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93篇“ 献血反应“的相关文章
- 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在扬州市中心血站进行献血的20181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人数,总结性别、年龄、体重、献血次数等基础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干预措施。结果:20181名献血者中,无献血反应19931名、出现献血反应268名,其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250名,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24%(250/20181),将献血者分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VVR)组(250名)、非VVR组(19931名)。两组献血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献血次数、献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8、40.151、45.562、9.011,P<0.05);两组献血者在职业、献血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0.770,P>0.05)。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将发生VVR作为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赋值:性别(男=1,女=2)、年龄(18~<40岁为1,40~55岁为2,>55岁为3)、体重(<55 kg为1,≥55 kg为2)、献血次数(初次献血为1,重复献血为2)、献血量(200 mL/次为1,300 mL/次为2,400 mL/次为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年龄(18~<40岁)、高体重(≥55 kg)、初次献血、高献血量(400 mL/次)均为VVR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体重、献血次数、献血量均为VVR的影响因素,应做好献血前健康宣教、心理疏导、运动指导等干预工作,减轻患者精神紧张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降低VVR发生风险。
- 王红梅
- 关键词:献血次数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考察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无锡市中心血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的23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15名)和观察组(115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方法。比较2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等情况。结果机采开始后30 min与机采前60 min、30 min相比,以及机采前30 min与机采前60 min相比,2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低,心率(HR)较快,平均动脉压(MAP)较高(P均<0.05);但观察组在机采前30 min和机采开始后30 min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以及HR和MAP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佳(P均<0.05)。机采结束后30 min与机采开始后10 min、30 min相比,以及机采开始后30 min与机采开始后10 min相比,2组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均更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更低(P均<0.05);机采开始后30 min和机采结束后30 min,观察组的GCQ、VA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佳(P均<0.05)。观察组献血者的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负性情绪和疼痛感,提高其舒适感,减轻其生理应激反应,降低不良献血反应发生率。
- 姚洁陆远蒋雯颖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护理
- 不同体质、献血次数及循环血量人群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风险的影响探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不同体质、献血情况等人群的不同献血反应,分析其影响。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3年3月5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对象均在天津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捐献血小板,收集其一般资料、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不同体质、献血次数、循环血量人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00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中28例出现不良反应,均为非重度献血反应,无重度献血反应。体质量70kg以上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50kg以下、50~70kg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50kg以下、50~70kg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献血次数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血量2500mL以上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2500mL以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风险整体可控,体重较轻和循环血量大人群此类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应针对此类人群制定相应的预见性管理对策,实施科学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保证机采血小板献血工作有序进行,保证献血者安全。
- 李松芯
- 关键词:体质献血次数循环血量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
-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结合聚焦访谈模式对首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结合聚焦访谈模式对首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站90名首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结合聚焦访谈模式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知信行及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MHC-S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知识、信念、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知识、信念、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结合聚焦访谈模式用于首次无偿献血者,可有效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其献血知信行水平,有效减少献血反应、降低献血反应程度,值得推广。
- 史亚平
- 关键词:知信行模式无偿献血心理状态献血反应
- 温州16240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调查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心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6 24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献血反应将其分为献血反应组(n=132)和献血未反应组(n=16108),调查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温州地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54)、体质量50~60kg(OR=2.593)、年龄≤25岁(OR=2.321)、初次献血(OR=2.246)、空腹(OR=2.020)、紧张(OR=2.641)均是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献血反应与献血者性别、体质量、年龄、献血次数、空腹、紧张有关。应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增加预防措施,给予献血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苏欣欣陈乐丹朱紫苗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影响因素
- 献血全程心理综合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影响
- 2023年
- 探讨全程心理综合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是体检科献血中心2022年1月~2022年6月期间以电脑随机法均分为两组(A组、B组)的无偿献血者,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及全程心理综合干预,并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献血者B组较A组心理焦虑状态评分、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低,平均献血量、再献血率及献血者对献血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更高,对比P均<0.05。结论 献血全程心理综合干预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改善献血者焦虑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提升献血量并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最终获得献血者的高度认可,以及增加再献血率,值得被献血中心应用推广。
- 于芳
-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反应满意度
-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 2023年
-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2022年入本血站无偿献血者100例,随机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析护理价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更好(P<0.05);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观察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6.00%(P<0.05);护理后,观察组献血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心理护理方式对血站采血无偿献血者实施干预,可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与对献血知识掌握程度,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献血不良事件出现的风险和概率。
- 张春
-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站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
- 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分析
- 2023年
- 在采血站点无偿献血者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1-2022年度作为研究时间范围,从2021年1-12月的无偿献血者中选择300名,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宣教;选择2022年1-12月的无偿献血者300名作为研究组,对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统计两组研究对象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中共有5例出现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67%,研究组中没有献血反应出现,两组该指标差异显著,P<0.05;在接受干预前,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均相对较高,干预后,研究组该项评分有明显下降,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9.33%(298/300)、84.67%(254/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无偿献血者的焦虑情绪,提升其配合度,对于降低献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 李梦媛
-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
- 献血服务质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 2023年
- 探讨了在机采型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响应中,血液服务品质的影响及重要性。方法 选择近一时期内8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服务,研究组实行优质献血服务,比较两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的焦虑得分(SAS)、献血反应发生率、服务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抽血后的焦虑感得分都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其中研究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在抽血后,实验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在抽血前后,实验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同时,其整体的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 提高优质的献血服务质量,能够有效的改善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降低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几率,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的认可及献血期间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推广。
- 李爽王婷李美玉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
-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讨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观察对象,30例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30例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护理满意度及心态变化。结果观察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81,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67,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等负面情绪评分分别为(24.11±1.36)分、(23.78±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6.45±2.33)分、(36.93±1.72)分(t=5.828、28.513,P<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再次自愿献血概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5.455,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干预中,不仅能有效降低其献血反应发生率,还有利于稳定献血者心态,护理满意度及再次自愿献血率良好,应用价值显著。
- 陈虹
- 关键词:心理护理献血反应
相关作者
- 秦强国

- 作品数:33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焦作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采供血 献血 献血者
- 郝彦开

- 作品数:31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献血者 献血反应 酒精性肝纤维化 组织胺 肝纤维化
- 胡一中

- 作品数:9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大连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献血反应 初筛 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
- 金志坚

- 作品数:29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无偿献血 献血者 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者 团队
- 孙国栋

- 作品数:119被引量:501H指数:12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献血者 核酸检测 无偿献血者 ALT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