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6篇“ 球结膜微循环“的相关文章
基于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镜对巩膜镜初戴者结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2022年
目的:比较巩膜镜初戴者戴镜前、后的结膜微循环的改变,观察配戴巩膜镜对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共纳入温州医科大学从未配戴过巩膜镜的在校健康学生22名,所有被检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一眼进行数据采集,配戴巩膜镜。使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镜(FSLB)分别于戴镜前,戴镜0、1、2、3 h拍摄颞侧巩膜镜镜下和镜外区域的结膜获得结膜微循环血管影像,并使用自行编写的软件测量获得微循环血管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戴镜前/后、镜下/镜外的结膜微循环血管参数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22名被检者的22只眼(13只右眼,9只左眼),在眼表血管形态方面,镜外区域戴镜0 h时血管密度(1.482±0.100)较戴镜前血管密度(1.408±0.124)明显升高(P=0.019)。在眼表微循环方面,镜外区域戴镜前血流量[(104.5±28.4)pl/s]高于戴镜1 h时血流量[(86.1±20.9)pl/s](P=0.027);镜下区域血管直径在戴镜3 h时[(18.39±1.90)μm]与戴镜前[(17.71±1.49)μm]、戴镜0 h[(17.63±2.11)μm]、戴镜1 h[(17.85±1.86)μm]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0 h较戴镜前降低,戴镜1~3 h血管直径逐渐升高;血流量在戴镜1 h[(61.6±22.8)pl/s]时与戴镜前[(77.4±27.0)pl/s)、戴镜3 h[(76.9±22.3)p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1 h较戴镜前明显降低,戴镜3 h较戴镜1 h时明显升高。结论:配戴巩膜镜初期,结膜受巩膜镜压力出现一过性循环障碍,之后因眼表逐渐适应巩膜镜以及巩膜镜对眼表的炎性刺激使结膜微循环升高。这提示使用FSLB量化获得的结膜微循环参数或许可以作为巩膜镜适配的客观准确的可视化工具,并可用于监测巩膜镜长期配戴者的结膜血管系统,为巩膜镜配戴的安全性及配戴者的眼表健康提供线索。
范歆黄惠敏田丽施策邓如芝沈梅晓吕帆
关键词:球结膜血流速度微血管微循环显微镜检查
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结膜微循环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结膜微循环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缺血型CRVO患者90例,按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和研究组(n=45,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膜微循环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的BCVA升高程度以及细动脉管径、细静脉管径扩大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CMT以及红细胞聚集积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研究组的VEGF、ET-1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NO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结膜微循环,同时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可靠。
张韫洁李新章索南措马学仁宋姿萱
关键词:视网膜激光光凝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球结膜微循环
结膜微循环变化与眼部疾病的研究现状
2020年
微循环的变化与组织器管的功能息息相关,在组织器官发生损害前,最早表现的就是微循环的变化。通过对眼部结膜微循环变化情况的观察和研究,对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目前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吕宏伟邓慧华赵莉辉程世明
关键词:球结膜微循环眼部疾病
基于结膜微循环改变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通过观察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结膜微循环形态改变,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科学性。方法选取诊断为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70例作为疾病组,7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采用微循环检测仪对两组观察对象的结膜微循环形态异常区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根据田氏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总积分。记录疾病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两组组间结膜微循环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眼间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结膜微循环异常频次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脾胃区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比较中,形态总积分、血管数、细静脉管径均较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细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结膜微循环的异常走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疾病组观察对象的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与NHISS评分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结膜微循环改变多表现为脾胃区的形态异常,具体表现是血管数的减少,细静脉管径的轻度狭窄,血管走形的异常,且结膜微循环形态学改变与神经功能缺损正相关,充分验证了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科学性。为眼针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程修平王鹏琴王艺蓉
关键词:中风气虚血瘀球结膜微循环
眼针带针康复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及结膜微循环规律研究
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对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基于结膜微循环检测,观察总结并定量分析中风恢复期肝肾阴虚型患者治疗前后白睛络脉积分变化并对照健康志愿者,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性及临床应用价...
王艺蓉
关键词:中风肝肾阴虚型球结膜微循环
文献传递
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结膜微循环改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主观不适症状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双眼配戴月抛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在校研究生进行研究,取右眼作为实验对象。于戴镜前与戴镜后1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填写,检查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并采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镜对结膜血流速度和血管网密度进行评估,观察各指标在戴镜前后的变化并分析配戴者主观感受与结膜微循环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影响配戴者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的OSDI、血流速度、血管网密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戴镜前后SchirmerⅠ和TBUT的差异。结膜微循环参数与OSD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影响角膜接触镜配戴主观感受的主要因素。结果27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名,女性19名,年龄(22.7±1.6)岁。OSDI评分戴镜前为(11.860±7.783)分,戴镜后为(24.017±12.181)分,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6,P<0.001),结膜血流速度戴镜前为(0.534±0.132)mm/s,戴镜后为(0.587±0.134)mm/s,戴镜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6,P=0.048)。戴镜后1个月OSDI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383,P=0.048),广义估计方程模型中自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时间、血流速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结膜血流速度增加,配戴者的主观不适症状与结膜血流速度呈正相关。
胡亮舒徐鹏徐杨扬程健许志强王建华吕帆
关键词:接触镜球结膜血流速度显微镜检查
结膜微循环在兔系统性硬化肺动脉高压中的意义及VEGF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类病因复杂、预后较差的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PAH...
李雪飞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球结膜微循环
文献传递
汶川地震救援者结膜微循环的改变
2015年
目的:观察汶川地震救援者任务完成后2年时结膜微循环变化。方法:随机选取84例汶川抗震救灾男战士为救灾组,以20例同一部队,年龄、性别匹配,未参与抗震救灾的健康男战士为对照组,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和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平行检测两组结膜血管形态、数目和管径、微循环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的变化,并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救灾组血管管袢数目减少(6.10±1.17条/mm2 vs 5.14±1.00条/mm2,P<0.01)、粗细不均增多(1.10±0.91条/mm2 vs 2.00±0.81条/mm2,P<0.01)、细静脉和细动脉管径变细(25.20±3.05μm vs 23.39±3.05μm,9.50±1.15μm vs 8.33±1.43μm,P<0.05);结膜血管囊状扩张明显增多(5.00%vs 39.29%,P<0.01),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536.60±51.28μm/s vs500.23±55.05μm/s,P<0.01),红细胞聚集明显(20.00%vs 45.24%,P<0.05)。而血管瘤、缺血区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救灾组虽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震救援战士完成任务后两年仍存在不同程度微循环损害。
宋丹丹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关键词:抗震救灾战士球结膜微循环
不同危险分层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膜微循环的改变
2015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不同危险分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膜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水平(1、2、3级)、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发心血管家族史、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等)、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情况,对118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分层,研究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和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低危组高血压病患者结膜微循环改变主要表现为稀疏网格结构、血管数目减少及细静脉管径变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以上(含中危)组高血压病患者结膜微循环出现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明显改变。其形态改变主要为视野清晰度下降、血管数减少、细动脉及细静脉管径变细、血管粗细不均增多,并出现网格结构、血管瘤、囊状扩张及缺血区。其流态改变主要为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其管周渗出增加、含铁血黄素沉着增多。随着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增加,结膜血管密网格结构比例逐渐增多、血管数逐渐减少、血管内血流速度逐渐减慢、红细胞聚集程度逐渐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与危险分层相关的结膜微循环改变。
何涛陶天琪李玉珍徐菲菲王晓礽宋丹丹刘秀华
关键词:球结膜微循环高血压
酸烧伤后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酸烧伤后家兔结膜微循环变化规律及机制,以及酸烧伤后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探讨其对机体血液粘滞性的影响。方法:以健康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烧伤组,复制酸烧伤模型,分别在烧伤后即刻、烧伤后30 min、烧伤后1 h、烧伤后2 h观测结膜微循环;在两组伤后即刻,伤后8 h、伤后24 h、伤后48 h四个时相进行采血,检测全血黏度(ηb)、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K)、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B)、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各相应数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烧伤组四个时相的总积分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ηb及ηr进行比较后,四个时相在同切变率下,烧伤组伤后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ηp、HCT、ESR、K、FB、EAI、TK比较后,烧伤组伤后各时相所得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体受到酸烧伤后,结膜微循环有严重的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且影响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导致血液流变性发生变化。
邵洪波姚月明魏伟
关键词:烧伤球结膜血液流变微循环

相关作者

许荣家
作品数:61被引量:167H指数:6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塞 脑缺血 脑栓塞 球结膜微循环 白细胞流变学
刘丽
作品数:17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球结膜微循环 中风 血粘度 白细胞流变学 红细胞变形能力
胡志希
作品数:374被引量:1,721H指数:22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血瘀证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早发冠心病 中医诊断学
周小青
作品数:337被引量:1,587H指数:18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中医 中医诊断学 血瘀证 丹龙醒脑片 血府逐瘀汤
曹霞
作品数:118被引量:336H指数:10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塞 脑缺血 大鼠大脑中动脉 动物模型 局灶性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