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240篇“ 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文章
新疆伊犁木地肤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
2024年
新疆是我国藜科植物种类丰富且数量最多的地区。木地肤是藜科地肤属多年生半灌木,不仅能够用来饲养家畜,还能够修复生态环境。木地肤生长区域很广,如伊犁草原、半荒漠区域和荒漠草原等均生长有木地肤,是新疆乡土草种的一种,也是修复草原的优势品种,因为其具有很强的生态修复能力和饲用价值,引起了科研单位、生产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探讨了新疆伊犁木地肤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旨在为改良干旱区域的天然草场大规模提供种子,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木地肤。
赛尼木·马那甫
关键词:木地肤生物学特性栽培
油麻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油麻藤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布于34.5°N以南的省区。较耐阴,喜光,喜暖湿气候,较耐干旱和贫瘠,喜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疏松石灰质土壤,其物候节律在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有所不同。目前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也开始采用。啮齿动物松鼠是其有效授粉媒介,又是油麻藤的有效种子传播者,松鼠与油麻藤之间形成了“双重互惠”关系,近年来,油麻藤是研究传粉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协同进化的重要材料。油麻藤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在南方地区常用于垂直绿化,也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应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其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种质保存的研究力度。
杨期和杨期和肖建华
关键词:物候资源利用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2023年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目前在中国仅分布于南海诸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地适应干旱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酸含量高(1123.64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2)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低,而叶片有机碳、氮、磷含量较高(分别为490.27、18.10、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综上表明,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具种。该研究结果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婉敏林若宜刘楠任海徐贝贝简曙光
关键词:形态解剖结构生态生物学特性
西沙群岛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被引量:4
2020年
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为紫草科紫丹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东半球热带海岸和海岛常见的先锋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为掌握银毛树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生态适应机理,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该研究以西沙群岛东岛自然生长的银毛树为对象,对其形态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和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银毛树具有叶表面气孔密度低、比叶面积小、海绵组织发达、枝条的空腔比高等特点,有较好的储水抗旱能力。(2)银毛树叶片表面有厚密白色绢毛覆盖,可以反射强光、降低水分散失,有利于其适应强光和干旱环境。(3)银毛树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较高,能够很好地抵抗渗透胁迫,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4)银毛树生长的土壤呈强碱性,养分和水分含量较低,但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正常,表明其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高,能够很好地适应瘠薄的土壤环境。(5)银毛树木质部密度低,枝干脆弱易折,可防止被大台风连根拔起,同时枝干含水丰富,有利于其抵抗台风及树冠的快速恢复。因此,银毛树能较好适应干旱、强光和瘠薄的滨海沙滩环境,在热带珊瑚岛(礁)或滨海地区防风固沙及植被恢复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蔡洪月刘楠温美红任海简曙光
关键词:生态生物学特性抗逆性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Sieb.etZucc.)A.Gray]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高潮带的常绿灌木,常出现于红树林陆岸外滩,属于半红树植物。苦槛蓝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护堤功能,在海岸生态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苦槛蓝的种群分布特征、土壤特性、叶片与茎部结构特征、叶片生态特性和自身繁殖特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苦槛蓝现生种群多为单优群落,其土壤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高低对其分布影响较大,而与pH和盐度相关性不大;2)在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上,苦槛蓝的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器分布,且都具有盐腺,是一种泌盐植物;3)在叶片生态特性上,广东高桥苦槛蓝种群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最高,其次为福建漳浦种群,福建泉州种群最低。浙江西门岛、福建九龙江、广西高坡和广西山口4个地区种群的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没有显著性差异,苦槛蓝相对较低的单位面积叶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耐盐性不强;4)在繁殖特性上,苦槛蓝具有双花期现象,采用不同的扦插条件进行繁育试验发现苦槛蓝生根大约需8~10d,由于其90.0%的果实具有虫害现象,其种子的繁殖成功率受到较大限制。
孙键许会敏赵万义昝启杰陈里娥廖文波
关键词:苦槛蓝生态生物学特性
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 Benth)是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中国特有、残遗的单种属植物。通过研究广东中山的四药门花种群所在的群落、土壤特征以及叶片形态解剖特征,结果表明:四药门花生长于山谷溪流旁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中,其土壤为肥沃的富含腐殖质赤红壤,其伴生种类主要有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鼠刺(Itea chinensis)、光叶红豆(Ormosia glaberrima)、铁榄(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2.02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094,生态优势度指数为5.072。该种群幼年及成年个体数较少,呈不稳定结构。叶片解剖特征显示其为中生性植物种类。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个珍稀濒危植物,建议在加强就地保育的同时,通过扦插的方式保育该种群所有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开展回归试验并进行种苗商品化生产。
黄柔柔叶子霖张倩媚易慧琳蒋谦才
关键词:群落结构生境
薏仁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盐土栽培技术
2015年
阐述了薏仁的用途、植物形态特征、资源分布、生态效应等,从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薏仁在盐土上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钱兵彭亚民王伟义费月跃王军王春云李亚芳
关键词:薏仁生态效应栽培技术盐土
郁金香下延球与根系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郁金香在自然生长或人工栽培深度不够的状态下,子球被光照射后普遍产生下延茎与下延球。人工栽培品种出现下延球对生产影响很大,由于下延茎与下延球的生长,使商品种球繁殖时间至少推迟一年。郁金香根系为不定根,根尖断后不能再生;根系生长期要求低温,高温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缓慢,发育差根系短,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鳞茎变小,呈退化状态。
戴忠良
关键词:生态生物学特性郁金香自然生长栽培品种繁殖时间商品种球
郁金香下延球与根系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5年
郁金香属百合科郁金香属类短命球根花卉植物,喜夏季高温干旱、冬春低温多雨雪生态环境。对郁金香子球产生下延茎与下延球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室内与室外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证实:1龄子球受到光照后,不论栽深栽浅都会产生下延茎结出下延球,不可逆的,这种现象是郁金香长期适应高温干旱生境的一种生活习性,下延茎的生长要消耗鳞茎养分,所结出的新鳞茎变小,使种球生产至少推迟1年时间达标;具花芽的2龄子球与3龄成球均不产生下延茎与下延球;试验还证实,郁金香生育期具高温长茎、低温长根的习性。通过试验找到了郁金香种球生产过程中杜绝鳞茎产生下延茎与下延球措施,鳞茎贮藏期创造黑暗条件,栽培深度〉6~10cm;鳞茎栽培期创造低温条件,促根系旺盛生长。
戴忠良肖笃志程争鸣
关键词:郁金香根系生态习性
四川古尼虫草生态生物学特性考察报告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摸清邛崃古尼虫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方法:产地野外实地考察。结果:了解到一些古尼虫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结论:通过了解古尼虫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古尼虫草资源,并为人工培养古尼虫草提供参考。
张美方清茂周先建
关键词:生态生物学特性

相关作者

任海
作品数:335被引量:4,211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生态生物学特征 生态恢复 植被恢复 屋顶绿化
赵书元
作品数:37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内蒙古畜牧科学院
研究主题:牧草 栽培 华北驼绒藜 野生牧草 生态型
简曙光
作品数:173被引量:95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离体快速繁殖 不定芽 生物学特性 生态生物学特征 超表达
何和明
作品数:99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研究主题:花粉 槟榔 药用植物 绞股蓝 生物学特性
刘楠
作品数:67被引量:33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生理生态 光合作用 植被恢复 生态生物学特征 功能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