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3篇“ 热缺血时间“的相关文章
- 热缺血时间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评估热缺血时间(WIT)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44例接受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0例,女104例;中位年龄57(23~89)岁;中位体质指数25.6(16.7~36.0)kg/m^(2);213例伴高血压病,66例伴糖尿病;92例有吸烟史。术前肌酐中位值73(32~170)μmol/L;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值95(33~142)ml/(min·1.73m^(2))。肿瘤最大径中位值2.5(7~9)cm。344例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阻断方式均为热缺血。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评估WIT与术后eGFR变化百分比[(术后eGFR-术前eGFR)/术前eGFR×100%]的相关性。根据术中WIT将患者分为WIT<20 min组、20 min≤WIT<30 min组和WIT≥30 min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对术前eGFR和肿瘤直径进行校正。结果3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29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2例,嫌色细胞癌11例,其他病理类型12例;病理分期T_(1a)期318例,T1b期18例,≥T_(2a)期8例。344例中WIT<20min组119例,20min≤WIT<30min组146例,WIT≥30min组79例,3组肿瘤最大径[2.1(0.7~5.0)cm与2.8(0.8~6.0)cm与3.0(0.9~9.0)cm]及术后6~12个月eGFR变化百分比[-3.3%(-29.3~43.8)%与-8.5%(-65.0~75.9)%与-9.3%(-42.5~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WIT增加,术后eGFR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在30min后曲线逐渐趋于平稳(R^(2)=0.044,P=0.015)。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术前eGFR基线和肿瘤最大径进行校正后,WIT<20 min组术后eGFR显著高于20 min≤WIT<30 min组(P=0.009)和WIT≥30 min组(P=0.017)。20 min≤WIT<30 min组与WIT≥30 min组术后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结论肾部分切除术中,WIT<20min的患者术后eGFR水平高于WIT≥20min患者。而当WIT超过20min后,缺血时间的延长不会造成肾功能的进一步下降。
- 韩松辰宋宇轩戴翔张维宇杜依青刘慧鑫徐涛
- 关键词: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肾功能
- 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在T1期肾肿瘤患者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在T1期肾肿瘤患者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黄河中心医院于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26例T1期肾肿瘤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按术式差异分为常规组(62例)及个性化技术组(64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肾功能水平、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缘阴性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个体化技术组中亚组1、2、3未阻断肾动脉,故无热缺血时间,亚组4、5热缺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前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常规组Scr、eGFR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个性化技术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技术组Scr、eGFR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个体化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改良的腹腔镜肾切除术有利于T1期肾肿瘤患者康复,并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
- 唐中山
- 关键词:肾肿瘤腹腔镜肾切除术个性化热缺血时间
- 热缺血时间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热缺d血t时间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肾功能的影响及与肾脏损伤分子1(KIM-1)的关系。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36只,异氟烷吸入麻醉下阻断双侧肾蒂血管,建立双侧肾脏IRI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将小鼠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阻断28min组(28Min组),30min组(30Min组)和32min组(32Min组)。术后动态监测各组fu清肌酐(Ser)和血尿素氮(BUN)的变化。术后48 h取肾脏组织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近端肾小管细胞(P'TCs)中KIM-1的表达。术后6周取肾脏组织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肾纤维化程度。结果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出现术后Ser及BUN升高,Ser和BUN的达峰时间为24 h,随后缓慢下降,至术后2周达稳定水平。IRI急性期评估提示,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术后48 h PTCs表达KIM-1明显上调,且KIM-1的表达量与肾损伤程度及热缺血时间成正比。慢性期评估表明,Sham组和28Min组术后6周无明显肾纤维化,而30Min组和32Min组出现明显肾脏纤维化,且纤维化程度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术后6周观察期内,Sham组.28Min组和30Min组均无小鼠死亡,而32Min组有50%小鼠死亡。结论小鼠肾脏IRI的损伤程度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IRI导致的轻微肾损伤是可逆的,急性期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而严重的肾损伤会明显增加小鼠病死率,且会长期影响肾功能。KIM-I可用于监测IRI引起的肾损伤,并评价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
- 陈牧沈海波李欣燕李权钱苏波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小鼠热缺血
-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61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按照热缺血时间分成3组,短缺血组16例(热缺血时间≤20 min),中缺血组28例(20 min<热缺血时间≤30 min),长缺血组17例(30 min<热缺血时间≤40 min),观察3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情况。结果短缺血组患者术后2个月GFR少于术前(P<0.05);中缺血组患者术后2个月、3个月GFR均少于术前(P<0.05);长缺血组患者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均少于术前(P<0.05);组内其他时间GFR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对于肾脏具有明显影响,应尽可能降低热缺血时间,利于患者康复。
- 郑铎田彦
-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热缺血时间
-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的临床研究
- 2019年
- 肾部分切除一直是T1a期肾癌患者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成为治疗T1a期肾癌患者的重要手段,已经超过肾根治性切除术[1]。临床研究发现,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时,热缺血时间越长,对患者肾功能造成的损伤越大[2]。因此对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缩短热缺血时间,以减少对患者肾功能的损伤[3,4]。本次研究共选取55例患者,根据热缺血时间分成3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郑金华谢进东
- 关键词:肾部分切除术热缺血时间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微创技术肾功能
- 热缺血时间对屠宰猪胰岛分离纯化的影响
- 2019年
- 本试验为确定猪胰岛分离提纯的最佳热缺血时间,以屠宰猪胰腺为试验材料进行猪胰岛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的屠宰猪胰岛的获取量、纯度及存活率,因不同热缺血时间而存在差异,呈现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其获取量、纯度及存活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胰岛获取量与0min组对比,10min组和20min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0min组和40min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屠宰猪胰岛分离提纯的最佳热缺血时间应控制在20min以内。
- 姜利建李雪成崔成都朴明淑
- 关键词:胰岛分离纯化热缺血
- 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对肝移植大鼠肝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究肝移植时在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fWIT)下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剪开膈肌的方法建立大鼠功能性热缺血肝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包括功能性热缺血0 min组、15 min组、30 min组及活体肝移植对照组(LT组)。分别在供肝获取和再灌注6 h后获取肝组织及血清,以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肝组织中23个细胞因子浓度,同时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表达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表达,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肝组织细胞因子在不同fWIT条件下,缺血期和再灌注期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SOD、丙二醛及血清中的AST、ALT以及病理结果也表明随fWIT的延长,肝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结论fWIT对于大鼠肝移植在缺血期以及再灌注期间的细胞因子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为预防和改善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思路。
- 魏宝龙王政禄侯文史源李代红郑虹
- 关键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
- T1期肾肿瘤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方案选择及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目的:探讨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189例T1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77例,平均(56.51±14.31)岁,肿瘤直径平均(3.80±1.68)cm,内生型78例,外生型111例,平均R.E.N.A.L评分(7.45±1.78)分。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组分为:标准无阻断技术、预留缝线无阻断技术、术前DSA超选栓塞无阻断技术、早期序贯开放血流法、肾动脉全阻断(2+1缝合法)。结果:1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97例个性化选择的患者中83例(85.6%)完成个性化手术方式,入选个性化组;92例肾癌患者入选传统组(全阻断)。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传统组(P<0.001),两组术后血红蛋白改变、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个性化组肾功能恢复情况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技术利用肿瘤的特性选择合理的术式,尽可能保护患者术后肾功能,安全可行。
- 潘秀武李霖叶剑青陈佳鑫徐达吕建敏杨启维干思舜崔心刚
- 关键词: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个性化热缺血时间
- 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min组(W20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及其细胞器,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移植术后1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急剧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3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稍稍下降,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仍明显较高(均为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再次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升高更显著(均为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加重,内质网扩张逐渐加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W20组尤为严重。术后1 d,3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IF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7 d,与W0组比较,W10组和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10组(均为P<0.05)。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形态、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
- 黄兆宇武睿超冉江华刘钧汉张黎施俊丽周焘郑克谱李望张熙冰李玉志
-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热缺血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
- 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
- [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为探讨不同的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通过双人配合完成大鼠DCD...
- 黄兆宇
-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热缺血
相关作者
- 刘永锋

- 作品数:454被引量:1,541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胰岛移植 胰腺移植 肾移植 大鼠肝脏
- 汪朔

- 作品数:304被引量:69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后腹腔镜 机器人辅助 肾肿瘤
- 夏丹

- 作品数:172被引量:2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肾部分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机器人辅助 腹腔镜 后腹腔镜
- 王平

- 作品数:105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机器人辅助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肾肿瘤 机器人
- 孔德波

- 作品数:83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机器人辅助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肾肿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