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篇“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相关文章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诱导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检测被引量:10
- 2010年
-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复染和Hoechst33258染色3种方法检测玉米根冠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HMC毒素诱导玉米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只能检测出活细胞和死细胞,且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CB37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NB37;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CB37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70.2%,而NB37仅为36.7%;经Hoechst33258染色后,CB37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达到最大凋亡率为74.5%,而NB37为30.7%。专效性HMC毒素对C细胞质敏感,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且其凋亡率随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33258染色两者相比,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李运朝崔四平贾银锁王立安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细胞凋亡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复壮培养基的筛选及检测
- <正>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小斑病菌目前有T、C、O 3个生理小种。研究中发现C小种在继代多次后,出现菌种退化现象。本文旨在用简单快捷的方法,利用7种培养基对其进行复壮培养,选出最佳培养基,为纯化...
- 李秀丽王立安贾银锁马春红
- 文献传递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8年
- 自1988年魏建昆首次宣布自然界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以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已达2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致病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 钟群有谢艳华郑卓辉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机制
-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诱导寄主抗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高了2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平均提高了65.9%,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8.2%。叶片内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与叶片表面的抗性病理反应相吻合,证实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寄主-玉米获得抗性。
- 商闯马春红贾银锁翟彩霞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侯立白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诱导抗性
-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作用被引量:6
- 2007年
-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说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获得抗性,故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适性。对CB37和CC103的处理中,1∶60处理组效果均表现为较好,POD酶活性最高。
- 商闯马春红李运朝翟彩霞董文琦崔四平侯立白贾银锁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过氧化物酶诱导抗性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致病特性及HMC毒素对细胞骨架微丝分布影响的研究
-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blight of corn)是当前国内外玉米生产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致病过程中能产生对其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活性的代谢产物,即致病毒素.该研究首先从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致病力的恢复、H...
- 陈颖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文献传递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新方法被引量:5
- 2001年
- 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后来,崔洋等提纯了C毒素(HMC-toxin)。通过硅胶柱层析(silica-gel)对C毒素的粗提液进行纯化,并对所纯化的C毒素进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所得到的C毒素使C细胞质玉米叶片失绿并且严重萎蔫。
- 郝丽梅王立安马春红魏建昆
- 关键词:小斑病菌C小种纯化硅胶柱层析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位点被引量:9
- 2000年
- 现已发现的玉米小斑病C小种523菌株对玉米C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材料的致病性比正常胞质材料严重.为了研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利用0.3%小斑病毒素处理正常胞质(N)和C细胞质材料线粒体,然后令线粒体进行体外翻译,发现离体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都未受到影响,表明毒素没有改变N,C胞质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也未直接抑制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将玉米叶片浸泡于0.3%的毒素溶液中处理,在不同处理时间测定溶液电导率,发现玉米叶片细胞膜通透性很快发生变化.用 0.05%毒素处理叶片后测定溶液电导率,发现C胞质材料叶片细胞对毒素较N和ES敏感.结果表明,毒素的作用位点在细胞质膜上而不在线粒体膜上,C胞质材料和N胞质材料感病严重性的差别是由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的,而不是由不同胞质线粒体膜结构的差异导致的.
- 高志环薛勇彪戴景瑞
- 关键词:玉米专化性毒素
-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理化性质及光谱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4
- 1997年
- 就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分泌的毒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一对C细胞质有专化侵染的活性有机物质ToxinI,通过对ToxinI的紫外,红外及质子核磁共振等的测定,确定了ToxinI的一些光谱结构特征,推测其为一种新化合物。
- 崔洋魏建昆沈子威周海梦赵南明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结构特征
- 纯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0
- 1992年
- 纯化的HMC毒素对C细胞质玉米幼根生长的抑制,根电解质的渗漏,叶片和植株的伤害,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原生质层透性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同的T、N细胞质相比,差异显著,进一步确定了HMC毒素对C细胞质的专化作用。
- 崔洋马春红刘克明魏建昆
-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
相关作者
- 马春红

- 作品数:142被引量:7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小麦 玉米小斑病菌
- 贾银锁

- 作品数:49被引量:207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细胞凋亡 毒素培养滤液 毒素诱导
- 董文琦

- 作品数:91被引量:39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诱导 毒素 细胞凋亡
- 王立安

- 作品数:170被引量:66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食用菌 毒素 玉米小斑病菌 多糖 玉米
- 李运朝

- 作品数:92被引量:56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金银花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道地中药材 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