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59篇“ 电生理特征“的相关文章
主动脉窦不同部位房性心律失常心图与生理特征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主动脉窦(AS)不同部位房性期前收缩(PAC)与房性心动过速(AT)心图及生理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消融且经三维标测最终在AS处消融成功的18例PAC和A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效靶点X线检查及三维标测定位结果分为左冠窦(LCC)组3例和无冠窦(NCC)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图形态及生理特征差异。结果LCC组心图P'波在Ⅱ、Ⅲ、a VF为正向或等位线,在Ⅰ为负向或等位线,在V1为正向。NCC组心图P'波在Ⅱ、Ⅲ、a VF为正负双向或等位线,在Ⅰ为正向或等位线;在V1为正负双向或负向。在生理标测中,两组患者均在右心房房间隔处标测到最早A波,但可标测到最早A波范围有所差异。两组患者最大的生理特征差异是左心房内标测到最早A波具体位置不同,其中LCC组位于左心房前壁邻近左心耳基底部且与LCC毗邻,NCC组位于左心房前壁与房间隔交接处且与NCC毗邻。结论起源于NCC的PAC/AT较为常见,而LCC不多见,两者心图及生理特征不同,识别这些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邵佳梦俞佳圣郑程沈冰李晓伟林佳选林加锋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窦心电图电生理射频导管消融
基于前额叶-纹状体环路gamma频段效能连接寻找早期识别双相障碍的神经生理特征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通过分析处于抑郁状态的有躁狂发作史及无躁狂发作史的双相障碍患者和抑郁症患者在识别正性情绪面孔时前额叶-纹状体环路的gamma频段效能连接特征,寻找能够早期识别双相障碍独特的神经生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做正性情绪面孔识别任务时的脑磁图影像数据,其中抑郁症患者75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raw bipolar disorder,rBD)29例(rBD组)。同期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ealth control,HC)39名(HC组)。经5年及以上时间随访,75例抑郁症患者中有23例转为双相障碍(converted to bipolar disorder,ctBD)(ctBD组),其余52例未转相者仍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组)。选取前额叶、眶额回、扣带回、腹侧纹状体、杏仁核作为感兴趣脑区,将31~48 Hz gamma频段作为感兴趣频段,利用格兰杰因果模型计算各感兴趣脑区之间的效能连接值,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方法对效能连接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4组总效能连接值差异,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效能连接使用Dunn′s test进行组间post-hoc两两比较,进一步探究各组间效能连接值差异。结果ctBD组、rBD组、抑郁症组、HC组在识别正性情绪面孔时,gamma频段在前额叶-纹状体环路效能连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9.04、10.30、8.30、13.43、14.38、12.62、9.82、8.94、24.62、7.89、18.53、9.97、9.58、12.79,均P<0.05)。疾病组均在右侧眶部额下回到左侧眶部额下(分别为Z=-1.98、-3.38、-2.88)、右侧眶部额下回到右腹侧纹状体(分别为Z=-2.05、-2.76、-2.11)、左腹侧纹状体到左侧眶部额中回效能连接减弱(分别为Z=-2.76、-1.98、-2.43)(均P<0.05)。疾病组间两两比较发现ctBD组较抑郁症组在右侧杏仁核到左侧眶部额下回[0.04(0.03,0.08)]、右侧杏仁核到左腹侧纹状体[0.05(0.03,0.09
尤为花玲玲杜易珊盛俊领阎锐卢青姚志剑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抑郁脑磁图
脊髓固有肌阵挛患者临床及神经生理特征分析(附5例报告)
2024年
目的总结脊髓固有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PSM)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生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9月就诊于我院脑图监护中心的5例PSM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神经生理特点,并随访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5例患者均符合PSM诊断标准,其中男3例,女2例,均以躯体不自主肌阵挛为主要症状。PSM起病年龄28~50岁。3例为特发性PSM,2例为继发性PSM。5例患者均接受视频脑图(V-EEG)和肌图检查,发作期未见异常放,仅见肌伪差,肌起源部位以腹部、躯干为主,肌传导速度为1.4~13.7 m/s,肌爆发时限为100~1000 ms。氯硝西泮等药物可以有效减少PSM患者的肌阵挛发作。结论了解PSM的临床及神经生理特征是诊断该疾病的关键所在。V-EEG是鉴别诊断PSM的重要依据,表现为发作期无异常放,仅可见肌图上肌爆发。氯硝西泮对PSM症状改善有较好的疗效。
汶欣玗温文颢杨蕾
关键词:脊髓肌阵挛脑电描记术肌电描记术氯硝西泮
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生理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
2024年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冠窦(LCC)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图、腔内双极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消融术的270例LCC-VA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按1:1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270例右心室流出道VA(RVOT-VA)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图、靶点双极特征及消融治疗结果等。结果共纳入270例LCC-VA患者,年龄(55.94±15.74)岁,其中男105例。①消融成功260例(96.3%,260/270),失败10例(3.7%,10/270),78.46%(204/260)有效靶点在LCC前壁中上部,21.54%(56/260)在LCC前壁窦底部。②心图特点:最常见类型为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呈rs、qs或qr型,V_(1)~V_(2)导联呈rS、RS或Rs型且R波振幅指数>0.3及R波时限指数>0.5,胸导联移行指数<0,占79.63%;其他如RVOT后间隔、左右冠窦之间(L-RCC)、右冠窦(RCC)及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起源较少见,分别占11.85%、1.48%、2.59%及4.44%。③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心图存在多种差异,最大差异为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为92.22%(249/270)与11.85%(32/270),χ^(2)=349.387,P<0.001;若以胸导联移行指数<0作为区分LCC-VA与RVOT-VA的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22%、88.15%、88.61%、91.89%。④78.46%(204/260)LCC-VA患者有效靶点腔内双极图可见特殊心室位,其中86.27%(176/204)呈低幅碎裂位,13.73%(28/204)呈高幅碎裂位,27.94%(57/204)伴特殊位反转。结论LCC-VA患者的心图及有效靶点腔内双极图具有明显特点,胸导联移行指数可有效定位LCC与RVOT,绝大部分LCC-VA能被成功消融,中上部起源的LCC-VA消融时应注意冠状动脉风险。
林维谦郑程李嘉林元楠林加锋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律失常左冠窦导管消融术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生理特征与参数优化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测试参数对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波形的影响,选择优化的人工耳蜗术后EABR测试参数,探讨EABR与人工耳蜗术后行为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名人工耳蜗植入者,记录和分析不同刺激极位置、脉冲间隔和交替/非交替双相脉冲流下EABR波V的引出率、阈值和潜伏期等特征,分析不同刺激极位置下EABR阈值与行为学T、C值的相关性。结果(1)蜗顶处EABR的V波阈值(90.58±27.39 CU)显著小于蜗中处(106.98±15.66 CU);(2)蜗顶处的V波潜伏期(4.47±0.357 ms)显著短于蜗中处(4.72±0.335 ms);(3)采用交替双相脉冲流的伪迹幅值(9.40±12.35μV)显著小于非交替脉冲(19.49±15.12μV);(4)蜗顶处EABR阈值与行为测试的T值和C值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EABR的刺激极位置和脉冲流类型均影响波形结果,蜗顶刺激比蜗中更易引出理想的EABR波形,使用交替双相脉冲流刺激可有效减少伪迹的影响。EABR阈值可为人工耳蜗术后开机和调试提供参考。
王宇林以鹏鲁兆毅潘滔银力高珊仙
关键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人工耳蜗植入脉冲间隔
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生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生理功能变化特征,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周围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年9月至2024年4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上肢、手及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评分。脑卒中发病后10d至2个月完善双侧肢体周围神经的神经生理检测,以及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偏瘫侧神经异常率为24.65%,健康侧神经异常率为17.21%。上肢、下肢神经异常率分别为30.23%、14.73%。运动神经传导检测、感觉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分别为14.24%、15.89%。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异常率分别为2.16%、12.46%、8.14%。与无周围神经损害组比较,周围神经损害组入院时Hcy水平较高,而入院时偏瘫侧下肢B runnstrom分期较低。Hcy水平是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9,P<0.05)。Hcy水平对脑卒中患者发生周围神经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及健康侧均有可能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偏瘫侧神经异常率高于健康侧,上肢神经异常率高于下肢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波幅降低的异常率最高。Hcy水平是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影响因素,对脑卒中患者出现周围神经损害有一定预测价值。
金萍萍吴森翔童巧文杨艳微张庆元陈圆圆叶华
关键词:脑卒中周围神经损害神经电生理同型半胱氨酸预后
慢性意识障碍相关颅内生理特征研究进展
2024年
慢性意识障碍(pDOC)是由各类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持续性意识丧失的病理状态。pDOC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并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探究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准确评估pDOC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制定有效临床诊疗策略的基础。借助功能磁共振、头皮脑等非侵入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已经证实,意识的产生、维持以及意识障碍涉及大脑多个皮质和皮质下脑区及相关的功能网络。颅内神经生理技术直接记录皮质下或皮质神经元的活动,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高,对于深入揭示意识障碍脑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本综述从反映微观尺度的单神经元活动锋位和反映宏观尺度的神经元集群活动场位两类典型的颅内生理信号分析出发,回顾pDOC相关的颅内生理特征研究进展,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pDOC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并为后续pDOC的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启示。
黄永志吴佳柔许敏鹏许敏鹏明东(审校)
基于立体脑图定位的扣带回癫痫患者生理特征、发作症状学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扣带回癫痫的生理特征、发作症状学及发作传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2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已被立体脑图(SEEG)证实,手术后效果良好的10例扣带回癫痫患者,分别分析其生理特征,发作症状及相应的传播模式。结果4例前扣带回癫痫、2例中扣带回癫痫头皮脑图能为致痫灶定侧定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例后扣带回癫痫头皮脑图难以提供较为有意义的定侧定位价值,且往往容易被误导,因此10例患者均行SEEG评估,明确致痫灶。前扣带回癫痫主要表现为带有恐惧的复杂运动症状;中扣带回癫痫表现为目标导向的运动行为及强直性姿势;后扣带回癫痫为伪颞叶症状。前扣带回主要累及情绪网络;中扣带回主要累及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等运动网络;后扣带回主要传播至颞叶及顶下小叶引起颞叶症状。结论扣带回癫痫虽然临床症状多变、定位和诊断困难,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熟悉扣带回不同分区及功能连接是正确诊断及定位该区癫痫的前提。在扣带回癫痫的诊断中,SEEG对其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刘亚丽郭强王璐王小强杨文桢史雪峰张新定韩彦明
关键词:扣带回电生理特征
正常听阈单侧耳鸣者生理特征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究正常听阈单侧耳鸣患者生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4例听力正常主诉单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侧组与健侧组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对患者双侧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检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及扩展高频测听。结果ABR的波Ⅰ潜伏期患侧组较健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0 vs 1.73 ms,P=0.018)。ABR的波Ⅰ幅值患侧组较健侧组明显下降(0.19 vs 0.23μV,P=0.003)。患侧组34耳中波Ⅲ波幅大于波Ⅴ波幅有18耳(52.94%),健侧组未发现波Ⅲ波幅大于波Ⅴ波幅,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480,P<0.001)。在12.5、14.0、16.0、18.0、20.0 kHz患侧组34耳扩展高频测听平均听阈值均高于健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听阈主观性耳鸣者进行ABR检查可有助于初步判断听觉通路是否出现隐性功能改变,波Ⅰ幅值下降、波Ⅰ潜伏期缩短、波Ⅲ波幅大于波Ⅴ波幅等可作为客观参考指标。
吴文静姜振东兰发璋何亚钟诚
关键词:听性脑干反应
反应-反应绑定的神经生理特征研究
王露

相关作者

黄从新
作品数:1,336被引量:7,913H指数:3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学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李忠杰
作品数:207被引量:403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电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动过速
任学军
作品数:130被引量:622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心血管病学 射频消融治疗 心电图
韩雅玲
作品数:2,576被引量:6,859H指数:3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射频导管消融
李学斌
作品数:349被引量:1,615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