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3篇“ 理欲之辨“的相关文章
- 戴震的情欲理欲之辨与现代性倾向
- 2024年
- 戴震作为清朝中叶以儒学为根基的重要思想家,和明朝中后期以来众多思想家一样,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进行反思,主张人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戴震具有认识论路向的哲学进路和以情为本的人性论,从整个哲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带有一种思想转向意味,即从中古时代的古典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转向近现代的主体即本体,以认识论取代本体论。尽管戴震哲学自身有着规模不够宏大等缺陷,但他从认识论出发消解形上本体,以及他对于个体性生命的关注,都含蓄地透露出自由、平等、个体性等现代性色彩。
- 李亚东
- 血气心知与理欲之辨——戴震人性思想之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戴震是传统社会最后一位系统阐述人性思想的儒家学者。他提出“血气心知之谓性也”,且更为强调“血气”的优先性。他将“欲、情、知”视为人的心灵的三要素,也是把身体的感受性放在更优先的地位。至于体现“性善”的“仁义礼智”,在戴震那里则是与“生生之道”紧密联系。戴震批评宋明理学将“理”“欲”对立,认为“理”即在“欲”中,人不可“无欲”“禁欲”,但可“无私”和“节欲”。戴震的人性思想反映了儒家内部人性讨论的焦点从“善恶之辨”到“理欲之辨”的演变,也展示出普遍道德和人性差异的张力。从古今社会之异的角度看,他的思想颇可与以多数人的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接榫,也能提醒以“高尚”之名压制正常生欲的危险,但却无法应对物欲流行的局面,乃至有可能使道德失去客观普遍性。
- 何怀宏
- 关键词:人性理欲之辨
- 殊途同归:再论朱熹、戴震的理欲之辨
- 2022年
- 学界对朱熹、戴震“理欲之辨”的研究颇多,学者多认为朱熹之理欲观截然分理欲为二、以理杀人,与戴震之理欲观截然对立。实际上,包括戴震在内的诸多古今学者,由于未对朱熹不同语境下“天理”的适用主体及“人欲”的具体内涵细加分辨,进而夸大了朱熹、戴震理欲观的歧异。如若对朱熹、戴震二人“理”“欲”的概念、“存理去欲”的一致性及其主体进行分殊,可知二者理欲观殊途同归:朱熹、戴震理欲观的主要差异在于适用主体及路径不同,朱熹去“君子”之欲,使“君子”得义;戴震遂“小人”之欲,使“小人”得利。但二者理欲观有着相同的思想旨归,即通过调节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天下人各得其情、各得其利。
- 庞子文崔波
- 关键词:理欲之辨君子小人
- 理学家的地位、政治制度思想与理欲之辨被引量:1
- 2022年
- 综观整个宋代,理学家的地位普遍不高,均没有进入核心的决策层。他们的学说尽管被士人所推崇,但是并没有被立为官学。他们的政治理念,尤其是理欲观,与宋代统治者分歧较大。理学家对宋制中透射出的功利思想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又是建立在“道统论”的基础上,体现了圣与王的冲突。到元代时,这种冲突消失了,同时理学家的魅力不断上升,理学最终被立为了官学。
- 季乃礼阴玥
- 关键词:宋代理学官学理欲之辨
- 论戴震“理欲之辨”的观念嬗革及形成动因
- 2020年
- 戴震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对宋儒理学的信奉到存疑直至晚年激烈批判的巨大转变,晚年的戴震立志于建立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并以"理欲之辨"为焦点对宋儒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理存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进步观点。探究戴震"理欲之辨"的深层动机,必须将其置于戴震整体学术框架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戴震学术思想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重新诠释"理欲之辩"是其学术思想转变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戴震对宋儒"理欲之辨"的批判继承,特别是厘清戴震思想转变进程及建构"新理学"的学术志向,才能明确戴震"理欲之辨"的深层动机,以补前贤在该问题总结上的某些疏略。
- 汪楠潘斌
- 关键词:理欲之辨哲学体系
- 比较视域下的理欲之辨探析
- 2019年
- 作为理学命题的理欲之辨至今仍有重要的讨论价值。首先从批评新学、重塑新官学以及出入佛道、重建新儒学两个方面阐述理欲之辨的主要论旨,其次从理与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揭示理欲之辨的重要内涵,最后对于理欲之辨的有益启示进行总结与反思。立足比较视域,围绕理欲之辨的论旨、内涵和启示等理论思考,对于深刻领会和正确评价理欲之辨,服务于思想道德建设理当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陈婷婷
- 关键词:理学理欲之辨
- 理欲之辨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 2019年
- 理欲之辨的命题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先秦诸子百家开创了“理欲”之论的先河,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等人提出“存理去欲”,王阳明、戴震更提出“理存于欲”。理欲之辨的嬗变过程实际上是道德理想与生活欲求的对立统一以及生活欲求如何适应道德理想的过程。理欲之辨的有关思想有助于重建社会规范,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有利于人际和谐。
- 张亦驰
- 关键词:理欲之辨历史嬗变
- “理欲之辨”与清初理性精神的复归
- 2017年
-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 施文斐
- “理欲之辨”与清代前中期的女性婚姻道德生活——以“贞节观”及其引发的诸种道德困境为探讨对象
- 2016年
- 相较于对宋儒理学的照单全收,清人更趋向于以原始儒学为参照,对宋儒之"理"加以辩证审视,并试图于"理"之外寻求新的道德标准,原始儒学那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关怀于是成了这一意图的重要指向。这一富于人性化的思考维度在清人论及"贞节观"的相关问题以及由"贞节观"引发的诸种道德困境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从中体现出了"以理顺情"的道德情感化倾向。
- 施文斐
- 关键词:从一而终寡妇再嫁
- 理欲之辨的流变及现代价值
- 2012年
-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 肖剑平
- 关键词:理欲之辨
相关作者
- 王智汪

- 作品数:53被引量:36H指数:2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考据学 明清 荻生徂徕 儒学 流民
- 祁润兴

- 作品数:9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传统儒学 理欲之辨 历史形态 知识经济 知识
- 施文斐

- 作品数:18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研究主题:话本小说 清初 男性气质 理欲之辨 主情论
- 吴根友

- 作品数:229被引量:52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 政治哲学 王夫之 儒家 哲学思想
- 江雪莲

- 作品数:32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伦理学 公民道德 伦理价值 爱国主义 公民不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