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篇“ 生物伦理学“的相关文章
- 生物伦理学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的伦理思考、纳米生物技术的伦理思考、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伦理思考、辅助生育的伦理难题、脑死亡和器官移植的伦理思考、安乐死的伦理思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医疗健康资源的合理分配、...
- (中国)周树锋
- 生物伦理学
- 高崇明
- 关键词:生物学伦理学
- 俄罗斯生物伦理学的建构及其镜鉴
- 2023年
- 自20世纪中叶,具有跨学科属性的俄罗斯生物伦理学研究兴起,至20世纪末已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存在。当代俄罗斯学者从起源、本质范畴、主要任务等方面奠定了生物伦理学的学术话语,从教科书、教学大纲等方面建构了科学的学科体系;从实证角度确证了生物伦理学的跨学科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面对争议提出解决方案;围绕生殖、死亡、传染病等问题提出21世纪俄罗斯生物伦理学的具体关切。俄罗斯生物伦理学研究承袭了苏联时代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范式,为当代中国生物伦理学的发展完善提供有益镜鉴。
- 高荣伟武卉昕
- 关键词:生物伦理学多重性
- 普通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生物伦理学”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讨
- 2023年
- 文章论述了生物伦理学的起源,国内外教育现状,从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科技发展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开设“生物伦理学”课程的重要性。阐述了“生物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为普通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生物伦理学”提供参考。
- 肖雷姚菁华孟献良冯秀娟刘海臣
- 关键词:生物伦理学通识教育课堂教学
- 细胞培养肉的生物伦理学思考被引量:8
- 2021年
- 近年来,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人造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通常所说的人造肉,可以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其中植物蛋白肉已经逐步开始商业化,细胞培养肉采用动物细胞进行培养,与真实肉制品更为接近。文中在分析细胞培养肉本质基础上,探讨细胞培养肉对肉类生产行业、消费者群体以及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在生物伦理学的视角下,研发和生产细胞培养肉有助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动物福利、减少资源需求、改善肉制品营养功能,并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细胞培养肉生产涉及的食品安全、技术滥用、技术监管层面上的伦理风险提出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能从生物伦理学的层面为人造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汪超刘元法周景文
- 关键词:人造肉生物伦理学食品安全
-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学课程小班课教学探讨被引量:1
- 2021年
- 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问题近年时有发生,如何给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上好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学课程值得研究与探讨。小班课教学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可拉近师生距离、增加师生互动,更为灵活且有针对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学课程特点及小班课教学实践,探讨小班课教学经验,反思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 李刚张克斌胡晓梅饶贤才卢曙光
-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经验
- 生物伦理学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的渗透被引量:1
- 2017年
- 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有关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如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人体器官移植、艾滋病等方面均涉及生物伦理学。生物伦理学对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 孟安华
- 关键词:生物伦理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检测人体器官移植
- 生物伦理学的福音:人造干细胞
- 2012年
- 这项研究成果显示,直接重新编程技术也能产生与当事人在遗传上完全相符的多功能细胞,并且能避免克隆方式引发的诸多问题,可以让医生利用特定病人的基因密码制造干细胞,排除身体对移植外来的组织或器官产生的抗体排斥,同时也可以用干细胞自身可无限克隆,以及可以变成220种人体不同细胞的特性来模拟测试新药和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癌症等病因。
- 关键词:干细胞生物伦理学福音阿尔茨海默病编程技术模拟测试
- 引言:大脑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和暴力的生物伦理学维度
- 2011年
- 本期杂志“首发文章”这一部分,选自2007年9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15届“大脑与攻击性行为国际学术讨论会”
- 罗伯托.E.梅卡迪罗J.马丁.拉米雷斯梁光严
-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生物伦理学大脑维度暴力
- 攻击性和暴力的神经生物学原理:对生物伦理学的意义
- 2011年
- 生物伦理学关注的是生物学和医学的道德方面。攻击性和暴力与生物伦理的相关性一目了然,因为随着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不同——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故意的还是无意识的,抑或依据种种理由是可以理解的和证明合理的——可能会适用很不相同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生物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理论是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思、争辩和决策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了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定义的演变、这种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情绪与攻击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为的先天因素(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神经生物学因素)本身并不能界定攻击性行为,而诸如学习、文化规范、世界观等后天因素也不能界定。两种因素从一开始就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发展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信念和行为。
- 何塞.路易斯.迪亚士蔡洋
- 关键词:生物伦理学生物学原理攻击性暴力伦理道德生命现象
相关作者
- 刘晓枫

- 作品数:7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生命法学 生物伦理学 教学技能 教学 生物师范生
- 陶凉

- 作品数:198被引量:5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法洛四联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李姝睿

- 作品数:33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藏传佛教 宗教伦理 藏族 传统文化 可持续发展
- 任向明

-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三中学
- 研究主题:初中生物学 初一学生 教学难点 教师 科学方法论
- 陈志伟

- 作品数:65被引量:286H指数:8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高中生物学 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 科学教师 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