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572篇“ 生态保护“的相关文章
- 生态保护
- 高职高专环境科学系列教材:全书共八章。内容有:绪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保护、物种的保护与生物安全、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等。
- 孔繁德主编
-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 生态保护
- 环境保护系统岗位培训教材:本书为环境保护局长岗位培训教材,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自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管理三编,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孔繁德等编著
- 关键词:干部教育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 生态保护
- 本书讲述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保护,农村生态保护,生态监测与食品安全等内容。
- 李旭东
-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 生态保护
- 孔繁德等编著
- 关键词:干部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学
- 持续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
- 2025年
-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对林草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为甘肃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甘肃省林草系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甘肃林草力量。
- 张旭晨
-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国家生态安全生态优先统筹推进
- 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研究
- 2025年
-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调节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保护和发展利益关系、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四川是全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千河之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发展大后方,肩负着“生态”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分析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发展历程和现存问题,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在生态补偿资金、考核标准、补偿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需不断拓宽市场化渠道、改进考核机制、丰富补偿模式,促进四川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进而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邓冉付思文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
- 有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 2025年
-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创新性实践,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相关文化形态及孕育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有力推动文化传承、维系生态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存在乡村空心化现象,当地民众难以从建设中受益,非遗传承受阻。有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民众与旅游资本紧密协同,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非遗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平衡、持续发展,达成预期建设目标。
- 谈国新
-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系统
- 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
- 2025年
-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可为生态保护管理政策提供可视化的指导信息。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严格的政策遵循,但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格局数据,采用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引入相关供需指数指示生态服务匹配状况,定量评估了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较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供需盈余较多,而人类活动较高的甘肃中部和北部绿洲区,供需比较低,处于或接近赤字状态,出现空间上供需错配;(2)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均有加剧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盈余略有增加,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比省域范围内的小,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水平下降的区域集中在非生态保护红线区;(3)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H-L、L-L格局,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不平衡在逐渐缩小,但是甘肃省中部依然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服务供需格局优化和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等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 赵晓冏苏军德刘鹏马啸宙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梯度分析
- 一种基于生态位互补技术的水生态保护修复方法
-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态位互补技术的水生态保护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生态遥感技术对目标水域进行图像采集,获取目标水域图像;利用传感器对目标水域进行水体DNA检测,以获取水生态结构数据...
- 刘飞周朝伟肖世俊
- 基于期望增长的四川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方法
- 2025年
-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的需要,也是国际生态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前沿课题。为科学评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克服现有功能指标及指标阈值设置缺陷,在分析了201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变化趋势、空间聚集特征基础上,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确立了植被功能性状5个特征区,制定了期望得分标准值表,开展了基于期望增长的保护成效评估。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四川省FVC、LAI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模式空间分异契合四川省川西高原气候区和东部中亚热带气候区大体二分气候框架,也与四川省地带性植被分布相对应。FVC、LAI增长极低值区(P<0.01)基本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在四川东部中亚热带气候区内,盆缘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的FVC、LAI处于增长高值区。两者在四川盆地农业植被区、西南山地等区域的不同增长表现,体现了气候、地带性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FVC、LAI对上述综合作用的差异化响应。(2)2021—2022年四川省LAI期望得分(LAI-Kq)基本维持稳定,FVC期望得分(FVC-Kq)总体稳定(P>0.05),有各别市下降明显(P<0.05),四川省生态保护成效等级为基本稳定。(3)对于不同保护强度的区域来说,2021—2022年,生态保护红线内FVC-Kq低于生态保护红线外,生态保护红线内属于保护地的区域FVC-Kq小于保护地外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内外,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保护强度区域对于LAI-Kq影响较小。(4)FVC单指标难以对特定条件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出准确判断,LAI指标加入有助于提高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基于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模型,提出了FVC、LAI生态质量变化多指数表达框架,未来应在制定更为细致的特征指数选取方案和植被功能性状特征区划的基础上,分区厘定种群�
- 杨渺侯鹏翟俊蔡明勇林乃峰吴瑕
相关作者
- 高吉喜

- 作品数:472被引量:5,834H指数:39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生态保护 红线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生态
- 邹长新

- 作品数:151被引量:2,075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 研究主题:红线 生态保护 生态安全 生态 水源涵养
- 靳乐山

- 作品数:159被引量:2,079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生态补偿 农户 支付意愿 草原生态保护 受偿意愿
- 孔繁德

- 作品数:57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 研究主题: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健康 气候变化 环境保护
- 万军

- 作品数:99被引量:1,647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环境保护 红线 生态保护 城市环境 喀斯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