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6篇“ 犯罪控制“的相关文章
1968年美国《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的历史考察
2024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与“伟大社会”改革都试图在遏制街头犯罪方面有所作为,但它们终究为历史洪流所挟裹,其中许多政策与举措反而令街头犯罪问题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诞生的《1968年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重要的治安立法。它打破了联邦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地方性治安问题的政治传统,通过为州与地方的警务机构、警察培训学校和科研院所提供财政资助,规范刑事司法诉讼、加强对窃听行为的管制、控制州际枪支贸易等方式,规范警察的行为、提高执法机构的效能,并由此成为60年代末以来美国社会治安政策体系的枢纽。《安全法》并未立竿见影地降低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犯罪率,但终究在较长的历史时段上有所作为,而代价则是令该国沦为“监狱国家”。
张津瑞张怿慧
关键词:犯罪控制街头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以诈骗罪为核心罪名的逻辑展开与犯罪控制
2024年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成员群体化、体系链条化、手段多样化的特性,从犯罪生成过程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成了以诈骗罪为核心、以网络黑灰产业犯罪为周边的犯罪链条。司法机关仍然以打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末端犯罪为重心的治标思维无力纾解现今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的司法治理难题。实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标本兼治的关键是构建“源头治理”的司法战略,重点打击核心诈骗行为、严惩诈骗行为人,特别是诈骗团伙的组织者、骨干成员。“源头治理”要求从犯罪发生始端加强事前防范和预防犯罪,抓住网络诈骗的核心犯罪原因,在“网络犯罪场”理论中消解、弱化致罪因素,实现全民反诈目标。
秦雨田
关键词:诈骗罪
一种电梯防犯罪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防犯罪控制方法,通过虚拟或实体指令触发电梯防犯罪控制模式机制,电梯接收密令使电梯进入防犯罪控制模式,电梯微机通过云端数据分享自动向大楼/小区安保系统和政府报警中心进行报警,电梯外召数显显示SOS字样用...
祝小强黄涛王坤豪胡智丰
网络时代社会治理迭代升级与犯罪控制协同化的刑事政策被引量:2
2024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强调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网络时代,社会结构的层次呈现多元化和弥散化,给协同治理带来挑战,因此在犯罪控制上要建构与之动态适应的协同化刑事政策。刑事政策圈定刑法体系功能运行的边界,为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实现犯罪控制,其需要随着社会治理形态、模式、结构的升级而同步调整,为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稳定性与灵活性探寻最佳的动态平衡点。
刘艳红
关键词:犯罪控制刑事政策刑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协同化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社会治理迭代升级与犯罪控制协同化的刑事政策被引量:9
2024年
如何因应网络时代的犯罪态势与典型特征对我国宽严相济等刑事政策进行更新和调整,建构与之动态适应的协同化刑事政策,是当下我国刑事治理领域面临的难题。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升级以技术驱动为推进力量,技术及其风险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协同化刑事政策应遵循相对主义犯罪观,重点关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引入社科法学思维、控制技术创新行为出入罪等议题。刑事政策的协同化不是平行多轨的同步化,而是在消极预防性刑法理念基础上的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与刑事政策、适应时代性的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的融通。网络时代的刑事政策是一种以宽严相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迭代升级与犯罪控制协同化”的刑事政策,其动态调整过程是“社会治理的演进”与“刑事政策的演进”的双向互动过程,也是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协同演进的过程,协同化方案体现为对刑法理念、立法和司法的全方位调适。
刘艳红
关键词:宽严相济社会治理
论看门人规则下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电诈犯罪控制义务
2024年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电信业务经营者前端犯罪控制义务进行了体系化规定,剑锋直指电信网络诈骗信息链。该法实施一年多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明显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从传统的刑事治理转向以确认看门人义务为核心的平台治理。面对常态化反诈治理,电信业务经营者除要履行协助执法、实名登记、风险管理、犯罪预防等法定义务,还需要结合我国电信运营商组织化调控管理特点,优化刑事规制和看门人规制二元并立的数字社会治理架构,使其有效运行。打赢常态化反诈治理的持久战,需要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使用好技术反制手段,并通过承担用户实名制管理与实名信息保护责任,依托基础运营商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立体涉诈防控体系,明确电信用户权利救济程序,实现数字法治建设等措施优化电信业务经营者义务履行路径,使其更加精准有效地履行犯罪控制义务。
范兴
关键词:电信业务经营者
通过程序的犯罪控制被引量:16
2023年
程序是犯罪纠纷多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程序不仅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工具,其本身也具有犯罪控制的功能.社会环境的结构变迁决定了程序现代化过程中犯罪控制功能的衍化.在权力运行的微观层面,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体现为对程序亲历者与社会公众的规训作用与"惩罚"效应,程序既是手段也成为目的本身;在制度层面,程序性"出罪"体系通过程序适用目的性影响实体结果,缓解过度犯罪化与刑罚化的问题,提升犯罪控制的合理性;在理论层面,程序的刑事政策化表明刑事诉讼规范具备不断回应社会需求的演进能力,也揭示了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不断强化的根本原因.程序的犯罪控制理论是在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反思与发展,但应存在一定限度:一是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发挥应当始终遵循法治原则,不能超越刑事诉讼的规范教义;二是功能主义进路的犯罪控制不能以牺牲基本的诉讼权利保障为代价.如此,方能充分发挥诉讼程序的刑事政策机能,有效完善程序法与实体法融贯的一体化犯罪控制模式.
王迎龙
关键词:犯罪治理刑事政策
犯罪控制策略视野下犯罪附随后果制度的优化研究被引量:29
2023年
我国犯罪附随后果制度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作为隔离型保安处分措施的有限适用阶段,以及作为独立于刑罚、保安处分之外附加制裁措施的泛化适用阶段。功能异化后的犯罪附随后果在实践中引发了激烈争议。犯罪附随后果作为犯罪控制手段之一,其功能定位应与当代犯罪控制策略转变相适应。以惩罚为核心的传统犯罪控制策略与以矫治为重点的多元应对犯罪控制策略,本质上都是具有规训性质的强制性控制策略。轻罪时代的犯罪控制策略应当是规范性的,采取多元化且合比例的应对措施,以实现合理规范宣吁。犯罪附随后果的存在有客观现实需要,但应进一步将其限定在以特殊社会预防为目的的保安处分功能之下。据此,犯罪附随后果制度的优化,应着力于以法定原则为导向确定合理规范化路径,以社会危险性为核心构建适用标准,以关联性原则为指导构建相应司法裁量适用机制,并科层式地适用前科消灭制度和复权制度以契合比例原则要求。
王志远
关键词:保安处分社会危险性
论互联网平台的犯罪控制义务被引量:52
2022年
在传统犯罪和网络犯罪此消彼长的背景下,新型网络犯罪寄生于互联网平台运营的平台生态系统之中。鉴于平台承担保障网络安全的主体责任、负有防范用户被害的道德义务及具备独特的治理优势,“基于平台的治理”随之兴起。犯罪之平台治理不仅有充分的事实和政策基础,还有其独特的规范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等法规范在概括性的安全保护义务基础上,为平台设定了专门的犯罪控制义务,要求平台针对利用其服务实施的违法犯罪,履行以主动控制和响应控制为内涵、以犯罪风险规避为目标、以非法内容审查为路径、以勤勉尽责为标准的法定注意义务。由此,平台对犯罪控制义务的勤勉尽责履行成为平台治理的基本实现路径。
单勇
关键词:网络犯罪犯罪治理
毒品犯罪控制下交付证据问题探析
2022年
控制下交付作为一项特殊的侦查手段,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毒品犯罪控制下交付存在的证据问题,主要是启动程序模糊导致证据风险较高,取证环节有所失范而削弱了证据合法性,庭审阶段对证据审查质证较为困难。对此,建议细化控制下交付侦查启动程序,完善控制下交付侦查取证规则,切实推进证据审查质证实质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控制下交付在打击毒品犯罪领域的作用。
丁胜军万静
关键词:毒品犯罪控制下交付取证

相关作者

刘强
作品数:72被引量:291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工作 犯罪控制 历史演变 社区矫正机构
康均心
作品数:165被引量:83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刑法 犯罪控制 犯罪学 犯罪 经济全球化
董士昙
作品数:86被引量:360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警察学院
研究主题:犯罪 犯罪被害人 犯罪预防 犯罪人 犯罪控制
张应立
作品数:120被引量:329H指数:11
供职机构:宁波市公安局
研究主题:犯罪 实证研究 被害 流动人口 枫桥经验
吴大华
作品数:251被引量:734H指数:12
供职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地区 法治 民族法制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 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