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6篇“ 生态涵养区“的相关文章
北京生态涵养建设二十年:历程演进与前景展望
2025年
北京生态涵养是以水源涵养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特色功能,为首都整体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服务支撑。回顾发展历程、诊断新阶段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实现建设流域水质提升、乡村产业转型和“两山”价值的现代化发展示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上看,北京生态涵养建设经历了差异化转型、优化提升和现代化绿色发展3个阶段;从空间上看,在不同尺度的行政间互动与博弈,实现了任务目标与发展路径的协调。近二十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养生态质量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均得到了优化,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北京乃至京津冀整体效益凸显。但在生态系统韧性、居民绝对收入、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变现的市场参与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仍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展望未来,应从以科技夯实生态保护成效、营造市场化的企业生长环境、挖掘地特色产业优势、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优化监管评价体系和面向国际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系统推进北京生态涵养建设迈向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张贵祥马广鹏李繁繁陈小龙曾见闻
关键词:水源涵养生态屏障
北京生态涵养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机会成本测算方法探析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推进有关工作,北京市统计局对北京生态涵养(包括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以及房山、昌平的山部分)因保护生态而产生的经济发展机会成本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探析,为完善北京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张铁军郑晓光
关键词: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保护生态
生态涵养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以北京市怀柔为例
2024年
生态涵养作为首都重要生态屏障,伴随城镇化发展,生态风险发生机率增大。本文以怀柔为研究,基于2000、2010、2020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半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生态涵养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表明,受城市发展阶段影响,怀柔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较2000-2010年更为剧烈,以林地-草地互转和耕地-建设用地单向流转为主;怀柔较好地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整体生态风险逐步改善,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原低值风险集聚式增长,山沟谷地高值风险逐年缩减。研究结果为探索生态涵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张玲俐李牧赵媛张文选
关键词:生态涵养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耦合关系、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以京津冀生态涵养为例
2024年
对京津冀生态涵养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为该旅游地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涵养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态涵养23个县域旅游地脆弱性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涵养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脆弱性处于高度耦合作用阶段,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明显且耦合紧密,具有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涵养脆弱性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耦合协调度较高;涵养脆弱性耦合关系总体上属于失调衰退发展状态,未来发展中要注重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涵养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粮食生产力、土地资源丰度、旅游地经济旅游依存度、旅游地人口结构和城镇化进程。基于涵养当前脆弱性耦合状况,可从推进高质量生态涵养建设和保护、加快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优化功能性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发挥可利用耕地生产潜力和特质、推进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等方面降低脆弱性,实现京津冀生态涵养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彭文喜任亮孔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
北京市生态涵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
2024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北京市生态涵养作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产品。在推动建设生态涵养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实现模式路径的研究更是重要。本研究在系统阐述生态产品概念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北京生态涵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土地利用优化+生态产业化”模式、“生态特色旅游产业化+成果共享”模式、“生态补偿完善化+公私合作”模式、“产权市场化+股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域联合”模式5种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和培育生态产业提供参考,推动实现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庞维双刘笑冰
关键词:生态产品生态涵养区
景观生态风险演变及其对驱动因素的响应--以北京生态涵养为例
2024年
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30a间北京生态涵养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究,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与耕地为主,199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的趋势.近30a间,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分别下降8.45%、13.66%、8.13%,低、较低生态风险分别增加2124.34,1247.96km^(2),在空间尺度上呈现正相关性.单因子探测中,人为干扰度、NDVI、高程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全部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人为干扰度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30a间北京生态涵养土地利用格局与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探究了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驱动因素,为北京生态涵养保持生态稳定、促进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高林赵中秋宋东阳裴小龙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结合生态涵养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密云和延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域主要分布在各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梁丽娜王洪佳冯慧懿唐秀美
关键词: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
北京生态涵养土壤硒含量背景值研究
2024年
以北京生态涵养10400 km^(2)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子荧光光谱(AFS)方法测定内8188件表层土壤样品硒含量。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酸碱度、不同土地类型的表层土壤的硒含量背景值。结果表明:北京生态涵养表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223 mg·kg^(-1),高于北京全市表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0.19 mg·kg^(-1))。内表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与成土母质关联较大的土壤具有较好的继承性,粗骨土(0.251 mg·kg^(-1))、采矿用地土壤(0.221 mg·kg^(-1))均呈现出明显的硒富集。表层土壤硒含量在不同酸碱度中分布差异较大,碱性表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普遍较低(≤0.214 mg·kg^(-1)),中—酸性表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普遍较高(≥0.242 mg·kg^(-1)),硒含量与土壤酸碱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张群冯辉孙朝李启云姜天琪贾磊
关键词:土壤背景值生态涵养区
北京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提升模式被引量:1
2024年
旅游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使生态涵养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测度模型,分析北京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时空演化特征,构建北京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提升模式。结果显示:2011年至2020年,北京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整体增长,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但各域发展重点有异,需针对不同域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最后,文章构建了以“分管理、重点落实”为指导方针,以保护性开发资源为基础力、全过程优化生态为持续力、高品质打造产业为核心力、坚持多主体参与为保障力的北京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提升模式。本研究为评价生态涵养绿色旅游发展潜力提出一个新的测量方法,为生态涵养绿色旅游与域绿色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管理框架。
郑倩倩唐承财张瑛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涵养区发展潜力
太湖生态涵养浮游植物多样性
2024年
为支撑太湖生态涵养政策实施成效后续评估,以太湖生态涵养实验为对象,于2023年7月—2024年4月,对西山岛、东山岛周边太湖水域开展浮游植物季度调查。本轮4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门109种,以绿藻门物种数最多,夏季物种数(93种)最多,冬季(45种)最少;共记录到20种优势种,以蓝藻门物种数最多,假鱼腥藻属某种的年度优势度最高(0.425),微囊藻的年度优势度较低,仅为0.042。浮游植物平均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具有相同的季节差异性,春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春、冬两季和夏、秋两季浮游植物平均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P<0.05)。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冬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更为均匀。冬季浮游植物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P<0.05),春、夏、秋3个季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浮游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度(P<0.05),夏、秋、冬3个季节浮游植物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基于浮游植物指标的域水质评价结果整体处于β-中污型~寡污型状态。
陶江邵旭东范帆蔡琨李曌吕学研叶文荣阮晓杰
关键词:太湖生态涵养区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相关作者

李云燕
作品数:92被引量:563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研究主题:循环经济 生态补偿 京津冀 低碳城市 碳排放
杨春
作品数:35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主题:生态涵养区 生态文明 生态涵养 绿道 减量
张朝晖
作品数:19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主题:生态涵养区 城乡统筹 专项规划 生态文明 中心城
张彪
作品数:18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研究主题:循环经济 生态补偿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涵养区 投融资
雷振东
作品数:136被引量:364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 民居 黄土沟壑区 建筑 乡村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