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0篇“ 生物量动态“的相关文章
基于局部回归模型的森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分析
2024年
基于丰林县地区4期Landsat影像和对应气象站点数据,结合该地区248块固定样地数据,利用全局回归模型(多元线性模型)和2种局部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建立研究区乔木地上生物量和遥感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优模型来研究丰林县乔木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根据3种模型的模拟结果数据与实测值的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局部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全局模型,加入时间特征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模型评价指标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更为理想。统计得到研究区4个时期内总的乔木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63×10^(7)、2.05×10^(7)、2.32×10^(7)、3.37×10^(7)t,4个时期的平均乔木地上生物量分别为54.82、68.98、77.87、113.46 t/hm2,乔木地上生物量呈现出逐期增加的趋势。利用遥感因子估测丰林地区的地上生物量,为未来该地区生物量分布的估计提供了依据。
卢士欣贾炜玮孙毓蔓张小勇吴思敏肖锐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立地因子对柠条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2024年
灌木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对其生物量进行动态预测有助于对该地区灌木林初级生产力和碳储进行评价。以灌木树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理论生长方程,分析以立地因子及其交互作用为哑变对模型的影响,构建柠条生物量动态预测模型,探索立地因子影响下灌木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度和坡向均对柠条生物量影响极显著,坡度的影响大于坡向,海拔的影响不显著;以单个立地因子为哑变时,各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表现为参数c>参数b>参数a;坡向与坡度交互作用哑变引入参数b处时,模型表现最优(adj-R^(2)=0.8875)。研究结果揭示了柠条生物量动态变化对立地条件的响应机制,可为研究区柠条生物量预测提供参考。
王博许昊金学娟王晓华锁岚
关键词:生物量柠条
基于立地因子影响的柠条生物量动态模型研究
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种主要为灌木,其生物量预测对评价森林总初级生产力和碳储的研究意义重大。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拥有较强的抗逆性以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王博
关键词:柠条生物量动态模型
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的植物生长及其生物量动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明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与同龄橡胶纯林的植物生长与生物量动态及其差异,为橡胶复合林合理的结构组建以及环境友好型橡胶园的建设和热带退化山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6年生橡胶林按行距2 m×2 m的规格种植2行萝芙木和1行肉桂构建了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在同一坡面的橡胶复合林和橡胶纯林的上、中、下三个地段分别建立3块长期定位观测样地,自2010—2018年每隔2年对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与橡胶纯林样地中植物的基径、胸径、高度等因子进行了定期观测。根据野外观测数据计算了两种不同林分中橡胶、萝芙木和肉桂的高度、胸径和基径年均生长。同时采用已建立的橡胶、萝芙木、肉桂的生物量回归方程估算了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并对其组成、生物量动态与分配特征及林分的年净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复合林中橡胶的年均胸径生长和年均高度生长均稍大于橡胶纯林,其生物量(113.20 t·hm^(-2))为橡胶纯林的1.06倍(P>0.05);萝芙木的年均胸径生长和年均高度生长随种植时间而逐渐减少,其生物量则随种植时间而增加,从0.21 t·hm^(-2)增长到2.91 t·hm^(-2);肉桂的年均胸径生长自种植6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高度生长和生物量则随种植时间而增长,其生物量从0.27 t·hm^(-2)增长到0.47 t·hm^(-2)。橡胶复合林的总生物量(116.58 t·hm^(-2))也稍大于橡胶纯林,是橡胶纯林的1.1倍(P>0.05),但两个不同林分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均为:茎>根>枝>叶。随着林龄的增加,复合林及橡胶纯林的总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复合林的年均净生产是橡胶纯林的1.26倍(P<0.05)。【结论】橡胶林的复合种植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橡胶复合林比橡胶纯林具有更大的生物量积累、更高的年均净生产及更快的生物量积累速率。
王文黄国良任燕刘成刚金艳强刘长安唐建维
关键词:橡胶肉桂萝芙木生长量生物量净生产量
基于Landsat的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不同时期的Landsat5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1987—2007年5期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通过数据筛选,应用随机森林算法(RF)、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GBRT)等相关性分析模型,估测1987—2007年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BRT算法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99,预估精度P为70.07%;RF算法次之,决定系数R^(2)为0.89,预估精度P为66.10%。1987—2007年的20年间,香格里拉高山松地上生物量经历了先减又增的过程,1987、1992、1997、2002、2007年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023.29、1022.38、1011.73、1018.02、1019.33万t。但截至2007年,高山松地上生物量仍然未恢复到1987年水平。结合20年的林业发展过程,对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罗利彬张加龙
关键词:高山松地上生物量
东北针阔混交林生物量动态过程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混交林地上生物量动态过程驱动因子,以准确理解森林服务和功能。[方法]基于东北金沟岭林场的110块固定样地,描述了1987—2017年的森林动态变化过程。利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估森林结构、气候、地形和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森林动态过程(生长、进界和死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生物量动态过程对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生物量生长受到林分断面积(β=0.562)、海拔(β=0.853)和年均温(β=0.820)的正向影响,与胸径基尼系数呈负相关(β=-0.274)。生物量进界增长随海拔(β=0.913)、年均温(β=0.944)的增加而增加,与胸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β=-0.233)。生物量死亡损失只与林分断面积(β=0.467)呈显著正相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死亡是影响森林生物量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结论]总体来看,海拔和年均温是林分生物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以后要更加关注死亡树木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森林经营。
贾勃王新杰
关键词:多样性稳定性
引入地形因子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估测被引量:3
2023年
构建基于遥感的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估测模型,对比引入地形因子前后模型的估测精度。利用1987-2017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和对应年份的Landsat TM/OLI影像提取遥感因子,计算遥感因子与对应样地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随机森林(RF)及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建模,在3种模型中分别引入海拔、坡度和坡向因子并对比其模型效果。3种建模方法的变化率模型拟合结果R2分别为0.468、0.946和0.887,RMSE分别为2.431、0.692和1.027 t·hm^(-2)·a^(-1);预测效果rRMSE分别为56.66%、33.17%和35.30%,预测精度分别为44.31%、78.77%和70.95%。加入地形因子后,3种模型精度指标均有所提升,RF和GBRT模型的置信区间变窄;结合坡向因子的RF模型效果最优,其R2为0.976,提升3.17%;RMSE为0.502 t·hm^(-2)·a^(-1),降低27.46%;rRMSE为31.50%,降低5.05%;预测精度为82.07%,提升4.18%。在基于RF的变化率模型中引入地形因子能够提高模型的精度,坡向因子对模型精度的提升效果最佳,可为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精确估测提供参考。
廖易张加龙鲍瑞许冬凡王书贤韩冬阳
关键词:LANDSAT地形因子地上生物量
基于Landsat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构建被引量:3
2023年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17年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和对应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提取对应的遥感因子,计算30 a期间生物量和遥感因子的5、10 a定期变化、年平均变化、5、10 a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上生物量模型,提高高山松森林AGB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5种变化类型的RF模型效果均优于相应的MLR模型,RF模型中采用5 a变化率效果最好,其拟合R2为0.956,RMSE为0.664 t/(hm^(2)·a),预测结果中RMSE为2.285 t/(hm^(2)·a);纹理因子在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建模中贡献最大。采用遥感因子变化率构建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提高了生物量变化的估测精度,可为森林地上生物量动态估测研究提供参考。
廖易张加龙鲍瑞许冬凡
关键词:高山松生物量
基于非线性联立方程系统的柠条生物量动态模型研究
生物量作为衡林分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干旱风沙区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估算宁夏干旱风沙区典型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灌木林的生物量动态变化,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灌木树种...
金学娟
关键词:异方差
扎龙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芦苇种群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根茎既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营养繁殖器官,又是其养分贮藏器官。为了明确扎龙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芦苇种群根茎生长和养分贮藏的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理论上的演替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植物群落区布设采样地,于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采集芦苇种群根茎和土壤样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植物群落区芦苇种群根茎长度值、生物量值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芦苇种群根茎长度值、生物量值与土壤理化指标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扎龙湿地中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芦苇群落、芦苇+羊草群落、芦苇群落分别代表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早期、中期、晚期的植物群落,在植物的完整生长季中,其单位体积芦苇种群根茎的累积长度值在不断增大,芦苇种群根茎的生物量值呈单谷型变化,体现出芦苇种群克隆繁殖的遗传学特性;芦苇群落区土壤的含水、各种养分含、盐碱化程度都明显优于羊草+芦苇群落区和芦苇+羊草群落区,这种土壤环境抑制了中旱生植物羊草等的生长和繁殖,促进了湿生植物芦苇的生长和繁殖,土壤环境更适宜芦苇群落的生存;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退化湿地的自然恢复。
焦德志杨建霄王昱深钟露朋
关键词:芦苇种群根茎生物量扎龙湿地

相关作者

郭正刚
作品数:148被引量:2,039H指数:27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高原鼠兔 紫花苜蓿 高寒草甸 生物量 草地
刘宝康
作品数:40被引量:310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草地 溃堤 青海湖流域
唐建维
作品数:69被引量:1,28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研究主题:生物量 热带季节雨林 复合生态系统 群落学特征 热带次生林
尹东
作品数:79被引量:626H指数:17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甘南高原 DEM 环境蠕变 紫花苜蓿
杜玉娥
作品数:7被引量:60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省科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草地 MODIS 生物量动态 植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