化
相关作者
- 陈发虎

- 作品数:372被引量:5,439H指数:4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全新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干旱区 环境变化
- 王道德

- 作品数:111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陨石 球粒陨石 南极陨石 铁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 林杨挺

- 作品数:194被引量:37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陨石 离子探针 南极陨石 月球 球粒陨石
- 缪秉魁

- 作品数:184被引量:346H指数:12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南极陨石 无球粒陨石 月球陨石
- 彭鑫

- 作品数:245被引量:56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软件开发 软件产品线 API 代码 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