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0篇“ 电针足三里“的相关文章
电针足三里调节短期高脂饮食大鼠胃运动的迷走传入信号机制
2024年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高脂饮食大鼠胃动力的影响,探讨针刺调节胃动力的迷走传入机制。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高脂组(20只)。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喂养高脂饲料,持续4周后高脂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予以电针双侧足三里穴,2 mA,2/15 Hz,20 min/次,1次/d,6次/周,连续2周,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干预结束后记录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重量;检测大鼠胃排空率;检测大鼠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浆瘦素(LEP)、胰岛素水平;检测结状神经节(NG)内瘦素受体(LEP-R),p-STAT3和辣椒素受体1(TRPV1)蛋白表达。结果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和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含量增加(P<0.05),BAT含量减少(P<0.05);TG和TC增高(P<0.05),LEP含量降低(P<0.05),胃排空率延迟(P<0.05);NG内LEP-R和TRPV1表达水平降低(P<0.05),p-STAT3水平无变化。干预后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体质量降低(P<0.05),eWAT含量减少(P<0.05),BAT增多(P<0.05),血浆瘦素水平增加(P<0.05),TG和TC水平降低(P<0.05)胃排空率加快(P<0.05);NG内LEP-R和TRPV1表达水平提高(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胃排空延迟可能机制为TRPV1介导的迷走传入信号降低,与瘦素受体及其信号通路无关。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胃排空延迟,其机制可能在于改善TRPV1介导的迷走传入信号。
余芝王亚玲宋鑫肖文辉徐斌
关键词:足三里胃动力高脂饮食瘦素受体
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ICU获得性衰弱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研究
背景:ICU 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weakness,ICU-AW)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危重症患者极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四肢无力、反射减少、肌肉萎缩和膈肌功...
陆红蕾
关键词:电针
不同频次电针足三里对脾虚气陷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比较脾虚气陷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采用不同频次电针足三里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脾虚气陷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脾虚气陷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共计10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两组均实施止血、抗炎、止痛药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于术前30 min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每日1次,研究组于术前30 min、术后2 h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每日2次,比较两组肛门疼痛评分、肛缘水肿评分、症状缓解时间、疼痛应激介质。结果:两组术后24 h肛门疼痛评分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24 h肛缘水肿评分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症状(水肿、疼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术后24 h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脾虚气陷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的效果较好,与每日电针足三里1次相比,每日电针足三里2次更有利于肛门疼痛和肛缘水肿评分、临床症状、疼痛应激介质的改善。
唐运媛林奕韩秀芳段文丽卞雪春王叶青
关键词:电针足三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临床疗效
电针足三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EC细胞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EC细胞、5-HT、TPH1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造模组12只,造模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1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6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电针组进行足三里穴的电针刺激,每日1次,留针20 min,持续进行7 d。观察大鼠体质量增长值、结直肠扩张(CRD)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腹泻指数,并运用免疫组化检测EC细胞数量的变化,ELISA检测5-HT表达水平,PCR检测TPH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TP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值明显降低,腹泻指数显著升高,CRD容量阈值降低,AWR评分升高,EC细胞数量、5-HT浓度、TPH1 mRNA增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腹泻指数降低,CRD容量阈值升高,AWR评分降低,EC细胞数量、5-HT浓度、TPH1 mRNA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降低IBS-D大鼠内脏敏感性,有效减轻腹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EC细胞、TPH1的表达,促使5-HT表达水平下降,从而调控IBS-D大鼠内脏敏感性。
周小琴王婧雯许金森郑淑霞萨喆燕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足三里EC细胞五羟色胺
电针足三里、太冲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NO/sGC/cGMP/PKG1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sGC)/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蛋白激酶G1(protein kinase G1,PKG1)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8只。多因素干预法造模后,电针组选择足三里、太冲穴电针30分钟,每天1次,共10天。抑制剂组每天腹腔注射抑制剂ODQ溶液(2 mg/kg),共10天;电针+抑制剂组腹腔注射等量抑制剂后进行电针;正常组与模型组不进行特殊干预。干预结束后检测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胃窦组织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窦组织sGC、cGMP、PK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胃窦组织未见明显器质性改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残留率明显升高,肠推进率显著降低,胃窦组织sGC、cGMP、PKG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相较于正常组降低(均P<0.01)。相对于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的胃残留率明显降低,小肠推进率明显提高,sGC、cGMP、PKG1蛋白和sGC、cGMP的mRNA表达量升高(均P<0.05)。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胃窦组织sGC、cGMP、PKG1蛋白和sGC、cGMP的mRNA表达量比抑制剂组有所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NO/sGC/cGMP/PKG1通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障碍。
陈琪杨德茜徐派的潘小丽
关键词:电针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运动
参附注射液联合电针足三里及关元穴治疗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效果及预后的作用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电针足三里及关元穴治疗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效果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中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配合参附注射液静滴联合电针足三里及关元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时,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电针足三里及关元穴治疗,可明显降低其机体炎性指标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指标,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巫祖曾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参附注射液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
电针足三里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作用机制探索
2023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algia,DP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DPN在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个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DPN的研究,在动物模型实验已经确定了包括糖代谢、脂代谢和炎性反应等多个路径的变化与其致病机制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和神经病理性呈现正相关。最新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有效镇痛及抗炎,在治疗DPN方面凸显优势。文章将全面总结DPN的患病机制,阐述电针足三里穴治疗DPN的作用机制,并分别从动物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索。其中,动物机制研究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纠正炎性因子失衡途径、改善糖代谢异常途径、改善脂代谢异常途径、纠正其他代谢途径。而临床机制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诠释:减轻DPN引发的疼痛,提高痛阈;提高DPN神经传导速度;改善DPN其他症状。根据目前已知的研究结果,电针足三里穴可用于治疗DPN。然而,之后也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更好地评估电针足三里穴治疗DPN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继续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DPN的患病机制,为未来提供优质、高效且不良反应低的治疗方案。
鲁义甘英刘栋尧新华王保
关键词: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足三里穴
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EC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结肠粘膜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EC)、五羟色胺(5-h...
周小琴
关键词:足三里嗜铬细胞五羟色胺
电针足三里对失血性休克合并海水浸泡损伤大鼠的作用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合并海水浸泡损伤后延迟静脉补液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乳酸(lactate,LAC)及腹腔脏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S+海水浸泡+延迟静脉补液组(对照组)和HS+海水浸泡+电针足三里+延迟静脉补液组(电针组)。大鼠经右侧颈总动脉快速放血,失血量为全身血容量的45%。失血后立即将剑突以下0.5 cm的身体浸泡在(23±1)℃人工海水中30 min。海水浸泡后2 h,回输全部失血及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电针组于浸泡后0.5 h电针双侧足三里,对照组仅进行固定。监测失血前(基线)、浸泡后即刻、浸泡后2 h、浸泡后5 h和浸泡后24 h的MAP、HR、LAC和腹腔脏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浸泡后即刻,两组大鼠MAP及HR均显著低于失血前(P<0.01);浸泡后2 h,电针组的MAP及H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浸泡后即刻两组大鼠的LAC水平较失血前显著升高(P<0.01);浸泡后5 h,电针组LA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海水浸泡后肾、肝及小肠黏膜血流量比失血前均显著降低(P<0.01)。浸泡后2 h,电针组肾、肝及小肠黏膜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浸泡后5 h,电针组肝脏及小肠黏膜血流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损伤动物的MAP和HR,降低血LAC水平,改善腹腔脏器血流量,具有一定的抗海战伤休克作用。
王莉莉胡森张海湃田雨沫孟祥熙张慧苹关玲
关键词:电针海水浸泡
电针足三里穴配合纳布啡对混合痔PPH术中腹痛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配合纳布啡对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术中腹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适用PPH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严格骶管麻醉下行标准PPH手术,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盐酸纳布啡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足三里穴加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各项生命体征[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及术中牵拉腹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术中止痛疗效、手术时长、恢复时长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击发吻合器即刻(T2)至抽离吻合器时刻(T5)时HR和SpO2均较同组麻醉后(T1)时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T2~T5时HR、SpO2及牵拉腹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止痛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5%和47.5%,对照组分别为70.0%和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恢复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配合纳布啡对预防和缓解混合痔PPH术中腹痛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牵拉反应的发生率,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卢跃汉晓云张晓宏梅宁宁
关键词:电针针药并用针刺麻醉

相关作者

胡森
作品数:400被引量:1,853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卡巴胆碱 口服补液 烧伤 休克 烫伤大鼠
黄裕新
作品数:350被引量:2,289H指数:26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胃动素 胃运动 胃肿瘤 胃肠激素
石现
作品数:91被引量:91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足三里 针刺 针灸疗法 电针足三里
张立德
作品数:282被引量:1,524H指数:18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高血压前期 针刺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足三里 高血压
王焱林
作品数:425被引量:2,022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研究主题:心肌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 血红素加氧酶-1 麻醉 盐酸戊乙奎醚