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篇“ 潜在写作“的相关文章
- 文学史写作的史观、方法与史料--“潜在写作”问题再思考
- 2021年
-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出版后,引发了以“潜在写作”为核心的史料问题的论争。通过对这些论争进行深入辨析,我们将厘清传统文学史叙述策略和叙述框架生成的文化机制。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学史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它对客观性的追求、对“原本”的倚重,以及将发表年代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产出年代的标准,都与印刷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印刷文化给予人们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是其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基础。面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传统文学史研究不断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需要新的文学史范式的建立,需要研究者史观和方法论的革新,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热”和“文献学转向”却是价值重建尚未完成、新的知识范式尚未建立的症候。
- 井延凤
- 关键词:文学史潜在写作史料
- 牛汉:“向阳湖”诗意与“潜在写作”被引量:1
- 2021年
- 1969年至1974年间,牛汉在“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和思想改造。在此,诗人不仅亲历了农村自然风光蕴育的诗情画意,而且感受到淳朴农民身上饱含的深情厚谊,心灵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慰藉。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豁达的个性促成他对“向阳湖”作出“诗意的裁判”,并以“咀嚼苦难,反刍人生”的方式创造着诗意。在“向阳湖”的日子里,诗人努发掘生活与生命之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诗歌守望相助,致力于“潜在写作”,其“归来”后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为他迎来了人生和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 乔军豫
- 关键词:潜在写作
- 论蒙冤时期胡风的生存、思想及潜在写作
- 本文以蒙冤时期(1955-1979)的胡风为研究对象,分析他这一时期的潜在写作作品、生存状况与思想发展,并对其在狱中各个阶段的思想流变与生存态势进行综合把握,以期展示这位“精神失踪者”在特殊时期的精神人格。具体来看,本文...
- 周秋月
- 关键词: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 “夜行者”归来:论丰子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价值
- 2018年
-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和他在"文革"时期寄给家人的一百多封信,共同构成了他"潜在写作"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长久以来,这位文艺大师往往以"居士"的形象为学界所知,虽也偶有"斗士"的一面,但他于抗战时期的疾呼高喊却并未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得到进一步延续。相反,在因政治运动而中断写作几年后,重新提笔的他在坚守与退让中挣扎许久,最终选择从创作形式和创作思想两方面,实行一次对旧时风格的复归。这种复归显示着"疏离现实、淡化政治"的外在姿态,但其后所隐藏的,则是具有另类"抵抗性"色彩的精神内核。丰子恺这种疏离时代话语的选择,体现了他中庸温和的性格特质。借此,他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中完成了内心生活的某种升华和突围,从而使他像一位潜行在黑夜中的旅人那样,成为特殊的时代大背景里一个具有异样的定力与活力的文化人格典型。
- 王瑶
- 关键词:丰子恺潜在写作
- 代际传递:贵州诗歌的潜在写作被引量:3
- 2016年
- 1985年北京天坛学术会议上,学人们共同发出重写文学史,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呼吁。此后,学界对此做了大量艰巨而复杂的发掘、梳理、阐述、重新评估等工作。关于潜在写作的研讨,已得到海内外的一致公认。一批新的文学史教程或论文对上述问题作了成果性的反应。至于"隐态写作",是张嘉谚教授给地下文学、潜在写作、潜流文学、抽屉文学等的综合命名。他的基本依据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阴阳观:隐/显、潜流/明流……的对应存在。
- 哑默
- 关键词:代际传递学史古典诗词
- 潜在写作视域下的中西地下文学概观
- 2013年
- 在东西方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均曾出现过大规模的潜在写作现象或地下文学时期,中国以1970年代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等)为代表,西方则以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地下文学为代表。本文通过考察这两个时期的文学社会学景观,试图说明二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
- 张维时
- 关键词:潜在写作地下文学朦胧诗启蒙运动
- 哑默:在黑暗里闪烁着生命的灵光——评“潜在写作”诗人哑默
- 2013年
- 阅读哑默及其作品,让我们不得不追问:在那个非常的时代,他还能够留下如此规模且具有高质量、震撼人心的文字,其背后到底依靠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在《长歌如梦》一文中,哑默自己说道:"我总结保留下来的全部文学作品,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这样两个议题:任何悲剧时代在民族心灵上留下的阴影和积淀,无论怎样无视、掩饰,它总归要浮上来———改变着文学艺术的色调、亮度和透明性。在茫茫的世界和无涯的宇宙中,个体的人犹如微尘,
- 苏文健
- 关键词:诗歌精神文学传统孤独寂寞理想主义精神
- 空间公共领域与时间公共领域 论潜在写作
- 2012年
- “潜在写作”这一概念从提出到今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阶段、争论阶段、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出版阶段。“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由陈思和在1998年提出,其后诸多学者比如刘志荣、何向阳等纷纷加入这一研究领域。并写出扎实的研究论文。之后“潜在写作”这一思路融人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之中,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与以往文学史风貌迥异,该书在1999年出版后,曾引起较大争论,学者们围绕着“潜在写作”等问题展开过广泛地讨论。本文拟梳理“潜在写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并略作分析、评论。’
- 刘涛
- 关键词:潜在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文学史写作研究论文
- 遮蔽与记忆——“潜在写作”状态下的民间话语内涵剖析
- 2012年
- 1950~1970年的潜在写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审美意蕴还是在艺术探索、形式创新方面都有着向文学本体回归的趋势。对文坛上流行的意识形态观念在思想内涵、艺术形式上进行异质性的、类似抽屉写作的创新,能使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显示出价值理念与审美形态的独特性。其实,自由自在而又藏污纳垢的民间形态孕育的民间话语,正是潜在写作在特定的语境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质素,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话语共同构成了民间话语的审美内涵,成为慰藉身心饱受摧残和折磨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驿站。
- 曹金合
- 关键词:潜在写作民间话语人性话语主体性
- “潜在写作”的文献史料问题研究
- “潜在写作”的提出,使得1949-1976年期间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作为当代文学史的宝贵史料而获得学界的关注,并且为积极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当代文学史叙述框架提供了可能性。“潜在写作”史料所涉及的作家、作品范围相当之广。但是...
- 陈小霞
- 关键词:潜在写作文献史料当代文学史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刘志荣

- 作品数:43被引量:234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潜在写作 文学 作家 记忆 《秦腔》
- 杨荣

- 作品数:27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山东作家 规范写作 民间立场 潜在写作
- 袁仕萍

- 作品数:36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诗歌 哲学思想 潜在写作 生命体验 佛教
- 陈思和

- 作品数:276被引量:2,014H指数:2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 知识分子 比较文学 小说 现代知识分子
- 杨汉云

- 作品数:19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衡阳师范学院科技处
- 研究主题:高校教师 湘楚文化 城市电视台 湖南卫视 省级卫星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