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篇“ 电惊厥疗法“的相关文章
高氧液对惊厥疗法治疗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评价静脉高氧液疗法惊厥疗法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方法:108例符合CCMD.Ⅲ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病例,被随机分ECT加高氧液治疗组和ECT治疗对照组,共进行6次治疗,ECT采用硫苯妥钠诱导麻醉下,右侧极直流矩形波的有抽搐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验临床记忆量及反应时。 结果:高氧液治疗组的认知功能较对照组的损伤轻,指向记忆商(15.77±6.95)及人像特点回忆商(13.43±6.78)分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反应时(578.90±185.00)显著缩短(P<0.01)。 结论:静脉高氧液在ECT治疗中具有脑保护作用,改善ECT治疗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
谭庆荣崔泓王怀海樊爱珍郭力张雅红
关键词:电惊厥疗法生理盐水
持续性药物治疗预防惊厥疗法后重性抑郁症的复发
2001年
HaroldA.Sackeim
关键词:抑郁症电惊厥疗法药物疗法
齐拉西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休克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泌乳素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在齐拉西酮治疗的前提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用无抽搐休克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河南省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9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和研究组(46例,采用齐拉西酮联合无抽搐休克治疗)。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血清学指标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97.8%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0.4%提高(χ^(2)=7.180,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NSS各项评分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患者阴性症状评分相较于对照组下降(t=10.168,P均<0.05),而治疗后2组患者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及PANSS总分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0.053、0.108,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泌乳素(PRL)、雌二醇(E_(2))、睾酮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患者PRL指标水平相较于对照组下降(t=23.847,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相较于对照组(21.7%)下降(χ^(2)=6.133,P<0.05)。结论在接受齐拉西酮治疗的前提下,临床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加用无抽搐休克治疗可使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以缓解,降低血清PRL指标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许跃华邵三勤
关键词:电惊厥疗法泌乳素齐拉西酮
改良休克联合高频rTMS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改良休克(MECT)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照组给予MECT+高频rTMS无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MECT+高频r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血清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GAB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I-74、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E、GABA、5-HT、D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可调节神经递质表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杜恬恬梁学军史振娟白晶段惠峰祝希泉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电惊厥疗法
无抽搐休克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无抽搐休克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乙酰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无抽搐休克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试共识版(MCCB)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MCCB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N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FAP、IL-10、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GFAP、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休克联合乙酰谷酰胺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调节血清GFAP、BDNF水平,且安全可靠。
程恬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乙酰谷酰胺电惊厥疗法
抗精神病药低剂量联合应用引起恶性综合征1例被引量:2
2023年
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一种罕见、严重、致死率较高的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本文通过报告1例患有心境障碍的青年女性患者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引发NMS个案,来提示临床医生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即使小剂量,也存在NMS风险,并结合文献对NMS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进行讨论,以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NMS的预防、早期识别及干预。
卢盼盼司天梅蒲城城
关键词:电惊厥疗法
无抽搐休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脑内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1
2022年
背景目前,采用脑涨落图仪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神经递质功能特点的研究较多,也有关于无抽搐休克疗法(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但关于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体脑区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治疗前后脑内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而探讨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签署MECT治疗同意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均接受MECT治疗且在治疗期间所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剂量保持不变。比较所有患者首次MECT治疗前24 h和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新5因子模型(20项版)评分、脑内和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首次MECT治疗前24 h相比,所有患者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因子、阴性因子、敌对兴奋、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损伤因子评分及总分,脑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及左后脑区GABA、谷氨酸(Glu)水平均降低,脑内及右前脑区多巴胺(DA)水平升高(P<0.05)。结论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有一定治疗效果,并可能通过影响脑内GABA和DA、左后脑区GABA和Glu、右前脑区DA等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神经生物学机制。
范桂红何俊庞高峰李辰江庐山方惠民王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电惊厥疗法电休克
重度抑郁症患者MECT麻醉的优化策略: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休克(MECT)的优化效果。方法初次行MECT的患者5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2组(n=28):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EP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前E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即2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及琥珀胆碱,进行MECT。主要结局指标为MECT后的缓解率和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有效和缓解需要的MECT次数、每次治疗时癫痫发作时长、能量抑制指数和丙泊酚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燃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EP组有效率和缓解率升高,有效和缓解所需MECT次数减少,癫痫发作时长延长,能量抑制指数升高,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增强MECT治疗重度抑郁患者的效果,缩短疗程,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张悦邢飞赵二贤杨建军吕蕴琦
关键词:抑郁症电惊厥疗法二异丙酚
改良休克疗法治疗重性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索改良休克(MECT)对重性抑郁症(MDD)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MDD患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分析MDD患者MECT前、后功能连接(FC)的变化;并将(脑区之间)有显著改变(P<0.05)的FC的变化与患者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7)评分的变化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接受MECT治疗的MDD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38±11)岁。在MECT治疗之后,MDD患者右伏隔核与右额上回(P<0.001)、右缘上回(P<0.001)、右角回(P= 0.017)、右顶下回(P=0.017)、左额上回(P<0.001)、左颞中回(P= 0.017)及左角回(P= 0.012)等多个脑区的FC明显强于MECT前(P<0.05)。并且右伏隔核-左额上回(r=-0.454,P=0.003)、右伏隔核-右角回(r=-0.437,P=0.005)及右伏隔核-左角回(r =-0.383,P = 0.015)FC的改变和患者的HRSD-17评分改变呈负相关。结论 MECT可能通过调节右伏隔核和双侧角回和左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缓解重性抑郁症。
侯强强吴越吕华明张婷谢雯柏同健田仰华
关键词:电惊厥疗法重性抑郁症伏隔核
无抽搐休克联合喹硫平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4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无抽搐休克联合喹硫平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的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采用无抽搐休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喹硫平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持续操作测验(C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休克联合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升患者的注意力,安全有效。
熊涛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电惊厥疗法无抽搐电休克喹硫平

相关作者

闵苏
作品数:473被引量:2,987H指数:2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电休克 麻醉 参附注射液 麻醉学 电惊厥疗法
罗洁
作品数:44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电休克 电惊厥疗法 抑郁 二异丙酚 抑郁症
黎平
作品数:58被引量:304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抑郁 电休克 电惊厥疗法 二异丙酚 麻醉学
魏珂
作品数:112被引量:390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电休克 电惊厥疗法 二异丙酚 再灌注损伤 参附注射液
李炜
作品数:22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电惊厥疗法 二异丙酚 电休克 小剂量氯胺酮 罗库溴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