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5篇“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相关文章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被引量:15
2001年
目的 为了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病人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 总结了我院 195 4年至 1992年间外科治疗的 1196例甲状腺乳头状病例。结果  93例 ( 7.7% )甲状腺肿瘤直径在 1.0cm以下。其中 49例因其它甲状腺疾患 ,手术时意外发现。 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术 ,其 10年生存率为 10 0 %。 44例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病人 ,皆行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术 ,10年生存率为 91.8%。所有病人平均随访 11年 ,44例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 ,有3例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分析结果提示 ,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 ,一侧腺叶切除已足够。而伴有颈部转移的病人 ,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是必要的。
张仑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
<正>目的:为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病人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1954年至1992年间治疗的1196例甲状腺乳头状病例。结果:93例(7.7%)甲状腺肿瘤直径在1.0cm以下。其中49例因其他甲状腺疾患...
张仑
文献传递
一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风险分层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风险分层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可包括:获取针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预先构建的风险分层分析模型;获取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目标样本,对目标样本进行分析,得到目标样本的染色体异常情况...
沈淑蓉周昱颖池益利
一种用于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绝对定量的数字PCR试剂盒
一种用于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绝对定量的数字PCR试剂盒,属于体外核酸检测技术领域,该试剂盒中包括:1)包含BRAF‑V600E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插入序列的标准品,2)包含BRAF‑V60...
赵银龙张超秦海燕王丽星孙世龙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治疗现状
2023年
甲状腺是头颈部外科和内分泌系统最普遍的恶性肿瘤,近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PTMC)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目前关于PTMC的治疗尚存在争议,且小部分PTMC表现为临床显著的局部或远处转移,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因此,对于PTMC患者,制订系统规范的治疗程序、寻找精准恰当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从开放甲状腺手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到机器人甲状腺手术,PTMC的手术方法不断更新,同时手术治疗指征的把握也更科学、更人性。此外,热消融技术也丰富了PTMC的治疗。未来还可向病因学治疗领域探索与尝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博张杰武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效果被引量:1
2023年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患者100例,进行盲选分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选择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及住院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甲状腺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更优秀,术后甲状腺指标呈下降趋势,并发症发生率4%,总复发率14%,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本次研究证实,以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微波消融技术治疗对患者甲状腺功能影响更小,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林先红
关键词:超声引导微波消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甲状腺结核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18F-FDG PET/CT显像1例
2023年
患者女, 59岁, 因腰痛于外院发现胸、腰椎骨质破坏。2021年10月就诊本院, 诉腰痛, 无胸闷、午后潮热、盗汗等其他不适, 精神、食欲及睡眠尚可, 大小便正常, 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 尿毒症并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余;有肾性高血压, 血压正常稳定;否认有传染病史、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手术、外伤史等。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9 ℃, 脉搏91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18/75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尿素24.9(2.6~7.5) mmol/L, 肌酐818(41~73) μmol/L, 糖类抗原125 37.92(0~35.00)×103 U/L,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00(3.10~6.80) pmol/L, 游离甲状腺素13.44(12.00~22.00) pmol/L, 促甲状腺激素5.24(0.27~4.20) mU/L, 甲状腺球蛋白56.57(1.40~78.00) μg/L,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00(0~34.00)×103 U/L,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3.31(<115.00)×103 U/L, 降钙素3.65(≤9.81) ng/L,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409.1(14.9~56.9) ng/L, 其他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颈胸腹盆增强CT示左侧甲状腺内见数个最大径在7 mm内的稍低密度影结节影, 边缘尚清, 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显示伴部分肿大;第3胸椎、左侧第9后肋可见骨质破坏。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实性、混合性结节, 最大25 mm×8 mm。
唐毅陈瑜
关键词:传染病史午后潮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骨质破坏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PTMC)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5月4日~2022年6月23日收治的69例PTMC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进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将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分析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PTMC的准确性,并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为PTMC的患者53例,确诊率为76.81%(53/69);因术中冰冻切片未切取到病变组织的6例患者出现漏诊,漏诊率为8.70%(6/69);延迟诊断的患者8例,延迟率为11.59%(8/69);2例患者被误诊为滤泡型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误诊率为2.90%(2/69)。通过术后石蜡切片诊断为PTMC的患者69例,确诊率为100%(69/69);其中单侧变63例,双侧变6例;10例患者合并甲状腺肿。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中,直径≥5 mm肿瘤的准确性高于直径<5 mm肿瘤(P<0.05);甲状腺微钙化性的准确性高于粗钙化和周边钙化或独立钙化(P<0.05);未出现包膜侵犯的肿瘤的准确性低于有包膜侵犯的肿瘤(P<0.05);性别、年龄、多病灶情况的诊断准确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mm、存在包膜侵犯为影响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PTMC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受肿瘤直径、包膜侵犯等因素的影响。
李晓洁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MC患者中有和无淋巴结转移、不同转移区域、不同肿瘤直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MC合并淋巴结转移组192例(35.89%),非淋巴结转移组343例(64.11%),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年龄<55岁、男性、灶多发、双侧分布、直径>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组147例(76.5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组45例(23.44%),与CLNM组比较:LLNM组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HT比例升高,BRAF基因突变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0.5 cm组187例(34.95%),直径>0.5 cm组348例(65.05%),与直径≤0.5 cm组比较:直径>0.5 cm组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LNM、包膜外侵犯、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加PTMC复发风险。
尹艺蓉王秀秀余霄龙赵文娟申宝明李成乾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特征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和病理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6-01-01-2020-10-30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收治的3445例PTM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甲状腺切除术及中央淋巴结清除术且术后病理确诊。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有CLNM组和无CLNM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估CLN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44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037例(30.1%)患者出现CLNM。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P=0.001),年龄(P<0.001),肿瘤大小(P<0.001)、多灶性(P<0.001)、双侧性(P<0.001)和峡部肿瘤(P=0.007)与CLNM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2.068,95%CI为1.739~2.46)、年龄≤43岁(OR=1.605,95%CI为1.376~1.871)、肿瘤直径>0.5 cm(OR=2.196,95%CI为1.885~2.557)、多灶性肿瘤(OR=1.685,95%CI为1.391~2.041)、双侧性肿瘤(OR=1.331,95%CI为1.082~1.637)和峡部肿瘤(OR=1.523,95%CI为1.003~2.312)是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上述临床特征的PTMC患者,建议在初次甲状腺手术中行预防性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由于峡部PTMC患者更易发生CLNM,建议同期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
吕翠婷袁喆晨胡时雨胡益黄钧涛沈毅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峡部淋巴结清除

相关作者

贺青卿
作品数:201被引量:90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乳腺癌 达芬奇机器人 甲状腺手术 乳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詹维伟
作品数:592被引量:3,123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超声造影 甲状腺乳头状癌
窦京涛
作品数:676被引量:2,50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库欣综合征 文献复习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吕朝晖
作品数:440被引量:2,41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库欣综合征 文献复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意外瘤 糖尿病
王海莹
作品数:8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GALECTIN-3 半乳糖凝集素-3 细胞凋亡抑制因子 BRAF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